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0实战被击毁,击落率比不上毒刺,中国买它的数亿美元白花了?

解析冷知识 2023-12-31 10:36:01

随着时间的流逝,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经持续了超过660天,而在此期间,许多装备因其适应战场环境而出名,又有许多装备因此而出丑。

在这次俄乌战争中,饱受争议的S-300防空系统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些所谓“军事爱好者”认为“S-300防空系统根本没有意义,实战中被击毁,击落敌机的数量远不如毒刺多,中国买它属于人傻钱多,应该快快放弃”。

老调重弹的“毒刺万能论”

其实这种充满逻辑陷阱的言论已经早就不新鲜了,早在20世纪的冷战时期就有如此的言论,谓之曰:“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若要防空,不如放空。”

若是论起该思路的起源,稍稍回看史书便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60-80年代,诸多欧美关于防空武器的研讨中就能看到这样的说辞,其核心目的在于“论证车载野战防空无用,不如腾挪更多资金用于空中力量发挥”的思想。

在此类“先下结论,后凑论据”的文章中,就十分热衷于使用“错位对比”的手段,将“击落数”与所谓“击落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完全无视车载重型防空系统的先期预警作用与对敌方航空力量的“压制”能力

进而得出所谓结论:以“毒刺”为代表的单兵防空导弹是“最具性价比”的防空武器,应当淘汰掉所谓“昂贵且不实用”的防空武器。

其实说到底,这种思维逻辑仍然是基于欧美在冷战时代就早已被批烂斗臭的“学院派”观点,其本质仍然是某些商人出身的“精算师”团体,缺乏最基本的战争学与战役学常识,不懂装懂意图将战场“报表化”、“性价比”化的结果。

典型案例就是越南战争中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而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民间军事爱好者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结果正确论”与“北约先进经验推崇”,导致许多早已被批驳的军事理论可以在各国民间爱好者群体中粉墨登场,迎来自己的“第二春”。

“毒刺万能论”的苦涩现实

然而事实上呢?北约军队在上世纪经过了大量详尽的计算与讨论后,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结论——70年代,美军地面野战防空武器的组合是“霍克”(HWAK)防空导弹、“毒刺”单兵防空导弹、“火神”防空炮,军队根本不鸟“毒刺万能论”的学院派精算师们。

而在70年代,美军地面野战防空武器的预研更说明问题。

70-80年代,美军“前沿防空系统”项目的研发开启后,对美军地面防空的梯度做了一定的分类处理。

并根据空中威胁的典型来袭方向与方式,将地面防空武器分为了前沿视距内(LOS-F)、视距外(NLOS)、前沿后方视距内(LOS-R)这3种不同类别的防空系统,用于应对不同的空中威胁。

那么大幅加强了侦测搜索能力的“支座式毒刺”实现了“毒刺万能论”的学院派精算师的夙愿了吗?

答案是:当然没有,而且所有的“毒刺”防空导弹仅仅在前沿后方视距内(LOS-R)防空分类里能够“分得一小杯羹”。

这里不妨多谈一点关于美军在“前沿防空系统”这个项目中做出的防空分类,以更好地理解经过强化的“支座型毒刺”防空导弹为什么只能在前沿后方视距内(LOS-R)防空分类里能够“分得一小杯羹”。

在70年代FAAD项目对防空做出分类时,正常使用种俯冲扫射、上仰投弹的敌方飞机,均会长时间暴露在“前沿视距内”(LOS-F)防空车辆的火力网内,可以由它们处理。

但面对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低空高速突防战术,“前沿视距内”防空车辆的反应时间和打击窗口都极为有限。

此时的美军军工人员提出了所谓“前沿后方”概念,即“己方部队前沿后方10千米内的区域”,趁着敌机投弹后从低飞状态下拉起机头准备折返时,以防空导弹予以还击,“前沿后方视距内”分类也就应运而生。

由于其思维特性,这些防空武器发动攻击时,敌机已经事实上完成了投弹,在前沿造成了相应损失,所以这些用“毒刺”做主武器的防空武器也被戏称为“复仇者”武器系统。

换言之,所谓“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这句戏称,是“复仇者”武器系统被算作防空系统才导致了“十防九空”,而不是防空系统“十防九空”所以才有了“复仇者”防空系统。

S-300防空系统呢?

