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年刘禅病逝,怀着复汉之志的匈奴孩踏进洛阳,他要四兴大汉!

黄涛涌动讲 2025-02-12 14:27:50

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蜀汉后主孝怀皇帝刘禅病逝于洛阳,死前犹念“相父”之德!

对于刘禅的死去,司马炎只是说了句:可叹!随后以“思”字谥之。

三国已经故去,曾经的种种不可追忆,刘禅并不知道,在他死去之后第二年,一个胸中怀着复汉之志的匈奴小孩儿走进了洛阳,那个孩子,叫刘渊!他要四兴大汉!

在刘禅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 272 年,洛阳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少年,他就是刘渊 。刘渊出身不凡,他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 。当年,汉高祖刘邦与冒顿单于和亲,冒顿单于的子孙便以刘为姓,刘渊便是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后人。他的祖父是南匈奴单于于夫罗,父亲是左贤王刘豹,母亲呼延氏。刘渊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如饥似渴地学习《毛诗》《孙吴兵法》《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他的学识日益渊博 。

曹魏咸熙年间,刘渊因父亲的官职之故,被召至洛阳作为任子,从此开启了他在洛阳的生活。在洛阳的日子里,刘渊虽然身处异乡,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结识了不少名人志士,如崔懿之、公师彧、王浑等 。这些人对刘渊的品行和才能都赞赏有加,王浑更是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刘渊 。晋武帝对刘渊也颇为欣赏,甚至在王济的进言下,欲派遣他参与平灭东吴之事 。然而,孔恂和杨珧却认为刘渊乃匈奴人,若授予军权,恐其日后难以控制,平吴之后,更可能拥兵自重,不再北渡回师 。晋武帝权衡之下,采纳了两人的建议,搁置了此事 。

此后,西晋泰始六年与咸宁四年,秃发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先后击败并斩杀秦州刺史胡烈和凉州刺史杨欣,掀起叛乱 。西晋朝廷发兵秦、凉二州平乱,却初战溃败 。晋武帝访求将帅,上党人李憙认为,若能征召匈奴五部兵众,并封刘渊为将,便可让他们直接向西部进军,平定叛乱 。但孔恂再次出面反对,他担心刘渊会趁机作乱凉州 。晋武帝再次否决了这一建议 。刘渊得知此事后,心中满是无奈和悲愤,他与好友王弥泣诉此番经历,纵酒长啸,满座皆为其叹然 。

齐王司马攸甚至直接建议武帝杀了刘渊,以免他回到匈奴五部所在的并州地区后,祸乱当地 。关键时刻,又是王浑极力反对,他认为刘渊是个厚道人,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刘渊不会有异心 。晋武帝这才同意不杀刘渊,刘渊侥幸逃过一劫 。

尽管在洛阳的仕途充满坎坷,备受猜忌,但刘渊心中的志向却从未磨灭 。他目睹着西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争斗,以及各少数民族与西晋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心中暗暗立下了复汉的宏愿 。他深知,自己身为匈奴人,在这个以汉族为主导的西晋朝廷中,想要得到真正的认可和重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他坚信,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匈奴五部的力量,一定能够在这个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在洛阳默默地等待着时机,就像一只潜伏在黑暗中的猛虎,时刻准备着扑向猎物 。

西晋末年,一场惊天动地的内乱 —— 八王之乱,如同一把熊熊烈火,将西晋王朝的根基烧得摇摇欲坠。这场内乱持续了长达十六年之久,从元康元年(291 年)一直延续到光熙元年(306 年) 。在这漫长的十六年里,西晋皇族之间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厮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位诸侯王,相继卷入这场权力的漩涡,你方唱罢我登场,将整个西晋王朝搅得乌烟瘴气。

这场内乱使得西晋的国力急剧衰退,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本繁华的中原大地,变得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军队在连年的征战中损耗巨大,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朝堂之上,政治腐败丛生,官员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无人关心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曾经强大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的冲击下,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刘渊的叔祖父刘宣,这位心怀壮志的匈奴贵族,敏锐地察觉到了西晋内乱带来的机遇。他深知,此时的西晋王朝已经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正是匈奴复兴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秘密地与匈奴各部族的贵族们商议,决定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带领匈奴各部重新崛起。

