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快要把女真各部统一起来的时候,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中秋节那段时间,57岁的努尔哈赤突然下了个让人震惊的决定:要了他最疼爱的亲生大儿子褚英的命!
这消息一传出来,女真各个部落都惊得不行。
褚英被努尔哈赤选定为未来的领袖。努尔哈赤在征服女真各部落的时候,褚英始终跟随在父亲身边,不少大型战斗中他都立下了大功,是女真人眼里公认的勇士,大家都叫他“巴图鲁”。
褚英,从被看好的“未来之星”变成“失宠皇子”,他到底都遭遇了啥?为啥会被自己的亲爹逼上绝路?
好几百年了,这个历史上的谜团一直让研读历史的人伤透脑筋。
【01】
努尔哈赤这辈子总共有16个老婆,生了16个娃。这里面,好多老婆都是他出了名之后,为了跟其他部落搞好关系才娶进门的。不过,头一个老婆詹泰不一样,那是努尔哈赤还没发达时候就娶的“患难老婆”。
褚英是努尔哈赤和詹泰的第一个孩子。
褚英来到这世上时,他的爷爷塔克世和太爷爷觉昌安都还在。他们可是建州左卫女真的头头,代代相传的那种,而且一直努力跟明朝保持友好关系。但好景不长,建州右卫的女真头头王杲突然跟明朝翻脸了,结果觉昌安和塔克世父子俩也被明朝当成了叛徒。后来,明朝辽东的大将李成梁带兵攻打古勒城,一不小心把这两位也给杀了。这事儿让努尔哈赤心里恨透了明朝,也让他下定了决心,要起兵反抗明朝。
努尔哈赤刚开始打仗那会儿,褚英才只是个4岁的小娃娃。他妈妈走得早,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只能天天跟在老爸屁股后面,东躲西藏,生怕被刀剑伤到。那时候的女真人,还没像后来的满人那么文明,他们既没文字记录历史,也全靠家里人一代一代讲故事传下去。这样一来,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褚英愣是一天正规学堂都没进过。
但说实话,女真人天生就是骑马打仗的料。褚英从小跟着老爹南征北战,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硬是把自己练成了个胆大包天、武艺高强的家伙。根据《清太祖实录》的说法,褚英17岁那年头一回领兵打仗,就带着一千骑兵,一口气攻下了瓦尔喀部安楚拉库路上的二十多座营地,还顺道收服了那一带的所有村庄和百姓。对当时正往高处走的努尔哈赤来说,褚英的勇猛和战功,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打完第一仗回来后,褚英立马被努尔哈赤在大伙儿面前赐了个称号叫“洪巴图鲁”,就是说他是个精力超旺的英雄,而且他还被提拔成了贝勒。
女真部落特别敬重英雄,能得到“巴图鲁”这个称号,在清朝刚开始那会儿,是非常不得了的大事,特别荣耀。在整个女真族里,除了褚英,当时能戴上这英雄桂冠的,也就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舒尔哈齐(人家叫达尔汉巴图鲁)、“开国五大臣”里的安费扬古(他是硕翁科罗巴图鲁)那么寥寥几个。所以说,褚英在努尔哈赤心里,那位置得有多高,不言而喻。
努尔哈赤的地盘越扩越大,褚英在战场上也是越来越出风头,地位嗖嗖往上涨。到了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1607年,27岁的褚英带兵去打海西,乌碣岩那一仗,他真是又勇猛又有谋略,把乌拉部给打趴下了。因为这次大功,他得到了个“阿尔哈图土门”的尊号,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夸他足智多谋。所以,后来大家也都叫他“广略贝勒”,意思就是“聪明能干的贝勒”。
这场仗里,主帅舒尔哈齐不太想打,结果战后,表现出挑的褚英在叔叔被拿掉兵权后,接手了他的兵马、地盘,成了后金还没建起来前,建州女真里的又一个有实权的大佬。那时候,除了那些还没开化的野人女真和乌拉部,其他部族基本都已经被努尔哈赤的势力给压服了。
