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一个《大秦赋》,竟然会引起如此激烈的网络讨论,而很多讨论早已脱离电视剧本身,甚至进入到意识形态领域、普世价值领域。甚至有人把秦作为分辨人性善与恶的分水岭,以此衡量
有不少人认为《大秦赋》是在为残暴翻案,其理由是秦的残暴是有历史定论的,这个毋庸置疑,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本里也是这样记录的,例如焚书坑儒、揭竿而起,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然而,在我的记忆当中,历史课中关于秦的残暴定论仅仅是引用了中国历史典籍中的结论:
贾谊的《过秦论》实际上就是在论秦之过,既然讨论的是秦之过,那么以唯物历史观看待问题,按照矛盾论中事物“两面性”原则,在“过”的背后一定有“功”的存在……。在贾谊看来,“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这些是“大过”!但从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的角度看来,“废古代帝王之道”是必然的推陈出新之举,“毁城墙”是打破地域壁垒与割裂之举,“杀不遵守法令的豪侠”是实现社会治安稳定的必然、“收天下兵器“是建立国家军队的军令与政令统一化的必然之举、至于“焚烧诸子百家著作就是为了让百姓愚蠢”这更是无稽之谈,那个时代读书人都是贵族与士族大户子弟,他们自身就是统治阶级或者是潜在统治阶级,统治阶级需要“统一思想”,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延续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根本与愚民一说没有一毛钱关系。而阿房宫赋则就与方方的听说差不多了……在当代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并非就此认为这些结论就是正确的,关于秦灭六国、秦构建的国家治理体系思路,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给出的当代评价都是正面与肯定的……
在关于《大秦赋》的讨论中,还有人认为秦有“肉刑”(例如割面)这是残暴的体现,那么,我不仅要问,如果“肉刑”就是残暴,那么,被处以“宫刑”司马迁,是不是就是西汉更加残暴的最有力力证呢?
还有人提出“秦屠杀三分之二其他诸侯国国民的概念”,这就值得严肃考证了。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是由谁记载了“秦屠杀三分之二其他诸侯国国民”的历史事件?如果是所谓的读书人,那么就要很好的考究考究,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读书人九成九都是贵族或者氏族大户,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失败者,那么,一群憎恨秦灭六国的没落贵族与被严重打压的世家大族的读书子弟,他们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具有客观性呢?
假如秦灭六国后,真的屠杀高达三分之二的曾经的六国国民,秦二世而亡,根本就没有持续多少年,那么,在如此有限时间杀那么多人,只能进行集体掩埋,有关那个时代的考古挖掘中,是否发现过秦代的万人坑吗?
假如秦屠杀三分之二其他诸侯国的国民,是汉代以后的儒生记录的,那么,可信度就要打个问号,因为,焚书坑儒也是儒生记录的,但实际上焚书焚掉的更多是占卜、巫术的书籍,坑的也大多是巫医、术士……
秦,在我眼里是那个时代超越其他诸侯国的真正具有开拓、远见与进取精神的伟大变革者,废分封设郡县,这是国家管理体系建设的伟大创举,由此国家中央集权由上至下传达、由下至上反馈的管理金字塔架构雏形出现……
中国之所以能够一直以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国家政治形态繁衍生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这套“中央集权”管理,直至今天,这种管理理念已经从最初基层只能达到郡县,发展到基层直达乡村的,甚至大数据背景下直达个人的管理模式。
秦的伟大在于,秦为后来的管理者指明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的方向,并为后来者构建了足以令其发挥更大才华与抱负的体系平台!
在中国历史上,被读书人诟病的一无是处的两大暴君,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是雍正帝,儒生评价雍正帝是刻薄寡恩,但就是这样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却不畏得罪所有既得利益集团、士大夫集体、读书人群体,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并且拿出内库的银两在河南用于修筑黄河大坝,这一工程,直到北洋时期还能起作用……
而一生杀人、灭门毫不手软的康熙与乾隆,反而被读书人、史家冠以明君、圣君之名,康熙最起码有平三番、收台湾的功绩,也算是有作为,但乾隆不仅轻飘飘把雍正用累死自己积攒下的家底全部造光,还给嘉庆留下一个烂摊子,从此大清一路下滑越来越快,就这也能混个明君……
所以,在中华,无论是帝王还是庶民,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读书人,因为只要被读书人恨上了,黑的也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变成黑的,想想陈世美,莫名其妙背了骂名,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