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13亿,沈腾新片在近5年国产喜剧片中,是天花板级的存在

电影烂番茄 2024-07-20 23:41:15

上映5天,票房超13亿。

在强手云集的暑期档,终于有一部电影,可以撑起整个大盘。

一方面,这是来自于沈腾马丽的“沈马”组合,应有的票房号召力;另一方面,这也源自观众对喜剧的需求,对高质量电影的需求。

《抓娃娃》是导演闫非、彭大魔,在继《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时隔6年再次推出的新片。

影片定档的首期贴片仅有15秒,内容只有沈马的几个表情,却充满了神秘感,勾起了观众的探索欲。

显然,这片够好,够稳,也够成熟。

不过,随着《抓娃娃》大规模铺开上映,一些其他的声量,也在逐渐扩大。

有多少人说它好,就有多少人吐槽它,有多少人夸它优质,就有多少人说它“敷衍”。

虽然票房不是一切,但也能从侧面证明,大多数观众,对这部电影是很满意的。番茄君也第一时间看过了这部影片,在我心里,它就是今年的“暑期档之王”。

那么,它真有那么好看?对它的争议,又源自何方?

01、超现实本土化《楚门的世界》,故事跳脱有新意

在说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事实。

市面上,大部分观众只要看到“沈腾马丽”,就会自动将电影和“开心麻花”扯上关系。

实际上,闫非、彭大魔早在8年前就独立出去,这部《抓娃娃》是他们“西虹市宇宙”电影的一部,与开心麻花关系不大。

虽然有沈马主演,但在故事和风格上能明显感受到,《抓娃娃》和《超能一家人》之类的麻花电影,不是一个路数。

片名有歧义,这是闫非彭大魔喜剧的一贯伎俩,所谓的“抓娃娃”,其实是“从娃娃抓起”之意。

马成钢(沈腾 饰)和春兰(马丽 饰)是西虹市的大富豪。

但马成钢的大儿子不学无术,还好吃懒做,完全没有继承巨大家业的能力。

而春兰生下了小儿子马继业后,马成钢准备小号重开。

作为超级富豪,马成钢一家生活优渥,住大别墅开豪车,室内有游泳池,从厨子到保姆一应俱全,小时候的马继业,有六七个人伺候。

眼见着小儿子胖成了球,再不干预,眼瞅着又要重蹈大哥的覆辙。

马成钢痛定思痛,制定了一个计划,核心就俩字:穷养。

他趁马继业年龄小不记事,换上了破衣服,住进了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小院,全家装成了“赤贫”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小的马继业,从小学开始,就懂得了省钱的重要性。

一切省吃俭用,几块钱要掰开揉碎,水龙头永远是滴水不走表的状态,就连马成钢的鞋子,也几乎掉底了。

虽然表面上穷得叮当响,但背地里,马成钢却为儿子请了一整个专业团队,为马继业的的未来保驾护航。

小院的地下室,是马成钢的“蝙蝠洞”,这里是一整层的精英工作团队。

马继业上学放学,都有专门的保安负责保护,就连碰到的外国路人,也是严格按照英语教材挑选的口语老师。

每天看似普通的饭菜,都是隐藏的大厨用高端的食材伪装出来的,一切生活的细节,看似普通随意,实则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小院门口的书店老板是资深语文老师,修自行车的师傅精通物理教学,下棋的老大爷是数学专家,就连奶奶都是金牌教育家扮演的。

一切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将马继业培养成才。

既要让他在穷困的生活环境中磨炼意志品质,又要让他享受最顶级的教育资源。

装到这个程度,马成钢和春兰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装穷和装富一样,纸终究包不住火。