女真各部眼看就要统一,努尔哈赤的事业是越来越红火。政务越来越多,他得从子侄里找个得力帮手,将来还能接班。这么一看,褚英因为军事才能出众,又是大儿子,特别受努尔哈赤器重,就被指定来管国家大事了。那时候,褚英才29岁。
【02】
按理说,努尔哈赤亲手挑的接班人,那肯定是褚英,他应当对褚英特别满意,心里也踏实。但实际情况呢,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根据《满文老档》的另一种翻译说法,努尔哈赤心里明白,“大儿子从小心胸就不够宽广,没有治理国家所需要的宽容心态”。不过,他还是挺想按照中原王朝的老规矩,让嫡长子来继承大位。他觉得,如果绕过老大,让弟弟越过哥哥去掌管国家大事,兄弟几个肯定会闹矛盾。褚英吧,虽然脾气不太好,但他勇猛啊,敢冲敢干,说不定在政务上多练练,就能改掉他那小心眼和倔强的臭毛病。
再者,努尔哈赤心里也盘算着,除了詹泰之外,他那些老婆的娘家大多出身于女真部落和那些结盟的蒙古酋长家族。这些家族势力嘛,就像是把双刃剑,跟他们关系铁的时候,能帮上大忙,可一旦关系不对付了,那反过来就能咬你一口。要是从这些家族里挑太子,风险可真的不好说,太难掌握了。
琢磨来琢磨去,努尔哈赤可能只能依靠褚英了。不过,褚英在战场上确实是把好手,但搞政治那一套,他真的不在行。为了让女真各部落的管理更加顺畅,努尔哈赤不光让褚英帮忙管国家大事,还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三个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有侄子阿敏(舒尔哈齐的儿子)都封为了四大贝勒。这四个人,既是带兵打仗的元帅,也是努尔哈赤的得力助手。
褚英当上执政官后,老觉得自己是“接班人”,完全不把四大贝勒和努尔哈赤最器重的五位大臣放在眼里。只要弟弟或大臣们稍有不让他满意的,他就吓唬、威胁他们,非得让他们听话不可。他还老在兄弟和大臣跟努尔哈赤之间挑拨离间,想着这样能把自己的地位给稳住了。
《重编满文档案》里头写了这么一档子事,褚英有回忽然觉得自己平时对那四大贝勒的态度有点儿过,怕他们哪天受不了,直接找努尔哈赤去告自己的状。于是,他就仗着自己“接班人”的身份,把弟弟们都叫到了跟前。那时候正好是深冬,大雪天儿的,褚英让弟弟们顶着风雪,对着天发誓,说绝对不会去跟老爹告状。为了让弟弟们听话,褚英还拿好处吓唬他们:“老爸之前给了你们不少好东西,好马好布的,要是老爸没了,你们可啥也得不着了。”接着又说:“等我当了老大,那些跟我作对的,不管是大臣还是兄弟,都得给我消失。”
针对这事儿,四大贝勒和五大臣心里头那个火啊,直往上冒。他们怕要是直接说出对褚英的不满,努尔哈赤会起疑心。于是,他们就私下里头碰了个头,一块儿把褚英做得不对的地方一条条列了出来,就像是数他犯下的错儿一样,接着就一块儿去找努尔哈赤,把这些事儿都告诉了他。
【03】
一开始,努尔哈赤对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告状半信半疑。他心里有数,知道褚英那些臭毛病,但又想给自家孩子一个开口说话、好好想想自己错在哪的机会。于是,他就把褚英叫到议事堂,让他当着所有兄弟和大臣的面,把事情说清楚。
不过,努尔哈赤拿出褚英的罪证时,褚英却出奇地镇定。他爽快地认下了所有事情,还觉得这都是一个“继承人”该干的。褚英这副模样,明显让努尔哈赤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当爹的努尔哈赤跟儿子说,你得对自己的想法和说的话上点心:“有啥事儿你不说清楚,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我现在打不了仗,管不了国事,也不能执政了,年纪也大了,国家大事也没交给你管!要是让我一手带大的儿子们来执政,老百姓听了会怎么想:‘怎么不让大汗参与,反而是儿子们管着大家,掌握大权呢?’我是想着老百姓会怎么想,才让你来执政的!你作为国主、贝勒,得大量点,对老百姓得公平。要是你连亲兄弟,还有爹派的那五个大臣都不能好好相处,还让他们日子不好过,我怎么能放心把国家交给你管呢?”
