“小车不倒只管推”

人民法院报 2025-02-17 17:11:55

“小车不倒只管推”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工会原主席李丽丽

“我们全家的骄傲。”2024年12月31日,“老王家子孙群”炸开了锅。大嫂老苏把李丽丽上电视的消息最先发到微信群里,大家接连点赞——“太厉害了!”就在当天,70岁的李丽丽参加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纯属运气,没那么好!”看着沸腾的微信群,李丽丽发了个以手扶额笑哭的表情。她觉得获此殊荣的都是“大英雄”,比如年逾八旬行医不辍的路生梅、造大船建海岛的七旬院士谭家华、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岳喜翠……而自己,仅是个普通的“小人物”。

1954年出生的李丽丽,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委员、东花市党支部书记,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人。不同于近年来在网络上大红大紫的“时髦奶奶”“硬核阿嬷”,半辈子都工作于体制内的她,年老时依然希望“用一颗滚烫的赤诚之心践行着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小车不倒只管推。”李丽丽说。

图为李丽丽主持党支部党员大会。

重新选择退休后的生活

“十七岁风雨狂怕谈以往,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刚,几次要谈我口难张……”李丽丽喜欢京剧,爱扮《红灯记》里的李奶奶、《打龙袍》里的李后、《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睡到自然醒、唱唱京剧、端起相机玩摄影、拔腿就跑去旅游……关于退休生活,李丽丽规划得可美了。

“爸爸病了十几年,生活不能自理。一到周六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去陪老爹了。”退休前,李丽丽曾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担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后又任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工会主席,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工作”和“照顾父亲”中连轴转。“退休了,就想着赶紧玩儿去!”

不过,自2015年2月退休后没多久,李丽丽就被崔盛远“薅”了回来。

崔盛远是1964届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毕业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刑庭工作。1999年退休后,在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东花市党支部担任了十七年的党支部书记,常蹬着三轮车给老同志挨家挨户送学习材料、组织党支部成员过组织生活,直到年逾古稀,力不从心。“耳朵听不见了。”崔盛远常手搭左耳,收拢声音。于是,他从党支部中选中了李丽丽,想推荐她担任党支部委员。

“不想干,不想干。”李丽丽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为此,李丽丽还去了离退休干部局说明情况。“退休后,就想清净清净。”李丽丽说。

“这理由,那理由,没有一条是正当理由。你不干,他不干,谁来干?”时任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局长王蕊对李丽丽说。

其实,在李丽丽心里,离退休干部工作确实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李丽丽于1979年年底进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她印象中,一同工作的老前辈有革命各个时期的干部,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几百人挤在拥挤不堪的屋子里,人挨人、桌挨桌,但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夜以继日地玩命干。“我要把他们的那份工作也干出来。”一位曾上过战场的老审判员每每想起牺牲的战友,心里就一阵酸楚,接下来就是继续点灯熬油、长灯不灭地埋头苦干。

“不能忘记那些为中国法治,为国家长治久安付出毕生精力的老革命、老功臣,为公平正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前辈。”李丽丽说。

深思熟虑后,李丽丽接过崔盛远手中的接力棒,重新选择了一种退休后的生活。自2016年起,李丽丽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东花市党支部委员;自2018年起,她被选为东花市党支部书记。

图为李丽丽参加东花市党支部“赞辉煌成就 聚银发力量”主题党日座谈会。

“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李丽丽决定。

用老干部的作风,做老干部的工作

“退休前,加班是常事;退休后,整个把办公室搬家里了。”丈夫老王笑着评价李丽丽。

开视频会议、绞尽脑汁策划、蹬着自行车线下踩点……李丽丽和东花市党支部委员张玉娟、陈泊安、林红英、马英,应了那句网络热梗——“70岁,正是闯的年纪。”

目前,东花市党支部共有69位离退休干部,平时散居各处。如何把老同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李丽丽和支委尝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构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党组织,使其成为有温暖、有凝聚、有活力的“三有”党支部。

“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每逢重要节点,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都会策划活动,当活动下沉到党支部时,李丽丽和几位支委就开“卷”了。

图为李丽丽走访慰问东花市党支部老党员。

如果是线上活动,他们的流程是这样的——

1961年出生的马英学会了开视频会议,每次活动前,3次到5次视频少不了,每次起码1小时,5个人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让活动更接地气、更吸引人。创意敲定后,先在群里发通知预热,再约上几位活跃的老同志,提前准备内容,质量不过关则要发回重做;活动开始后,再往群里发一段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增加开场仪式感,党支部委员则轮流担任主持人,谁发的作品“有嚼头”,主持人就成了插话点评的“氛围组”,激发老同志不断参与讨论;最后,每场活动还得有个完美的结局:好照片美编成图,好文章装订成册,发到群里或给到个人。