当讨论完所谓“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与“毒刺万能论”的关系之后,一些所谓“军事爱好者”又要跳将出来指手画脚了:“你说‘毒刺’怎么怎么样,那S-300被击毁的事儿怎么说?被击毁不就是说明没用吗?!”。

诚然,S-300在之前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确实有着不少的被击毁案例,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双方的战果也不乏S-300系列的身影。

乍一看好像确实说明“S-300没什么用”,似乎我国买S-300系列防空导弹确实是“不太行”。

但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S-300系列从系统的研发开始计算至今已有50年,发展型号数量众多是这类服役时间长、服役国家多的防空导弹系统的共性。

不妨先来短暂地看一看S-300系列的过去再行讨论“我国买的S-300PMU到底是不是没用”。

1960年代末,苏联防空部队的主要远程要地防空导弹系统都是S-75系列的防空导弹,其改进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半叶(1978年,S-75M4要地防空导弹系统完成并服役)。

尽管S-75系列要地防空导弹系统在性能上非常优秀,但受制于年代特性,存在相当多明显的缺点:

1.在20世纪60年代时间,这种防空系统最初是为了应对高空侦察机和远程轰炸机而开发,预定会遭遇的敌人的空中目标机动性低,导弹本身的过载性能并不突出。

2.S-75系列防空系统尽管在设计初就颇具前瞻性地考虑了机动部署的需求,但其发射系统相当笨重,导致展开与收起有相当长的间隙时间,防空系统在面对压制时的生存能力有严重的不足。

3.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使用的防空导弹也有很多限制——带有液体有毒燃料的加注、维护本身就是一种折磨,也导致该武器在发射前会面临极长的“火力真空期”。

4.由于S-75要地防空系统的火控限制,其火控通道只允许打击单一目标,这使得在面对大规模机群时,较少的防空系统无力击退敌人大规模空袭,并很容易被敌人所干扰与消灭。

为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解决这些问题,苏联防空军司令部在60年代末开启了一项新研究任务——即开发一种“多火控通道”的防空系统。

其应具有较高的性能、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所有目标进行交战的能力、且必须安装在方便进行机动的自行式或牵引式底盘上(而非老式S-75那样的固定发射架),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于1978年开发了S-300PT防空导弹。

而亚美尼亚军队中服役的S-300系列防空导弹,基本是2015年时,俄罗斯向亚美尼亚移交的S-300PT防空导弹系统经过延寿处理后的产物。

这些防空导弹在与阿塞拜疆的冲突中被土耳其进口的TB-2摧毁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亚美尼亚服役的S-300PT防空导弹作为要地防空,其最初的应对目标仅仅是“60年代末环境下”所设想的“所有敌人”,并不包含在21世纪20年代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无人机。

那么我国采购的S-300防空系统呢?

正如前文所说,S-300是一种拥有繁多种类改进的防空系统家族,我国耗资分三次引进的S-300PMU防空系统与亚美尼亚人购买的S-300PT/S-300PT-1防空系统也并不一样。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启动了“双引工程”以满足我国在军事装备、技术人才的现代化需求。

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进口了S-300PMU1防空系统(也被命名为“红旗”-15防空导弹)和S-300PMU2防空系统,并于21世纪10年代进行了一次加购。

这二者皆是基于俄罗斯自用型S-300PM要地防空系统衍生的出口型号,俄罗斯方面在出口时宣传的主要特性在于:

由于进行了深度的现代化改造,除了提高该系统作为防空导弹的基本能力、扩大雷达和交战范围、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外,最重要的则莫过于引入了“反弹道导弹”能力。

根据俄罗斯当时的宣传数据,这套系统最高可以对抗再入速度高达 2800米每秒的弹道导弹。

这对于远程防空能力与要地防空导弹设计能力当时止步“红旗”-2防空导弹(即仿制的苏联S-75防空导弹)的我国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材料”,而且也是在90年代国防压力激增的情况下急需的战斗力。

因而,我国在90年代时大量进口了该型号的防空/反导导弹(按照一些数据,其数量可能超过了100套)。

总结:

从以上的这些事实我们不难看出,“毒刺”、S-300从研发之初的目的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属于野战防空中的一个小分支,后者则属于要地防空范畴,根本不是什么适合对比或替换的对象。

而时常提及的所谓“击落率高”的数据,本身也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就已经成为美国“精算师”们用于自吹自擂的手段之一——而且从如今的状态来看,这种“精算师”行为已经彻头彻尾地损害了美国的国防能力。

而题目的支持者时常用于论证所谓“实战被击毁,击落率不如毒刺,S-300应该放弃”的说法时,常被提及的亚美尼亚S-300损毁案例、乌克兰S-300损毁案例和我国引进的S-300PMU1/S-300PMU2并不存在直接关系,而且在用途上双方也是天差地别。

参考资料:

【1】无人系统技术《火力拦截装备在反无人机作战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2】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美国陆军前方地区防空现代化计划》

【3】飞航导弹《光电火控的FAAD/LOS—R地空武器系统》

【4】《失败的胜利者:阿达茨(ADATS)防空反坦克系统》

【5】现代兵器《“骄子”不凡 俄罗斯S-300PMU2防空系统试验纪实》

【6】国际展望《俄制S-300PMU2防空导弹系统》

【7】光明日报《【聚焦俄乌冲突】S-300防空系统被称为双方战场防空的金字招牌,究竟有何性能?》

【8】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阿尔马兹 S-300中国的先进防空系统》

【9】环球《S-300“风光史”》

0 阅读:0

解析冷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