说到这儿,史书上居然没写褚英被教训后的直接反应。不过,从努尔哈赤后来让褚英把“他管的百姓、牛羊、钱财这些,跟他弟弟们混在一起重新分”的命令来看,褚英在被废掉前,好像还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啥。
努尔哈赤对褚英挺宽容的。褚英说要杀兄屠弟,可他并没立马把褚英关起来,而是用了冷处理的方法,先把褚英晾到一边,让他自己在家里反省,看看以后怎么样再说。
但是,褚英一下子被冷落,心里头不由得曲解了老爸的真实想法。
努尔哈赤那时候正忙着跟乌拉部打仗,打得不可开交。他先把褚英晾在一边,然后让褚英的亲弟弟代善,还有大贝勒和三贝勒莽古尔泰接手褚英的兵权,跟着一起去打仗。至于“四贝勒”皇太极,就被留在家里守摊子。这么一来,褚英就被完全排除在建州女真的军政大事之外了。这种安排,褚英心里头一万个不乐意。
就这样,努尔哈赤领兵打仗去了,褚英呢,就把他的那些朋友都找来,一块儿商量怎么给老爹使绊子,不让他打赢。
褚英率先对着天空发誓,列出一堆狠毒的诅咒,满心希望神灵能帮他除掉老爹、兄弟还有那五位随军大臣,好让他能顺利接手部落的事务,没有任何阻碍。看他这副疯魔的样子,手下的人都心里发憷,想着这事要是露馅了,那可就麻烦大了。等努尔哈赤打完仗回来,褚英手下的几个人实在忍不住,就跟努尔哈赤揭发了他的这些坏事。
这次,努尔哈赤彻底火了。
不论褚英和四大贝勒、五大臣过去有啥解不开的深仇大怨,他搞祭天诅咒那一套,明摆着就是想抢老爸的汗位。根据《重译满文老档》的说法,努尔哈赤就以“褚英心里不痛快,烧表告天发牢骚”为由,定了他诅咒君王的罪,直接给关到高墙里头圈禁起来。过了两年多,努尔哈赤左看右看,觉得褚英还是一点悔意都没有,心想“要是心疼这一个儿子,国家、其他儿子还有大臣们都得遭殃”,这才狠下心来对这嫡长子下了狠手。
关于褚英的死,《清史稿》里有另一番描述:“乙卯年那闰八月,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褚英没了。本来努尔哈赤打算把位子传给褚英,但这小子性格太暴躁,大家伙儿都不买他的账,这事儿就黄了。褚英心里不痛快,就烧表告天,结果被人告发了,最后自己上吊死了。”
褚英是上吊死的,换句话说,他是自己结束了生命,跟努尔哈赤没啥关系,不是努尔哈赤让他死的。
【04】
其实吧,褚英的死不仅死法让人觉得奇怪,就连他为啥会死也是不清楚的。
褚英去世后,明朝末年的学者黄道周,在他写的《建夷考》里头提到,褚英的死和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舒尔哈齐的死有点关联。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身边的老搭档,建州女真军事集团的“二把手”。在那些充满斗争与挑战的日子里,舒尔哈齐既是努尔哈赤最可靠的帮手,也是他势力扩张后最强劲的对手。随着对权力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舒尔哈齐开始拉帮结派,还得到了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支持,试图削弱努尔哈赤的权力。不过,经过几次争斗,舒尔哈齐还是没能斗过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一点也没留情,直接把弟弟关起来,直到他去世。
黄道周说过,当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打得两败俱伤时,褚英挺心疼他叔叔。他和舒尔哈齐一样,都是忠于明朝、讲规矩、看重兄弟情的女真人。他求努尔哈赤放过舒尔哈齐,还想方设法帮他从努尔哈赤手里逃生。但努尔哈赤耳目众多,部落里到处都是他的人。舒尔哈齐被害后,褚英也被扯进去了,最后也被他爹给杀了。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相信黄道周的说法?
