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编者按:《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本期摘取癌前病变篇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
如何根据不同肿瘤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制订个性化精准的一级预防方案?
核心观点:多手段整合预防效果最大化。
观点解读:基因检测+强化筛查+药物+生活方式“四联防护”,比单用某一种更有效。就像防洪既要加固堤坝又要疏通河道,组合拳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发病风险。
问题2
对于一些与感染因素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如何提高预防效果?
核心观点:强化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与干预。
观点解读:定期做宫颈TCT、HPV检测和幽门螺杆菌筛查,能早发现异常。例如,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及时用药根除,可阻断胃炎发展为胃癌;宫颈病变早期治疗可避免恶化成癌症。
问题3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新的肿瘤危险因素不断出现,如何及时发现并评估这些因素对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而调整预防策略?
核心观点:系统监测新危险因素,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
观点解读: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追踪高危人群,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基因变化,结合大数据实时监测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发现潜在致癌风险。例如,通过基因检测识别遗传易感人群,用手机健康数据追踪不良生活习惯,为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问题4
如何选择最适宜的筛查方法和筛查频率,以提高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核心观点:个性化筛查需综合多因素制订方案。
观点解读:医生会结合居住地、家族病史、年龄性别、经济条件等,选择最适合的筛查组合。例如,农村老人可用粪便隐血初筛,异常再转诊胃镜,兼顾效率和准确性。
问题5
对于一些缺乏特异性症状和有效筛查手段的癌前病变,如胰腺癌癌前病变,未来有哪些潜在的筛查技术或联合筛查方案值得探索和研究,以实现早期发现和干预?
核心观点:多组学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观点解读:结合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多维度数据,像拼图一样综合分析患癌风险。例如通过基因检测发现遗传风险,再结合血液代谢异常,定制个性化的筛查方案,实现精准防控。
问题6
如何整合多种筛查技术,形成一套高效、经济且易于推广的综合筛查体系,避免漏诊和过度检查?
核心观点:分层管理优化资源,低风险人群先用低成本手段。
观点解读:例如,在肺癌筛查中,根据年龄、吸烟史等将人群分为低、中、高风险。低风险者优先用痰检或血液检测初筛;高风险者直接做CT,必要时联合多种方法,既节省资源又提高效率。
问题7
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如何克服因筛查流程烦琐、检查费用高、公众对筛查认知不足等因素导致的参与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筛查的依从性和参与度?
核心观点:简化筛查流程,推广无创便捷技术。
观点解读:把抽血、问卷等步骤集中在一个地点完成,减少患者多次跑医院的麻烦。使用粪便基因检测等无痛方法替代传统胃镜,降低检查时的身体不适感,让更多人愿意接受筛查。
问题8
对于形态学表现不典型的癌前病变,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技术之间如何相互补充和验证?
核心观点:多技术联合互补验证提升综合诊断可靠性。
观点解读:影像定位指导活检,分子检测验证病理结果,病理与影像共同评估恶性风险。三者相互补充,弥补单一技术的局限,为不典型病变提供更全面、精准的诊断依据。
问题9
在实际诊断中,如何确保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和规范性,避免因诊断标准不一致导致的误诊和漏诊?
核心观点:多级质控体系保障结果可靠。
观点解读:实验室内部每日抽查染色质量,外部机构定期评估诊断准确性。比如每年参与病理质控联盟的盲审测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问题10
分子生物学检测在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使其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核心观点:标准化操作加智能分析,减少人为误差。
观点解读:统一采样、储存、检测流程,避免不同医院操作差异影响结果。利用AI分析海量数据,像智能助手一样从复杂分子信息中快速找到关键异常,提高结果可靠性。
问题11
对于不同类型和分期的癌前病变,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式,平衡治疗效果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核心观点:多学科协作提升治疗安全性。
观点解读:例如,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和病变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妇科肿瘤、生殖医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确保治疗既能有效控制病变,又兼顾生育功能保护或术后健康管理,降低复发和并发症风险。
问题12
如何提高内镜下治疗的技术水平,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核心观点:加强内镜医师规范化培训。
观点解读:通过系统培训让医生熟练掌握内镜切除技术,例如,黏膜切除和剥离术,减少操作失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因技术不熟练导致的并发症风险。
问题13
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中,如何通过饮食、运动和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降低复发风险?
核心观点:定期复查监测,多学科定制康复计划。
观点解读:治疗后需按时检查,及时跟踪身体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联合营养师制订食谱,康复师设计运动方案,心理咨询师疏导情绪,多角度协同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问题14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癌前病变患者,如何进行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的饮食和运动注意事项有哪些?
核心观点:定期随访监测恢复情况。
观点解读:术后需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通过肠镜、血液检查等评估康复进度,及时发现异常(如感染或复发迹象)。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饮食、运动及用药方案,确保患者长期健康。
*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