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15亿立方!察隅河大量淡水流入印度,我国为何不断流自用?

劲松娱谈 2024-08-21 09:25:48

察隅河,被称为“西藏的江南”,其水资源储备自然配得上它的称号,每年的水流量高达615亿立方,在该河流的沿线区域,西藏民众靠水吃水,通过经营农作物和果园维生。

有了这样的地理优势,再配合雪山的影响,就形成了亚热带气候,这在西藏极度稀少的一片温和之地,其背后是印度洋、德姆拉雪山、配合周边山区地势的封锁才能够达成。

但凡缺少任何一种,适合瓜果生长的环境也会遭到破坏,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渠道更为丰富,原本阻碍大山民众看世界的地理劣势,反而变成了售卖瓜果的好帮手。

察隅河附近的民众准确抓住这一机遇,开始种植多水瓜果,经过多年实验,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已经达成稳定的年产量,瓜果行业也是成为当地特色之一。

另外,国家进行西部开发战略,自然而然就进一步打通了察隅河附近的交通,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新的机遇,除了将产品外销之外,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这里旅游。

亚热带的气候让察隅河区域风景宜人,有很多出色的景点,再加上当地雪山和怒江等地理特色,具备相当程度的吸引力,且在高山峡谷和江流交汇点,颇有几分云雾缭绕的仙境感。

但是,该河流的导向最终会去往印度境内,这代表每年都会提供给当地大量的淡水资源,而现在我国内部还有不少地区深受荒漠化的影响,缺乏淡水资源。

所以有人就提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直接断流自用,反而要便宜印度呢?实际上,不断流察隅河是出于更加整体化的思考,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当地河流的地理位置特殊性。

它本身是在云南、西藏、印度还有缅甸的交叉位置,这就导致当地存在促进商贸的基础条件,很多商家都依靠这条线路做生意,国家政策也偏向引导商业发展,也就是第七条进藏公路。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发展规划需要这条线路,本身它就因为艰险地势较为危险,断流自用,更会导致气候变化,危险加重,影响当地的商贸发展前景,为了部分地区牺牲部分地区。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不符合我国的发展理念,不具备相应的优先级,毕竟当地商贸发展正符合目前西部开发的总战略,配合俄方远东开发计划,形成东西双边同推进的格局。

如果因为一些额外操作破坏大的方向,明显是弊大于利,这是从发展前景上进行分析,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开发的难度问题,因为当地属于高山峡谷交错雪山配上河流影响的地势,这种地理条件具备统合性,一旦中间任何一方受到干扰,整体气候和地势就会大变。

那么,当地的瓜果行业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才算成型,一旦断流,印度洋水汽上行就会遭遇阻碍,进而改变风貌,不但对当地没什么帮助,反而会造成一些收成上的扰乱。

除非说帮助当地民众实现转业,可经营一代人且拿到喜人成绩的当地人,能这么简单的抛弃祖业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且对国家来说,成本明显太高了。

就算抛开人员安置的成本不谈,仍旧需要思考如何跨越雪山、峡谷乃至河流改道的目标,这些项目哪怕在普通流程出现一个,都会造成极大的挑战,更何况全部加上。

上下落差高达三千米以上的改道工程,消耗的资金可以用天文数字形容,而目前国际局势复杂,在交汇河流实施这样的大工程,不能避免遭遇攻击的可能性。

如果部分国家秉持阵营对抗的思维,将道路损毁,就需要重新建造,这就等同平白无故将消耗资金的手段送了出去,这就回到了一开始国家的战略,促进多方外贸,增进交流理解。

察隅河作为一个这样的渠道,战略意义和收益其实已经相差不大,所以,站在更加整体的角度上分析,选择推进当地的商贸、旅游等沟通交流职能收获也不会低。

毕竟一旦选择截流,印方和周边国家的沿线气候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导致民众的生活依赖出现大问题,双边关系必然因此更为紧张,属实是不符合中方的外交方向。

我们也希望沿线国家能够增强互信,依靠这条河流实现外贸和文化交流方面的突破,进而改善国家关系,降低地区冲突风险,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622145267557982&wfr=spider&for=pc(新华网)

0 阅读:1

劲松娱谈

简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