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经典诗词十首,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靖儿爱诗词 2024-07-09 05:03:56

《赠杜荀鹤》•王希羽(唐)

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

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杜荀鹤出身寒微,虽有才华,却屡试不中,一生潦倒。因此,对于被埋没在深草中的小松,他有特殊的感情,故而作此诗,其创作时间不详。

《小松》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首句描绘出小松独特的形态特征;次句展现了小松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四句笔锋一转,发出对“时人”的嗟叹:这些人,他们无法理解小松的价值,他们是世俗之人,愚昧无知、见识短浅。此诗是寓意深远的托物言志之作,诗中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极富哲理。

《赠质上人》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赏析】《赠质上人》是一首七言绝句,为赠友诗。此诗一二句刻画质上人的不问凡俗,无牵无挂;三四句展示其精神境界。诗人对质上人超尘脱俗的处世态度表示了赞赏,亦对其超然世外的生活方式流露出羡慕之意。全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富有理趣。

《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赏析】《题弟侄书堂》是一首七言律诗,目的是勉励侄儿为了终身的事业,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此诗前三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末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道理。全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赏析】《春宫怨》是一首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此诗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全诗语言流利,意境浑成,在平淡之中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赏析】《送人游吴》是一首五言诗,为一首借送行向行人描绘苏州风貌的诗。全诗以想象而出,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以料想行者赴苏后的乡思来衬托自己的惜别之意,尤具清新蕴藉之美。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蚕妇》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赏析】诗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逢唐朝末年的动乱时期,当时,藩镇割据,叛乱时起,官吏专权,官僚党争进一步加剧;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也导致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所以,杜荀鹤的创作主张以手中的笔和诗作来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与不幸遭遇。《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蚕妇》等皆为穷苦百姓抒写冤仇悲愤而作。

《蚕妇》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粉色和饥色对比,深刻表现了养蚕妇人穷困处境;后两句通过蚕妇之口,表达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全诗语言朴实、浅显,近乎乡间口头语,诗情激昂悲愤,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表达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赏析】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自叙》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赏析】《自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概述诗人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颔联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颈联说他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情;尾联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刻画了诗人白发满鬓、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的形象。这首诗是表达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投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陈述怀抱,感人肺腑。

《题所居村舍》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赏析】这首墙头诗,题在作者所住村舍的墙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写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近俗”贬斥杜荀鹤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孰不知既反映民间疾苦,又力图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正是杜荀鹤的难能可贵之处。

  离乱之后,诗人寄居在一个被战争蹂躏的满目疮痍的村庄里,他见到许多农舍,空无人居,由于赖以蚕织的桑树竟被砍伐,充作修营寨的材料,所有耕牛也都被杀掉犒劳了士兵,使得蚕没法养,帛不能织,大片田地也遭到了荒芜,人们缺衣少食,只能凑合着过,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农家所负担的赋税一分也不能少,催缴赋税官吏的呼喊声仍然非常急迫,实在惨不忍听,作者最后指出,遭到兵燹之害得并不只这一个村庄,而是许多州县。官府怎么一点也不予理会,减免赋税呢,原来这些地方官吏都是一群不顾人民死活的家伙,老百姓都被杀害完了,他们还在多收税向上面邀功请赏。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赏析】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即创作于这种社会背景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山中寡妇》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致,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极尽沉郁悲愤,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杜荀鹤的诗语言通俗、清新秀逸,平易自然,他反对浮华,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擅长用平白的语言表达社会的黑暗及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杜荀鹤的诗词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其一,他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深远,启发了后世诗人对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的关注与书写,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二,其质朴通俗的语言风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诗歌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自然、平实的倾向。

其三,他对社会不公、百姓疾苦的揭示和思考,让后人更加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批判精神,对后世文学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引导。

其四,他的一些诗作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感悟,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思考和借鉴,在文学内涵的传承上有一定意义。

​​

0 阅读:2

靖儿爱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