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究竟是什么东西?我国科学家用精密仪器,终解开太岁之谜

科普的足迹 2024-12-27 15:17:41

1992年8月22日,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爆发了一场大洪水,洪水过后,河道里留下了很多枯柴,村民杜战盟和他母亲就去捞柴火,母子二人却意外从水中捞起一个不明物体,这个物体圆圆的、黄黄的,好像牛的皮肉,摸起来还软乎乎、弹弹的。

杜战盟将其带回家后,发现这“肉团”没有普通肉类的腐烂迹象。诡异的是,这个“肉团”反而在不断生长,从最初的三四十斤重,长到了七十多斤,这个消息在尚村乡炸开了锅。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师杨兴中等专家听闻后,立马赶往杜战盟家中,对这个不明生物体进行了研究。没鼻子没眼,也没有消化道,任何器官都没有,在不进食的情况下,为什么放在那里就能长大?

杨兴中心里想到了一个古代传说中的生物——太岁!

太岁这个东西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上古书籍《山海经·海外南经》就记载,“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翻译一下就是,这种东西是神灵所生的,集日月之精华,形状不固定,只有圣人才知道它是什么。

杨中兴切下一小块“太岁”后,放在实验室里,它还在继续长大。用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个“太岁”里有很多细菌和真菌群混合在一块。由于当时的科学条件有限,专家们也不能详细的说清楚这个太岁到底算不算某一种生物,生物学也没有定义,毕竟人的身体也是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集合体。

翻阅古籍,中国很多医书都对太岁进行了记载,《本草纲目》说它是“虫鱼之属”,又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肉灵芝”,可以入药。

当下,国内生物学的检测仪器已经非常先进了,太岁的神秘面纱也被揭晓,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还真给定义对了。

从90年代开始,生物学家就差不多知道了太岁并不是由单一的细菌构成,而是由细菌、粘菌、真菌三类物质构成的聚合体。它以细菌、酵母菌、霉菌、霉菌孢子等微小生物为食,并以纤维素、几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其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假丝酵母菌和白地霉。

但是,现在一些生物学家对太岁又有了新的认知。它可能不能分开看,而应该看成一个整体,太岁的一些细胞会进行光合作用,这使其成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也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

国内现在发现的很多太岁,是4万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之上的。注意,不是这个物种存在于地球4万年,而是很多个体有4万岁。至于第一个太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人知道,或许在生命诞生之初就有了。

太岁的生命力极强,且没有固定的生长位置,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各种土壤条件下生存,尤其喜好厌氧环境。

其再生能力也很强,即使被切割成很多块,每一块都能成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体继续生长,这种无止境的生长方式似乎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生物生长规律。

太岁为何会不断生长且永远不会凋亡?

科学家们发现,其再生能力很可能与它含有的一种名为吡咯喹啉醌的物质有关,

这种物质能够调动生物体的长寿信号,从而延长生命周期。这不就与中国古人说的长生不老药连上了吗?

目前科学界搞不懂的是,太岁的调节生长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因为它似乎不会像癌细胞那样只要给营养物质就能疯狂的生长下去。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太岁体内各种真菌、细菌、黏菌相互形成了制衡,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以生长。比如在遇到水时,或者是接触空气的时候,太岁里的好氧菌生长,而厌氧菌就停止生长。而在土里埋着的时候,厌氧菌有种群优势,其它菌种被压制。

太岁到底能不能吃?

太岁所含的多糖、多肽、几丁质和硒等营养成分有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不过我们也要看它的生活环境,有些太岁长在坟堆旁,有些太岁长在臭水沟里,它的生活环境太复杂了,导致内部菌种也不尽相同。所以野生的太岁最好不要吃,但是家养的目前好像也没有,这玩意太稀有了。

太岁这种生物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如果生物专家能够摸索到加快它生长的方式,拿出一个合理的培育方案,或许太岁能解决人类粮食危机。把它当做一个农作物来种植,要吃的时候拿刀割下一块就可以了,反正它还可以长。

0 阅读:9
科普的足迹

科普的足迹

科普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