反差和笑料,意外和惊喜,也在一家人的生活中,随处发生着。

02、笑料自然,联动轻松,喜剧“笑”果无敌

《抓娃娃》之所以能成为暑期档断层的存在,与它喜剧的属性关系很大。

市场对喜剧有天然的需求,尤其在暑期档,喜剧是影院的刚需;可偏偏,当下我们的喜剧片,有不少是硬挠胳肢窝的尴尬笑点和烂梗,让人不太能提的起兴趣。

突然来一部《抓娃娃》,自然就爆了。

闫非和彭大魔对喜剧有自己的理解,从《夏洛特烦恼》到《西虹市首富》,市面上的众多喜剧热梗,都是他们凭一己之力创造的。

比如“马冬梅”的梗,“看人真准”的梗,还有火遍全网的“爽”字表情包。

这次的《抓娃娃》,笑点虽然没有前两部那么密集好笑,但放在近5年的喜剧片里,也是天花板级的存在。

《抓娃娃》的笑点,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解构“富人装穷”的反差,并将这种反差,让沈腾、马丽这对活宝,通过绝妙的配合和轻松自然的互动体现出来。

不得不说,国内这对喜剧金字招牌,就是有实力,片中很多好笑的地方,都是他们以夫妻的身份,通过互动达到的。

番茄君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贾冰饰演的小老板,去马成钢家“扶贫”。

当听到沈腾那句“我们家族的装修风格”,笑意已经忍不住了。

后来,马丽几个小动作,又给人一种又穷又富的反差感,绝妙承接了沈腾抛出的这句话。

比如:她用80年代那种老式的玻璃杯装高级咖啡,从穷家里掏出一根几百美元的“高希霸”雪茄,并给贾冰点上。

更绝的,是她优雅端上咖啡,点完雪茄后,顺手用挂在绳子上的袜子擦了擦手。

简单几个动作,又优雅又寒酸,别说是贾冰,观众都蒙了。

这个段落中还有个意外笑点,是贾冰的“掉凳”,原本剧情的设计中,是没有这个段落的,面对突发情况,三位喜剧演员即兴发挥,才有了后面写意的喜剧效果。

第二个,是马丽头撞开关。

为了给马继业培养读书的习惯,一家人晚上全都坐着小凳子捧着书看。

但真看书的只有马继业,其他人的书后面都是手机。

坐在开关旁边的马丽,看书看困了,突然脑袋一歪碰到开关,把灯关掉了。

这里有两个奇怪的笑点,一个是马丽头撞开关,配上马继业的表情,显得十分滑稽。

另一个,是关灯后,三个大人脸上都被手机光照亮,简直魔幻又现实,讽刺意味一下就出来了。

拍这段戏的时候,马丽并没有收力,是真正撞墙的,这也让关灯的桥段,成了片子里的经典笑料之一。

第三个,是马丽发火。

看着儿子捡破烂被同学欺负,马丽跑到地下室冲着沈腾大发雷霆,又砸桌子又摔东西。

但听完老公的解释,尤其看到眼前老公递来的奢侈品包包,气很丝滑地就消了。

上一秒还在歇斯底里,下一秒摔包的时候,顺势就挂在了脖子上,然后瞬间变脸问老公,是挂着好看、还是提着好看,从冲突到和解一气呵成,丝毫没有表演痕迹,看得人十分舒畅。

片中,此类笑料不胜枚举,沈马组合良好的化学反应,在《抓娃娃》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真心好笑。

另一类笑点,是戏谑和荒诞的黑色幽默。

番茄君从没想到,闫非、彭大魔也能走宁浩的路子,也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在沈马的喜剧中,看到这种“地狱”笑话。

故事有个情节,是装奶奶的金牌教育家李老师穿帮,马成钢不得不安排她“去世”。

因为太过仓促,整个葬礼就是马成钢安排的草台班子,只有伤心欲绝的马继业,被埋在鼓里。

葬礼开始后,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反差。

马继业跪地磕头痛哭,小院的其他“邻居”却要忍不住憋笑。

这一刻,悲喜汇在一处,虚假和真实缠绕在一起,葬礼礼堂被一种诡异的气氛弥漫。

结果后面,意外发生了。

躺在床上的李老师,因为对马继业感情太深,情难自制开始啜泣,马成钢怕儿子看到“死人流泪”,手忙脚乱上去盖住李老师的头,可脚上的热水袋又漏了出来,葬礼瞬间开始鸡飞狗跳。