刘宣等人认为,刘渊出身于匈奴贵族世家,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深厚的家族背景。他的祖父于夫罗曾是南匈奴单于,威震北方;父亲刘豹也是匈奴左部帅,在匈奴各部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而刘渊本人,自幼聪慧好学,不仅精通匈奴的骑射技艺,还熟读中原的经史子集,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见识。他在洛阳为质期间,广交天下豪杰,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政治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刘渊在匈奴五部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的为人和能力得到了匈奴各部族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刘宣等人坚信,只有刘渊才能带领匈奴各部走向复兴,恢复匈奴昔日的辉煌。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刘宣派遣呼延攸前往邺城,秘密告知刘渊他们的决定。刘渊得知后,心中既激动又兴奋。他深知,这是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机会,也是匈奴各部摆脱西晋统治、重新崛起的希望。于是,他立刻向成都王司马颖请求返回匈奴,以便召集五部匈奴,支援司马颖对抗其他诸侯王。

然而,司马颖对刘渊的请求心存疑虑。他担心刘渊一旦回到匈奴,就会趁机脱离自己的控制,甚至可能会反过来攻打自己。因此,他拒绝了刘渊的请求,将他留在了邺城。刘渊对此感到十分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深知,此时的形势对自己和匈奴各部都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尽快回到匈奴,就可能会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个迂回的策略。

刘渊派呼延攸先回并州,传达他的命令。他让刘宣等人打着支持司马颖的旗号,召集五部匈奴和在宜阳的一众胡人。表面上,他们是要帮助司马颖对抗其他诸侯王,实际上,他们是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随时起兵反晋。刘宣等人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四处奔走,召集匈奴各部族的勇士,向他们宣传刘渊的计划和主张。在刘宣等人的努力下,匈奴各部族纷纷响应,迅速集结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永安元年(304 年),司马颖在与其他诸侯王的争斗中,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为了皇太弟。为了进一步拉拢刘渊,他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后又任命他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然而,司马颖的统治并不稳固。不久之后,东海王司马越和陈昣等与惠帝征讨司马颖,司马颖在这场战争中兵败荡阴,惠帝被俘至邺城。在这场战争中,刘渊看到了司马颖的软弱和无能,也更加坚定了他起兵反晋的决心。

就在司马颖兵败之际,东嬴公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浚等趁机起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向司马颖建议,让他回匈奴五部领部众支援司马颖,共同抵抗司马腾和王浚的讨伐部队。司马颖此时已经陷入了绝境,别无选择,只好同意了刘渊的请求。他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希望他能够带领匈奴军队帮助自己              度过难关。

刘渊终于踏上了返回匈奴的道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日夜兼程,回到了左国城。刘宣等人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们见到刘渊后,立刻为他上大单于称号。在刘渊的领导下,匈奴各部迅速团结起来,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这支新生的力量,如同一只猛虎,在左国城蓄势待发,准备在这乱世之中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回到并州的刘渊,迅速整合匈奴五部的力量。他深知,要想在这乱世中立足,就必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他以自己的威望和才能,将匈奴五部的勇士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严明军纪,训练士兵,使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他还积极招揽人才,不仅吸引了匈奴各部的英雄豪杰,还得到了一些汉族士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些人才为他出谋划策,为匈奴军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刘渊深知,仅仅依靠匈奴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西晋的统治。为了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他决定打出 “复汉” 的旗号。他认为,匈奴与汉朝有着深厚的渊源。当年,汉高祖刘邦将宗室之女嫁给了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因此,他以汉室后裔自居,声称要继承汉朝的正统,恢复汉室的天下。他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设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汉昭烈帝刘备等八位西汉、东汉和蜀汉皇帝的牌位,以表示自己对汉朝的尊崇和继承。

永兴元年(304 年)十一月,刘渊在左国城正式起兵反晋。他自称汉王,建国号汉,改元元熙。他在左国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设置百官,任命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组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朝廷。这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刘渊正式踏上了逐鹿中原的征程,也拉开了十六国时期的序幕。从此,刘渊带领着他的匈奴军队,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与西晋王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生死较量。

渊建立汉赵政权后,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迅速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深知,要想在这乱世中立足并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他亲自率领匈奴军队,踏上了南征北战的征程。

刘渊的军事行动如同疾风骤雨,迅速而猛烈。他先是将目标对准了并州地区,这里是西晋的重要军事据点,也是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刘渊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等多个城池,将并州的大部分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在这些战斗中,刘渊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他善于运用骑兵的机动性,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他还注重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使得匈奴军队在战场上勇猛无畏,战无不胜。