这里头估计有不少是道听途说或者自己瞎琢磨的东西。懂点历史的人都清楚,黄道周那是个死硬到底、坚决抗清的硬骨头。明朝末年,李自成那帮农民军和关外的满洲八旗差不多同一时间给明朝找麻烦。那时候,国家里头乱成一锅粥,外有强敌,内有叛军。大学士杨嗣昌琢磨着,要不先跟关外的八旗谈谈,好腾出手来对付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结果,这主意刚一说出来,黄道周就对着杨嗣昌一顿臭骂,说他没骨头。这也能看出来,黄道周对满清那是恨得牙痒痒,势不两立。至于褚英、舒尔哈齐这些人,虽然都是努尔哈赤的亲戚,但因为他们跟努尔哈赤唱反调,最后都丢了性命。黄道周要是不知道这些内情,他可能就会乱想,以为褚英、舒尔哈齐是因为“崇明”,也就是跟努尔哈赤想法不一样,才被努尔哈赤不顾亲情给灭了。
说来也巧,在萨尔浒那场大战里,朝鲜的南边学者李民寏跟着军队,结果不小心被后金给抓走了。在被关的那段日子里,他把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比如八旗怎么练兵、怎么打仗,还有努尔哈赤和他手下那些人的说话办事、脾气性格啥的,都记了下来,整成了一本书,叫《栅中日录》。在这本书里头,李民寏头一回把努尔哈赤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大家:“那家伙心狠手辣,就连他老婆孩子和那些平时亲近喜爱的人,只要稍不顺心,说杀就杀,所以大家都怕他。”瞧李民寏这描述,努尔哈赤简直就像个挂着汗王名头的冷酷杀手。
李民寏被抓,其实是因为朝鲜王朝派兵帮明朝对付后金。从黄道周的角度看,他显然是相信李民寏所说的那些事儿。但话说回来,就像李民寏自己讲的,如果努尔哈赤真是个冷血无情的家伙,那他作为俘虏,又怎么可能活下来,还逃了出去呢?
另外,黄道周把褚英和舒尔哈齐描绘成那种“身体在敌军阵营,心却向着明朝”的人,这也是出于实际需求。这么做能更好地抹黑努尔哈赤,让更多人心里燃起保卫家园、守护国家的热情。
因此,黄道周写的褚英之死,其实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了满足现实需要的历史记录,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情况。
【05】
那么,褚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可能跟他手下“五大臣”地位一落千丈有很大关系。
清史研究专家刘小萌,在他的书《满族如何从部落变成国家》里头说了,建州起兵那会儿,扈尔汉、费英东、安费扬古、额亦都、何和礼这五位大佬,就联手努尔哈赤,组成了一个叫“古出”的小团体。古出,就是满语里gucu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朋友。在这个团体里,首领和那些大佬,可不是什么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他们更像是老板和员工,是雇佣关系。
《清史稿》里头写着:清朝刚开始那会儿,设了五个大臣来管事儿和审案子,要打仗了就带兵出征,他们不光是管事的,还是带兵的头儿。额亦都最早跟着太祖,是太祖的老部下,立的战功也最多。费英东因为特别忠心,又敢说实话,被历代皇帝都夸,说是开国功臣里头排第一。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这几个人,也是忙前忙后,一块儿打拼,历经辛苦,三十来年都在帮忙成就大事,功劳大得很。所以说,努尔哈赤能建功立业,当上大汗,全靠这五大臣的拼命努力。而这种努力,都是因为他们之间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又平等。
扈尔汉和费英东他们一伙人,当初跟着努尔哈赤混的时候,就说了:“咱们这些人最早跟着你,你可别把我们当外人,得把我们当亲兄弟看待。”努尔哈赤为了让大家伙儿觉得更亲近,不光每次打仗赢了,都给他们分田地、牛羊这些好东西,还使劲儿撮合大家伙儿结亲、过继啥的。就说五大臣里的何和礼吧,他娶了努尔哈赤的女儿东果格格,就成了栋鄂家的女婿;扈尔汉呢,被努尔哈赤收做了干儿子,大伙儿都叫他达尔罕虾;费英东更绝,娶了努尔哈赤大儿子的闺女爱新觉罗氏,这样一来,他就成了努尔哈赤的孙女婿了。这样一来,五大臣在打拼江山的时候,他们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就跟努尔哈赤的命运绑一块儿了。努尔哈赤的势力越来越大,那些古出的人,名义上是努尔哈赤的哥们儿,其实早就成了他手底下的诸申,就是比奴仆高点,比贝勒低点那么个阶层。