如果是线下活动,则更细致入微——

每次活动都要经过几遍线下踩点,马英会开车,常带着李丽丽实地调研;马英如果没空,李丽丽就自己倒好几趟车,或骑着自行车来回跑好几回。路线怎么规划?老同志下车后去哪儿如厕?路上有哪些沟沟坎坎?所有细节都得考虑到。支部党员肖凤云回忆,“就连上厕所都有人跟着,当时我还纳闷呢,她又不上厕所,后来才知道党支部给每位80岁以上的老同志都安排了专人照顾。”

精心策划的活动,换来了老同志热烈的参与。

2018年7月,东花市党支部首次以线上形式,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书”主题党日活动,持续3天4个场次,累计10个小时,党支部成员共发出389人次、近500条互动消息。支部党员张懋当时正在住院,清醒时就让女儿播放群里的语音,女儿说连她听得都热血沸腾的。

2023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活动形式变为一场线上故事会。有的老同志写法院老领导艰苦朴素的作风;有的写革命先烈赴汤蹈火的经历;有的写法官生涯中坚守公平正义的故事……真实的讲述最后汇成了一本115页的书。支部党员吴开庆表示,从中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人激动和振奋。

“跟变了个人似的。”陈泊安和李丽丽同住一个小区,他说,每次活动结束,由于过于劳心费神,李丽丽都要在家缓好几天。有时李丽丽也打趣陈泊安:“你不也给自己干成低血糖了嘛!”尹鸿祥曾是离退休干部局为东花市党支部配备的联络员,他评价李丽丽和几位支委是“用老干部的作风,做老干部的工作”。

“东花市党支部非常活跃,党组织的凝聚力也很强。很多老同志坐着轮椅、拄着拐棍都要去参加党支部活动。”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局长辛秋玲告诉记者。在2021年、2024年的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李丽丽和几位支委均获全票通过。

把老干部的能量“整理出库”

东花市党支部的老同志退休前曾是审判庭庭长、高级法官、行政干部、学院教授、报社编辑等,各有专长,退休后心里也常牵挂着法院发展。

支部党员陈之玮说:“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我们到现在还很关心国家大事、法院发展,老了不能迷失方向,支部就是桥梁纽带。”退休干部何兰表示:“有支部就像是有组织、有娘家、有亲人,这也意味着退休后我们没有跟组织脱节。”

如何通过支部工作,把更多老干部的能量“整理出库”?为此,李丽丽和支委们费尽了脑筋。

一方面,是尽量满足老干部的知情权,落实好“政治待遇”。

每天一早,东花市党支部微信群里就热闹起来,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早安”表情包,新的一天开始了。随后是尹鸿祥发在群里的3条信息:一条是党和国家大事,一条是全国法院动态,还有一条是有关老年医疗保健的。

今年86岁的崔盛远和老伴儿每天都会阅读这些信息。“我们也不串门子,就喜欢看看新闻、读读书。”他们还告诉记者,李丽丽和支委们工作传达得非常及时,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动态、离退休干部局的最新安排,老同志们总能第一时间知晓。

另一方面,老干部的意见也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东花市党支部上传到机关。

2022年5月,离退休干部局下发《关于开展“建言二十大”调研活动的通知》。李丽丽等几位支委分头行动,访谈了30多位老同志,汇集了关于国家决策、民生问题以及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专项建议等6大领域约30条宝贵意见建议。

2024年12月20日上午,李丽丽路过百年皂荚树,去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座谈会,座谈会上的她身着橘色打底衫,外搭深蓝色西装,胸前别了一枚闪亮的党员徽章,就如何让老同志保持初心、树立积极老龄观提出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就坐在李丽丽等离退休干部对面,“老领导、老同志刚才提出了26条意见建议,讲的都是如何进一步做好法院工作,没有一条是为了安享晚年、解决自己的困难。这些真知灼见都是真心实意为了党和国家好、为了法院工作好,充分体现了老干部优秀的政治品格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令人十分感动。我们一定会抓好落实。”张军院长强调,老干部是法院的“宝”。

丰富的支部活动,也让老同志们把常年沉淀的故事、感想不断释放、共享出来,并在支部激起一股“不忘初心”的正能量。在这种氛围下,很多老干部继续发挥着余热。

何兰退休前曾在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工作,退休后偶然遇到一起环保公益事件。因事关百姓民生,何兰深入现场调研,撰写环保报告、参与听证,最终不仅问题得以依法解决,原本情绪躁动的群众也学会了依规办事。一名群众激动地说:“以前真不懂法,接触了您,现在我都能说法言法语了。”

