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性依旧,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零零看文化 2025-04-06 09:47:19

图片来自明德雅韵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朝丞相李斯之语。李斯出身楚国上蔡,凭借卓越政治才能,在秦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影响深远。但他卷入沙丘之谋,终被赵高陷害,死于腰斩,一生跌宕。

李斯以鼠喻人,指出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环境是成长的无声塑造者。匡衡幼时家贫,却因邻舍烛光,凿壁偷光,终成一代学问家;范仲淹幼时求学,食粥苦读,在艰苦却向学的氛围中,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志。

然而,过度依赖环境亦有失偏颇。刘禹锡被贬多年,却高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困境中坚守高洁;郑燮一生坎坷,却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展现坚韧,未被逆境左右。可见,个人的主观努力同样关键。

环境是人生底色,却不能决定一切。我们既要重视环境影响,更要凭借自身努力与坚守,书写精彩人生。

图片来自明德雅韵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出自《论语·子路》,短短一语,道尽成事秘诀。

追求速度而罔顾规律,终尝苦果。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急于求胜,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大唐盛世急转直下。只看重眼前利益,也会错失长远发展。战国时,齐国为求一时和平,不断割地给秦国,却未意识到这只会养虎为患,最终秦国羽翼丰满,齐国孤立无援,难逃灭亡。

人生之路,唯有摒弃浮躁、放眼未来,方可行稳致远。

图片来自明德雅韵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出自北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短短箴言,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将人性的隐疾与世事的真相,精准剖析、和盘托出。

人性中,天然存在着疏忽与短视,对细微之处缺乏应有的重视。比如魏文侯时期,乐羊奉命攻打中山国。乐羊之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将其烹煮,还送了一碗肉羹给乐羊。乐羊为表决心,一饮而尽。这本是乐羊为求胜利展现出的坚韧,却被魏文侯视为缺乏人性的危险信号。当时,魏文侯虽未深究,可这一隐患就此埋下。后来,乐羊功成回朝,魏文侯虽给予赏赐,却不再重用他,乐羊的政治生涯就此黯淡。可见,看似不起眼的行为细节,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人性里对欲望的沉溺,更是祸根。唐玄宗即位初期,英明神武,选贤任能,将大唐带上盛世巅峰。可后期,他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乡,“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对朝政不管不顾,还将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提拔为宰相,致使朝堂乌烟瘴气。安禄山看准时机,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盛世大唐自此急转直下。

人若想掌控命运,就必须正视人性弱点,于细微处谨慎行事,克制内心欲望,才能避开灾祸的泥沼,行稳致远。

图片来自明德雅韵

“人欲无止,反伤其身”,相传是秦朝丞相李斯临终遗言。李斯一生,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官拜丞相,权倾一时,却因无尽贪欲,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后又妄图保住权势,终被赵高构陷,腰斩于市,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 ,恰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人性中,欲望如潜藏的暗流,一旦决堤,便会失控。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很多时候,这枷锁便是过度的欲望。清朝和珅,初入官场时也曾一心奉公,可随着权力增大,欲望无限膨胀,疯狂敛财,其贪污数额惊人,富可敌国。最终嘉庆帝抄家赐死,他的贪婪不仅让自己身败名裂,也让家族蒙羞。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应学会克制欲望,知足常乐。正如老子所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懂得在欲望面前止步,才能掌控人生,收获真正的幸福。

1 阅读:47
零零看文化

零零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