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研究、皆可探索、皆可发现……在好奇心的照射之下,万物皆是科学。

9月22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联合实施的2024“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成果汇报及评定答辩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9位导师担任评委,近百位学员参加现场答辩,展示参加“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这一年的积极变化和丰硕成果。

“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学员们汇报一年来的成果 图:WLA上海中心
这一年,有形和无形的成果
这一年,学员们的成果是有形的。
每人手中那本沉甸甸的成长手册,记录了2024“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全部历程——记录了他们在春季沙龙的春雨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在夏季沙龙的炎炎夏日里恣意生长,记录他们跟随科学素养提升营在卫星厂房、超净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动物实验室里的大开眼界,记录他们在顶科探索营里对话顶科的收获、组队完成完整的科研项目的成就感,也记录了他们在云端学院几十个、几百个小时的自主学习、孜孜以求。

每位学员都有一本成长手册记录科学足迹 图:WLA上海中心
学员们的成果也是无形的。
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工具的拓展、科学知识的沉淀……能量在头脑深处累积,把梦想雕琢得越来越清晰。
学员王子萱曾经做过挺长时间的双碳科创项目,但在“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中,她发现“我其实对生命科学更有兴趣”;
学员许芮在顶科探索营中参与了“星芒”实验,发现“光学原来这么有趣”,她正在研究自己怎么制作分光光度计;
学员黄文翰在化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地带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这为他“注入了新的动力”;
学员林芯羽在经历了培养计划中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智能科学的一系列跨学科学习后,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还是细胞衰老问题”;
在跟随科学素养提升营造访过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化学中心之后,学员孔率钤决定今后当一位化学家,“让梦想照进化学”。
随着科学素养的提升,导师们灌输的那些科学理念似乎都鲜活了起来。
学员刘琪研始终记得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导师姜雪峰教授在春季沙龙中鼓舞大家“相信奔跑的力量”,她觉得自己也已经奔跑在科学的道路上;
学员朱恒睿用“Think out of the box”自勉。其实这句话启发过很多科学家,“box”很大,需要非凡的创造力才能跳出去;
学员张姝桢为了研究氢和土壤的关联,在春天种下了一批康乃馨。参加培养计划数月之后,她换掉了实验植物、优化了实验设计、改进了数据采集方法。就像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董佳家教授说的那样,“不怕犯错,胆子要大”。
这一年,那些看见、听见和遇见
在这一年的培养计划中,学员们从课本中抬起头、从书斋里迈出步,感受到了科学世界的广阔无垠。
这一年,他们“听见”了许多。
听见了春季沙龙上2023顶科协奖得主卡洛琳·卢格教授一万英里独木筏漂流之旅,对科学家“野性强悍”的人生充满了敬佩;听见了顶科探索营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教授参加新西伯利亚大学数学培养营的故事,意识到科学培养对成长的重要意义,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是弥足珍贵。

杰曼诺夫教授也曾经是个科学少年 图:WLA上海中心
这一年,他们“看见”了许多。
在华东师大姜雪峰教授的办公室里看到了神奇的“化学光影秀”;在上海科技大学曹克诚老师带领下看见了电子显微镜尽头的微观世界;在上科大程建军教授的实验室里看生命科学的科研日常;在上海交大向孙程老师的带领下看见了多模态大模型最前沿的成果;从上海交大严骏驰教授“量子计算只等一场硬件革命”的畅谈中看见了明日的风雷;从华东师大王祥丰教授“人文学科开始拥抱AI”的描绘中看见学科交叉、范式变革的未来图景。

化学光影秀让学员们印象深刻 图:WLA上海中心
这一年,他们“动手”。
在华东理工大学吴新平教授的超算平台上模拟水结成冰;在上海交大丁显廷教授的实验室里亲手制作血脑屏障模拟芯片,深入动物实验现场;将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杨旭东教授全球最优的钙钛矿电池板拿在手中仔细端详;跟随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研究所陈雯导师走进卫星厂房,亲手“检测”将于明年发射的SMILE卫星,和即将奔赴星辰大海的卫星亲密接触。

亲手“检测”即将奔赴星辰大海的SMILE卫星 图:WLA上海中心
这一年,是未来的第一年
在2024“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答辩现场,学员叶子墨这番话说出了许多学员的心声:“我们看到了许多眼界之外的东西,开始自己想学相关知识,去研究、去探索。”
超出眼界的看见、听见、遇见,逐渐内化为动力。学习只是路径,求知才是目标。
“古人在海平面上看见桅尖,多久后能看见船?”学员王茗铄给自己找到了这个课题,不仅用上了数学方法,还搜集了大量古代航船的数据以求精确。从中他还找到了进一步的科研课题,“从数据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应该很有趣”;
“老师没来,吵闹的教室为什么会突然安静下来?”这个现象其实司空见惯,学员孙浩然却从概率角度切入,他逻辑分析、数学建模,甚至在答辩现场饶有兴味拉出黑板画函数图。探索带给他的快乐充满感染力,让人一望便知。

探索的快乐极具感染力 图:WLA上海中心
甚至还有部分学员给“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提出了建议,“希望有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能否多让我们看看先进的科学装置”……“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将从谏如流,在明年的培养计划中采纳合理建议。
虽然是一场评定答辩,但导师们并不会错过这样一场灌输科学思维的机会。
“不要等万事俱备才开始科研,在最简陋的阶段你就得动手”
“数据不是汇报材料里的装饰,要理解每个数据的含义,它在数据逻辑之链上的位置”
“你不可能独力完成科研的每个细节,要多读文献、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
“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人文修养会提升你的科学上限”
……
导师们提供的建议中,最振聋发聩的应该是这一条:“认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不要着急到处参加比赛,不要急于出成绩。”
这也正是“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秉持的理念。此次的评定答辩,只是对学员们众多评价维度中的一个。培养计划近百位学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希望一年的学习和探索、一路的跋涉和前行之后,好奇成为一种视角、科学成为一种习惯,学员们可以学习“已知”、了解“已知的未知”,察觉到更浩瀚的“未知的未知”的存在,踏上真正的探索之旅。
编 辑 | 秣 马
实习生 | 史新雨
责 编 | 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