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开分8.5,2024国剧最高分!但一处大败笔令人不满

健汉影影 2024-05-11 20:19:06

由马伊琍、周依然和于适主演的8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豆瓣开分了,8.5分,是今年(2024年)国产剧最高分!

画面质感绝美,剧情故事像月夜草原上流淌的琴声那样婉转悠扬,这个评分,《我的阿勒泰》值得!

不说别的,单单第3集开头那一段公共澡堂里,女人们齐声放歌的片段,就足以让这部剧封神!

以往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澡堂片段,一般都是男人戏,很少有人能把女人澡堂的戏份拍出来,而且拍得这样神性、温暖又充满女性力量和光辉。

不愧是女导演拍的剧,仅凭这一段戏,该剧也值得在国产剧史上记一笔!

张凤侠带女儿李文秀和婆婆一起去澡堂洗浴。

澡堂里池水温暖,热气氤氲,老中青三代女人,加上澡堂里别的女人和孩子,一边洗去身上的污垢,一边一起放声歌唱,唱的应该是哈萨克族的民歌,也可以看作是《我的阿勒泰》的画龙点睛之笔。

“金色阿勒泰,山水之灵,绿草如茵……”

女人们澡堂里的随意歌唱,远比舞台上那些歌唱家唱得还要打动人心,更具有温暖质朴的力量。

这一段镜头真把我震撼住了,我回放了好几次,就为看这些具有女性灵魂放飞、神性显现的画面,聆听这些阿勒泰女人们心灵的轻吟浅唱。

剧中周依然饰演的李文秀,简直就是演“我”,她脸上的表情,是深深地被这一幕、被这歌声打动和震撼,并且深深沉浸其中的表情,非常到位。

女导演的镜头就是细腻、精准,这一段虽然是在澡堂里拍的,但是完全不会令人有想入非非的低俗感觉,反而感觉到一种母性和神性,仿佛来自母亲怀抱的温暖与安全感。

《我的阿勒泰》原著作者李娟是女作家,该剧的导演滕丛丛又是女导演,所以女性观众看这部剧,想必会更有感触。

因为滕丛丛在这部只有8集的剧中,却用许多细节关照到了女性的处境,女性的生存困境、女性的理想追求与困惑。

例如,该剧开始,李文秀在听那位名叫刘海波的作家(后面显示他同时也是一位编辑)的讲座时,听众席上还有一位中年女性,也听得异常认真。

后面,李文秀在集市上照看奶奶时,溜进网吧打字投稿,镜头一转,切换到了挂着“离原出版社”牌子的一座旧楼前。

此时,那位刘作家正在卖废品。这一段剧情隐含着“文学贬值”的寓意。

之后刘作家将卖废品的5块钱交给另一位年轻男编辑小王,小王感慨自己的心血就这样被贱卖了。

之后,刘作家发现有一位投稿的作者,文字很有灵性,同时也是那天听讲座的作者,于是,刘作家和小王一起约见了女作者。

看到这里时,相信很多观众和露珠的第一感觉一样,本能地以为是刘作家张冠李戴了,把李文秀的投稿当成那个女人的了。

但是仔细看看就知道,李文秀此时还在网吧里笨拙地用一指禅打字呢。

镜头故意这样双线并行剪辑,是为了让中年女作者与李文秀形成对比。

女作者有写作才华,但是自己并不重视,反而还因为家庭和孩子,以及老公的抱怨指责,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写作,令编辑小王惋惜得捶胸顿足。

刘作家想必对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他理解地对中年女作者说:“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是20世纪一位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这句话是她的名言,强调的是女性在追求自我发展时所需要的空间与自由。

剧中还有一个镜头出现了伍尔夫的画像。当时李文秀在楼梯口看到伍尔夫的画像歪了,还特地停下来扶正。

这个动作,也寓意着李文秀对文学态度的端正,对文学理想的永不放弃。

李文秀回到阿勒泰,按照刘作家说的,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这与那位中年女作者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关于梦想的追求,一个放弃了,一个一直在路上 ,该剧既表现了女性追求理想的困境,也表示仍有许多女子历经挫折依然不会放弃追求。

还有剧中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也值得来说一说。

就是托肯的搓衣板。

托肯的丈夫木拉提,也就是巴太的哥哥,因为喝醉酒而意外去世,其实去世之前,他们夫妻感情就已经不和很久了,托肯早就想和丈夫离婚了。

木拉提去世之后,托肯就想改嫁。她其实早就有一个喜欢的男人朝戈。不过托肯和李文秀解释说,丈夫在世时,她连一句话都没有跟朝戈说过,没有做过对不起丈夫的事。丈夫去世之后她才想改嫁的。

而那个蒙古族的朝戈也很喜欢她。

托肯要改嫁,巴太的父亲没有意见,但是他坚决不同意托肯带走两个孩子。

看来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无比重视子嗣。在传统观念里,女人不重要,孩子才重要。

为了留下孩子,巴太父亲甚至想让巴太娶了嫂子。

剧中,托肯多次对人抱怨,木拉提至死都没有给她买回一块搓衣板。

托肯承担着家里洗衣做饭的所有家务,但是就连一块小小搓衣板,丈夫都不愿意给她买回来。

甚至在木拉提死后,托肯对着小叔子巴太抱怨搓衣板的事,巴太不止一次去张凤侠的小卖部,也没有想到给嫂子带一块搓衣板回家。

这个搓衣板的细节,反复出现,暗喻的是哈萨克族已婚女性,在家庭中所受的漠视。

她的诉求,她的苦恼,男人们都不在意,没人理。

当然,大结局最后,巴太的爸爸苏力坦,终于开始反思自己,也肯做出让步了,他同意了儿媳托肯带两个孩子走,并且不再固执要求小儿子巴太离开马场回来继承父业。

滕丛丛作为女导演,在《我的阿勒泰》的细节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但是,下面要说“但是”了。

接下来我却要“批评”导演一句了!

那就是,我也和很多读过李娟散文的读者一样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原著中的“外婆”,身份替换成“奶奶”呢?!

这一替换,真的令所有女性读者和观众不太满意。

女孩、妈妈和外婆,三代女性,母系的传承,血脉相连贯通,非常值得书写。而且,妈妈和外婆,也是李娟的原作中着力描绘的两代女性。

但是剧版将外婆改为奶奶,就等于将三代母系,割裂成母女与婆媳、祖孙的关系,所代表的心灵和精神的传承,其文化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而且,外婆、妈妈、女儿,代表的是母系传承,而奶奶的背后,隐喻的却是父系甚至是父权的象征。

虽然剧中并没有出现奶奶作为婆婆对儿媳不好的一面,但仍然感觉将外婆改为奶奶,完全没必要。

可能导演是不想这部剧作被扣上“女性剧集”的帽子?

毕竟现在女性剧已经烂大街了,口碑并不是很好。

但《我的阿勒泰》原著作者本就是女性,而且书中写的原本就是“外婆”,大可不必多虑,将外婆替换为奶奶。

而且,不管是着重描写女性还是男性的剧,只要内容质量好,自然会有观众(无论观众的性别是男是女)发自内心地喜欢。

总体来看,《我的阿勒泰》是国产剧中的一股清流,是难得的一部表现文化融合的佳作,更是散文改编成电视剧的佳品,要说瑕疵,感觉“将外婆改为奶奶”就是该剧最大的一处败笔。

(文/第一滴露珠)

0 阅读:0

健汉影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