结束的时候,李老师甚至不顾一切地坐了起来大喊马继业的名字,将这场荒诞的葬礼,推向了高潮。

至于沈腾的“骨灰盒爆米花”,在这个场景里,都算是比较轻松的笑料,这段看的人又哭又笑,有种奇妙的观感,很多观众体会到这样的情感,还是第一次。

因为同样发生在“西虹市宇宙”,为了故事完整性,也为了后面的续集,《抓娃娃》无论在台词、情节还是故事上,都与之前的作品产生了联动。

如果发现这些细腻的联动,观影的过程会更有意思。

比如,之前参演过《西虹市首富》的大多数配角演员,都出现在了《抓娃娃》中,魏翔、王思成……不一而足。

片中有条马路叫“秋雅路”,马成钢带儿子捡瓶子的那场足球赛,就是《西虹市首富》里的大翔队,输球后的球场,导演还特意给了王多鱼一个背影。

那句耳熟能详的台词“不装了,我摊牌了”,也从马成钢嘴里说了出来,让人会心一笑。

这样一来,《抓娃娃》既保证了笑料的丰富性,也考虑到了搞笑梗的创新性,联动又带点情怀,可以说将能做的喜剧部分,做到了极致。

整部影片,几乎没有烂俗网络梗和屎尿屁的段子,笑点充足且高级,是一部高质量的搞笑商业喜剧大片。

03、教育主题,争议内核,你可能没看懂导演的心思

好的喜剧片,一定会在让人发笑的同时,有一个足够深度的内核。

《抓娃娃》也是如此,闫非、彭大魔在“中年焦虑”“金钱焦虑”之后,将矛头对准了“教育焦虑”,这显然也是当下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

如果说婚姻、金钱有爽文剧本,那教育,可能真没有。

所有优质的教育,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对亿万富翁来说,他们能掌控财富,但教育孩子,还真不是手拿把掐。

《抓娃娃》的故事蓝本,也就此而来。

番茄君看了不少网上的评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以说是两极分化的。

夸的暂且不提,吐槽的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质疑《抓娃娃》借鉴《楚门的世界》,以及俄罗斯电影《富二代》。

番茄君当然不否定,在整体设定上,确实如此,尤其最后马继业打开那一扇大门,强烈的光招进来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对《楚门的世界》结尾的复刻。

包括片中奶奶必须死去的情节,与《楚门的世界》里父亲穿帮被安排死亡,也有相似之处。

但就观感来说,《抓娃娃》的故事框架和情节设定,基本上完成了对这个故事框架的本土化改造,是借经典的壳子,讲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事实上当下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可以在经典电影里找到故事蓝本。

电影发展到今天,一个彻头彻尾的全新故事,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这样的致敬情节,无可厚非,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大家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第二个,是质疑《抓娃娃》丑化“穷人”。

事实上,《抓娃娃》中,几乎没有讲非主要角色的家境状况。

片中是出现过几位明显家境不好的配角,我印象深刻的,是马继业上了高中后的女同学张飞飞,和在别墅扮演主人的保洁阿姨和大爷。

张飞飞,是一个功能性的喜剧角色,这个角色的作用,就是突出马成钢对马继业情感的控制。

除了辣目洋子的形象和滑稽的表演外,片子本身没有太多提及她的家境,只提到了“舞蹈学院保送录取,奖励一套公寓”。

接受这些条件,并非就是歧视人,哪怕是中产或者富人,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也照样会接受。