支部党员李广宇退休前曾在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政治部、新闻局工作。退休后,他除了潜心研究文学,有时还会跟基层法院干警分享行政审判经验、裁判文书撰写技巧、新闻宣传工作经验等。

相互扶持让温暖流动

自然醒、仪式感、点赞、冒泡、挖潜、流量、巳巳如意……采访时,今年71岁的李丽丽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新鲜词汇。

积极、开朗、阳光,是丈夫老王对她的评价。李丽丽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工会主席,就是个爱热闹的人,为了活跃机关文化生活,几乎每年都要策划一场“机关春晚”,看到同事们在舞台上唱歌跳舞、发光发热,都能让李丽丽感受到蓬勃生机。

退休后,李丽丽就想着千万别过那种老了就要很“丧”的生活。为此,李丽丽退休后又成了“社牛”。平时组织老同志作诗、作文、作画,鼓励大家打起精神生活,如果哪位老同志长时间不在群里“冒泡”,她就想是不是遇上什么事儿了,一个电话就打过去了;支部老同志家庭出现变故或者生病住院,她都第一时间带着支委登门慰问;有的老同志陷入老年抑郁,大半夜睡不着来敲门,李丽丽也起来跟她说话,一直到这位老同志情绪平复。

图为李丽丽带领支部同志走访慰问东花市党支部老党员。

无微不至的关心换来了大家一点一滴的信任。陈泊安告诉记者,“有时候党支部成员家里出了什么事,我不知道,李丽丽都知道了。”对此,李丽丽说,被人需要正好给了自己服务的机会,谁都有老的那一天,谁都有摊上事儿的时候,要给老同志们送上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在李丽丽的影响下,温暖也在东花市党支部成员之间默默流动着。

2018年,支部党员李世敏的老伴儿去世了,使其常感孤独、备受煎熬。“每次一进门,我就想哭。”李世敏神情戚戚然,“之前他在世,我有什么事一扭头就问他了,现在我还能问谁去!”

同住一个小区的肖凤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乎每晚都要给李世敏打电话问候,一连持续好几年。肖凤云说,如果哪天没跟世敏联系上,没有听到她“平安无事”的声音,我就忐忑不安,“闹心”得不得了。

李丽丽则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她对肖凤云说,多关心关心李世敏;对着李世敏嘱咐,多联系联系肖凤云。如果肖凤云、李世敏找不到对方,就会给李丽丽打电话。

“我们这些老同志,李丽丽的心里都装着呢!”肖凤云说。

学精神 谈体会

坚持老有所为 贡献银发力量

有幸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并参加表彰大会,使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大会召开时的热烈情景历历在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场景犹在昨日,使人久久不能平静。举办如此高规格的表彰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老同志的深切关怀、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光荣传统、永葆政治本色。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委员、东花市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扛起自身职责,努力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细做实做好,把工作做到老同志的心坎上,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让老同志切身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归属感,以及党组织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从而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党心为己心、以党愿为己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深感信心十足、未来可期。作为一名退休党员,我也将努力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手  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生龙活虎的老年人”“被高能量奶奶圈粉了”……近来网上常流传这样的说法。

采访李丽丽的过程中,记者也常有这样的感受。今年71岁的她,忙着搞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线下执行,常能琢磨出让老干部意想不到的活动方案,和支部委员的视频电话一打就是一小时、会蹬着自行车为线下活动踩点……

为什么退休了的她还这么“卷”?李丽丽说,是因为他们这代人血液里涌动着“红色DNA”。起初记者并不理解,直到接连采访了十多个人,包括她的丈夫、一起并肩作战的支部委员、离退休干部局的领导、年轻人“小尹”,以及一些老干部后,才逐渐懂得这背后的精神气质。

本次采访对象年龄横跨“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通过质朴的表述,他们向记者勾勒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些对党纯洁而深沉的爱,革命年代战士们舍生取义的经历,前辈们争先恐后援藏的故事,不眠不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等,都曾无比真实地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并为我们铺就了现在的路。了解这些,也就更能理解李丽丽退休后作出的选择,以及为什么说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二十多岁就进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李丽丽,如今也成了一名老同志,并将离退休干部局视为老干部“有归宿的最后组织和精神家园”。通过她的付出,李丽丽向我们展现了一段“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故事。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记者:余亚如

摄影:尹鸿祥

责任编辑:陈冰|联系电话:(010)67550710|电子邮箱:chenbing@rmfyb.cn

0 阅读:2
人民法院报

人民法院报

最高人民法院主管,集中反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