随着刘渊势力的不断壮大,他的威名也逐渐传遍了四方。许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纷纷前来投奔他,希望能够在他的庇护下过上安稳的生活。同时,一些有志之士也看到了刘渊的潜力和抱负,他们纷纷加入刘渊的阵营,为他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羯人石勒和汉人王弥的加入,对刘渊的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石勒,这位出身贫寒的羯族勇士,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斗志。他早年曾被卖为奴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所打倒,反而在乱世中崛起,成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的首领。后来,石勒率领自己的部众投靠了刘渊,刘渊对他十分赏识,任命他为安东大将军,封汲郡公。在刘渊的麾下,石勒如鱼得水,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四处征战,为刘渊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后攻破了邺城、赵郡、巨鹿、常山等地,将晋军打得节节败退。他还善于收编各地的流民和起义军,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他的军队成为了汉赵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弥,字子年,东莱人,是一个出身世家的汉族士人。他自幼好学,博涉经史,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然而,在西晋末年的乱世中,他的才华和抱负却无法得到施展。于是,他毅然投身于反晋的洪流之中,率领着自己的部众在青、徐、兖、豫一带纵横驰骋,成为了当时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来,王弥与刘渊取得了联系,他被刘渊的雄才大略和 “复汉” 的旗号所吸引,决定加入刘渊的阵营。刘渊对王弥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任命王弥为司隶校尉,加侍中,让他参与到汉赵政权的核心决策中来。王弥也不负刘渊的期望,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刘渊出谋划策,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与刘聪一起率军进攻洛阳,给西晋王朝的统治中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刘渊的领导下,汉赵政权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控制了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刘渊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于是,他在政治上沿袭魏晋时的职官制度,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负责处理国家的政务;同时,他还推行了 “单于台” 胡汉分治的双轨制管理系统,将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进行管理,以适应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需求。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既保证了汉赵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随着汉赵政权的日益强大,刘渊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割据一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企图一举推翻西晋王朝,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大一统帝国。永嘉二年(308 年),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将都城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后的刘渊,更是加快了进攻西晋的步伐。他先后两次派遣大军进攻洛阳,给西晋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进攻洛阳,刘渊派其子刘聪率领五万精兵,与呼延翼率领的几万步兵为前后,向洛阳进发。刘聪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迅速突破了西晋的防线,进入了弘农郡。弘农太守垣延见势不妙,假意投降,刘聪信以为真。然而,就在当天夜里,垣延联络城外兵马突然发动袭击,刘聪的军队毫无防备,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刘聪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军狼狈逃窜。

第一次进攻洛阳的失败,并没有让刘渊气馁。他很快就组织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刘渊亲自率领大军,以朱诞为前锋都督,以平晋大将军刘景为大都督,向洛阳发起了总攻。刘渊的军队在黄河南面大败晋军,晋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然而,当刘渊的军队逼近洛阳时,却遭到了晋军的顽强抵抗。洛阳城高墙厚,晋军凭借着坚固的城防,与刘渊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刘渊的军队多次发起进攻,但都被晋军击退。在双方对峙的过程中,刘渊的军队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呼延翼的部下发生了叛乱,呼延翼被乱军所杀。刘聪的军队也在战斗中遭受了重创,士气低落。刘渊见此情形,知道一时难以攻下洛阳,于是决定暂时退兵,等待时机。

虽然两次进攻洛阳都没有取得成功,但刘渊的军事行动却给西晋王朝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西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各地的起义军也纷纷响应刘渊,加入了反晋的行列。刘渊的汉赵政权,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反晋力量,为后来西晋的灭亡和十六国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10 年秋七月,刘渊病重,这位在乱世中崛起的英雄,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为了确保汉赵政权的稳定,开始精心安排后事。他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洋为太傅,江都王刘延年为太保,让这些亲信皇族在朝堂上占据重要位置,辅佐自己的儿子治理国家。同时,他将主要军权和朝政大权,交到了几个儿子手中。

任命四儿子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录尚书事,掌握军事大权;任命五儿子齐王刘裕为大司徒,负责民政事务;任命六儿子鲁王刘隆为尚书令,处理政务文书;任命七儿子北海王刘乂为抚军大将军兼司隶校尉,统领禁军并负责京城的治安;任命养子始安王刘曜为征讨大都督兼单于左辅,负责对外征讨。此外,他还任命护军马景为左卫将军,永安王刘安国为右卫将军,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西阳王刘璿皆为武卫将军,分别掌管禁军各部。安排妥当后,刘渊溘然长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311 年,刘聪派刘曜、王弥、石勒等人率军进攻洛阳。洛阳城在汉赵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最终沦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西晋的王公贵族、官员百姓死伤无数,史称 “永嘉之乱”。此后,刘聪又派刘曜进攻长安,晋愍帝司马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投降。316 年,西晋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时期。

虽然刘渊没能亲眼看到西晋的灭亡,但他所建立的汉赵政权,无疑是推翻西晋统治的重要力量。他的起兵反晋,打破了西晋表面的平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0 阅读:9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