努尔哈赤为了稳住自己的位子,不光狠狠地削弱了五大臣的权力,还把自己家的亲戚、侄子们提拔到重要位置,让汗王的权力变得更大更长久。这样一来,五大臣和那些汗王的亲戚侄子们,就有了直接的利益碰撞,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很遗憾,努尔哈赤特别看好的褚英,结果却成了那些利益争斗中的“倒霉蛋”。
褚英刚露头角,就被赐了个响亮的名号“洪巴图鲁”,这让五大臣惊讶得不行。后来,到了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1607年的三月,褚英跟着费英东、扈尔汉他们,带着三千兵马去攻打斐优城。他带的兵比全军一半还多,这不难看出,五大臣的势力是在一点点变弱了。
和努尔哈赤差不多岁数的五大臣,像费英东、扈尔汉他们,年纪大了反而越来越被晾在一边。褚英这家伙,脾气大得很,一上台就说要干掉四贝勒和五大臣,好让自己坐稳位子。这样一来,矛盾就更深了。到最后,五大臣为了活下去,心想:“要是怕当权的头儿就不敢出声,那我们还活着干啥?”于是,他们就悄悄跟四大贝勒合计,要把褚英给拉下马。
【06】
但实际上,五大臣和四大贝勒合伙想要除掉褚英,这只是整个事情爆发的一个引子。说到底,能拍板决定褚英是活是死的人,只有努尔哈赤。
已故的历史学者周远廉曾经说过,北方的很多民族啊,长期都有一个叫做“二元政长制”的老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在一个部落或者部盟里头,得有两个地位差不多、权力也差不多的头领。他们分开住在两个地方,各自管着自己的子民和士兵,自己管自己的事儿。这么做的好处是,万一部落或者部盟遇到了啥大难,只要有一边的头领和百姓还活着,他们就能找个好地方重新开始,这样部落的生命和文化就能传下去。从努尔哈赤起兵那时候开始,建州女真就照着这个老规矩来设置他们的行政制度,一直都没变过。
早年时候,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两兄弟关系还挺铁,他们都是建州左卫指挥使,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在《满文老档》啊,《明实录》这些史书里头,也常提到他俩,都是贝勒、都督啥的。看那些历史资料,他俩穿的用的也都差不多,比如说舒尔哈齐,人家也整了套银环服,跟努尔哈赤穿得一样帅气。更有趣的是,有次在大家伙儿面前,舒尔哈齐还跟朝鲜的使臣申忠一说了这么句话:“以后你要送礼啊,可别给我俩分出个高低来。”
很明显,不管啥时候,二元制政体看重的都是权力得互相牵制、和平共处。但这种政体吧,就是权力太分散了。正因如此,努尔哈赤在忙着把女真各部统一起来,建一个他说了算的君主制国家时,他那原本跟他地位一样、待遇也相同的弟弟舒尔哈齐,肯定会被哥哥给收拾了。
不过,舒尔哈齐的离世并没有让“二元制”政体在女真各部迅速消失。他走后,努尔哈赤把五千户人家、八百牧群、一万两银子,还有八十道敕书,分别赏给了褚英和代善,让他们继续维持“二元制”政体下的领导地位。而且,之前努尔哈赤已经公开说过褚英是继承人,所以舒尔哈齐一死,褚英就接过了叔叔的位置和命运,坐上了女真各部的“二把手”交椅,但也因此跟父亲的集权道路越走越远。
褚英去世后,那种分散权力、阻碍汗位集中的政治格局仍旧存在。可能努尔哈赤不想再晚年经历杀儿害弟那样的残酷事件,所以他决定对八旗制度动手脚,改为由他自己和四位大贝勒共同管理。
褚英离世后的次年,也就是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封为大汗,他创立了后金政权,并把新的年号定为天命,跟明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在后金政权建立起来后,原本各自管理八旗事务的四大贝勒,又被赋予了参与国家大事讨论和决策的权力。他们在努尔哈赤的统帅下,实际上掌控着后金的各项大权。
后金天命六年,也就是1621年的正月十二,努尔哈赤把儿子、侄子、孙子们都叫到一起,冲着天地神灵烧香发誓:“今天我在这里求神灵保佑:要是我的子孙里头有谁干了坏事,那就让老天收拾他,可别让我们自己动手,免得开了杀戒。要是真有那种心狠手辣的人,不等老天动手,自己就先想着动刀动枪,天地神灵能不知道吗?这样的人,寿命也得减。还有啊,兄弟姐妹里头要是有想搞分裂的,明知道却不去阻止,心里头就没了礼义廉耻,还怎么去教导那些不懂事的人呢。这样的人,天地神灵也会保佑,让咱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昌盛。我就是求这个。从今往后,希望神灵别计较以前的事儿,多看看以后吧。”
不过,努尔哈赤晚年时的这番誓言,更像是给自己的一颗定心丸,听起来挺好,但没啥实际效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面对无情的现实状况,像褚英这样的人,还是会以老天惩罚的名义被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