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小艾尔伯特实验(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一件至今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

心理自救研究 2024-10-29 21:32:46

心理学实验室中发生了一件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那是1920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约翰·B·华生(John B. Watson)与他的研究生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实施了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后来被称为“小艾尔伯特实验”。

小艾尔伯特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婴儿。起初,研究者向他展示了一系列中性的物品,如白鼠、兔子和棉花球。对于这些物品,艾尔伯特表现得颇为好奇,没有任何恐惧。实验的悬念在此铺垫:一个如此天真纯净的生命,他们将对他做些什么?

故事在这里急转直下。研究者决定测试被称为“条件反射”的理论。每当艾尔伯特接触白鼠,研究者会在他背后敲响一根巨大的钢棒发出刺耳的声音。没过多久,艾尔伯特一见到白鼠便哭泣、惊恐,甚至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也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反应。这一声巨响,仿佛宣告了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恐惧从未被真正了解。

实验更令人感到不安的部分在于,这种恐惧不局限于白鼠。艾尔伯特对兔子、毛皮外套,甚至圣诞老人面具也表现出恐惧反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刺激泛化”,一个陌生的词汇,却蕴含着对人类心理深层次力量的无声警示。

这个实验对于条件反射理论的验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引发了长久的伦理争议。小艾尔伯特的命运如何?实验后他的恐惧是否得到了缓解?这样一个实验是否可以合理化?这些问题依旧没有明确的答案,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深的神秘。

透过小艾尔伯特,我们不仅看到科学的进步,也深刻反思了人文精神的丧失。这个实验所留下的,不仅是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更是对人心深处伦理的叩问。希望这样的故事引发你对心理学实验的更深理解与思考。

小艾尔伯特实验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可塑性,但也暴露了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伦理盲点。我们是否应该为了理解人类行为而牺牲个体的安全与幸福?

互动问题

您认为实验的科学价值是否能在某种程度上平衡其伦理争议?

如果您是当时的心理学家,您会选择参与这样的实验吗?为什么?

今天的伦理审查机制是否能够有效防止类似事件的重演?

参考文献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1), 1-14.Harris, B. (1979). Whatever happened to Little Albert?American Psychologist, 34(2), 151-160.

0 阅读:1
心理自救研究

心理自救研究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