至于别墅中的阿姨和大爷,显然是剧组为了制造反差感,刻意设计的形象,甚至于剧情并未提及阿姨和大爷的家境,只不过暗示了他们的职业。

如果连影片中正常的配角,都被赋予“穷人”的特质,那显然有点过度解读了。

仔细扒一扒所有的影片,都能找到这样的点。

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客观,也不理性。

电影拍出来是给全民看的,受众不分穷富,世界上的故事,除了穷人就是富人,文艺创作不是非黑即白的论断,我们还是要将眼光集中在电影本身。

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争议,是不少观众认为,欺骗也是一种谎言。

他们觉得,是马成钢和春兰极致的自私和控制欲,“杀死了”自由的马继业。

而“富人穷养”这种教育观念,早就陈旧且过时。

马成钢从头到尾的穷人教育,不过是一场充斥着中国式父权的自我感动。

事实上,秉承这种观点的观众,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导演和主创们的用意;也可能比较年轻,并未经历过养育孩子的过程。

《抓娃娃》显然是有内核的,但不少观众,将它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进行不合理批判,这本身就有违“喜剧”的初衷。

毕竟,喜剧片不是现实题材,这样理解,明显过犹不及。

电影的背景是架空的宇宙,而电影虽然有一个看似圆满的团员结局,但导演的真正用意,则是对马成钢和春兰这一家人的极致讽刺。

细细看,《抓娃娃》从头到尾都是讽刺。

马成钢装穷,踢掉了鞋底的拖拉板故意让马继业听到,从而道德绑架式地提醒马继业要孝顺自己,给自己买鞋。

这显然在嘲讽那些打着家庭困难旗号,以道德为武器施压儿女的父母。

马成钢一家人装看书,就为了不影响马继业读书;马丽撞开关的段落,显然也在嘲讽那些,将自己实现不了的自律和不切实际的愿望,强加到孩子头上的父母。

马成钢作为大富豪,嘲笑甚至蔑视贾冰饰演的小老板,这显然也在揶揄社会阶层中的财富鄙视链。

巨富看不起小富,小富看不起穷人,这种金钱带来的优越感,片中随处可见,但电影的态度,却都是明显的戏谑。

这种暗戳戳的埋汰到处都是,只要细心就会发现。

再说电影对教育内核的表达。

电影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荒诞。

精心教育出来的马继业,用705分考上体育大学,又在马拉松的时候捡瓶子,说明马成钢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

结尾马成钢和春兰“再要一个孩子”的相视一笑,也是导演态度的明证:这种教育并不可取,他们的小号也练废了。

失败的教育,在这里完成了闭环。

如果电影有后续,那他们的第三个孩子,肯定走的是正常的精英教育路线,这恰恰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观点——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刻意追求,人不用必须通过吃一些苦来变得坚强和崇高。

父母正确的做法和引导,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终身的教育。

同时,《抓娃娃》又没有全盘否定马成钢和春兰。至少,电影对这他们对马继业无与伦比的爱,表达了肯定和赞扬。

就跟马成钢结尾说的一样,又有多少父母,能仅仅为了教育孩子,就花费这么多精力呢?

现实里很多父母,可能连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的。

马成钢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欺骗”,不如说是“善意的谎言”。

不是所有的欺骗都是错误,谎言当然也分善意和恶意。

但凡养育过孩子,肯定对孩子都撒过谎,这些谎,是对他们不完整世界观的弥补,是对他们不成熟心智的保护,也是对他们稚嫩和纯真的呵护。

“妈妈不饿”、“爸爸不累”、“奶奶不喜欢吃鸡腿”……难道这些话,也都是恶意欺骗和控制吗?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管论迹还是论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永远不会错。

这才是《抓娃娃》最高明的地方。

有点现实,有点讽刺,有点幽默,有点荒诞,闹腾但不荒唐,戏谑但不搞怪,《抓娃娃》要比市面上很多喜剧电影,优秀百倍。

而高票房,也是对它最好的奖励,不是吗?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电影烂番茄

简介:专注于自媒体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