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不杀勾践,这一决策与项羽不杀刘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他们的眼中,整个天下才是最终的目标,而非眼前那个最令人厌恶的敌人。项羽志在成为天下的霸王,而非一家一姓独尊的皇帝,因此他无法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封建帝王一样,以“莫须有”的罪名随意屠戮功臣铲除异己。
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们,如齐桓公、晋文公等,皆以宽仁待人,施恩于各国,从而赢得了拥戴而成为周天子和诸侯国认同的霸主。除非遇到罪大恶极、天怒人怨的君主,否则霸主们通常不会轻易发动灭国之战。
刘邦和项羽同为楚王熊心的臣子,他们按照“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各自为战。因此,项羽只能对先入关的刘邦进行敲打,而不能在鸿门宴上轻易取其性命,否则其他诸侯王会因唇亡齿寒的道理而难以接受项羽作为霸主,项羽也难以分封十八国诸侯王。
吴王夫差俘虏了有杀父之仇的越王勾践,却在凌辱他之后选择保存越国释放其归国。夫差想要北上争霸中原,就必须吸取父亲吴王阖闾破楚的教训。阖闾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攻破楚国,但因在楚国过度屠戮和淫乱楚宫导致天怒人怨,最终秦国出兵阖闾被赶出楚国。
夫差想要驯服越国,将其作为自己北上争霸的稳定大后方。然而,吴国相国伍子胥以自身礼仪和眼光,却坚持要灭掉越国杀掉勾践而让吴国独享太平,这导致君臣之间在战略上产生了分歧。由于他们君臣沟通不畅,这种分歧逐渐演变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伍子胥的固执己见和倚老卖老让夫差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也为越王勾践提供了可乘之机得以逆袭灭吴。如果夫差像楚国那样彻底灭掉越国杀掉勾践,他北上争霸的道路将会在宗公园遇到更大的阻力。因为楚国长期实施野蛮的灭国战略,几百年间难以北上争霸,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
吴王夫差想要通过宽恕勾践来树立一个典型,向中原各国展示他的宽容与智慧。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各国君主:只要臣服于他,哪怕有杀父之仇,他也仍会让其继续做君主。
项羽和夫差的战略本身并没有错,但他遇到了千古雄主勾践和刘邦,及他们臣子张良、韩信、范蠡、文种等千古名臣。而他们的老臣伍子胥和范增,不具备管仲的文韬武略稳定后方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情商去改变志大才疏君主的意志,而是一心去搞内部君臣内斗而分散自身力量。
因此,在春秋战国和秦汉历史交叉路口,项羽和夫差的任何宽容的尝试都似乎成为了历史的笑柄。然而,历史趋势已改变,他们想具有老牌霸主的宽恕而不具有相应的智慧,使他们不像春秋时期的霸主们那样能够在纷争不断的年代中立足并发展壮大。
彦文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