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鹰哥爱写文 2025-03-12 06:01:30

​《超越百岁》作者:阿提亚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在医学3.0时代,我们要成为自己健康的掌舵者,通过提前干预,减少慢性疾病出现的可能性。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长寿的人有哪些共性,战胜慢性疾病又有哪些“秘密武器”?

长寿的秘密

活得长久,几乎是全人类共同的渴望,在神话和历史记载中,有着许多关于长生不老的传奇故事。

比如,在中国的神话中,寿命最长的人大概是彭祖,据说他擅长养生之道,活了800多岁。

在神话中,运气比较好的人,嫦娥也要算一个。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吃了西王母赠送的仙药,飞升月宫,从此青春永驻,长生不死。

那在西方的神话中,“诺亚方舟”的打造者诺亚,在大洪水中得以幸存,并度过了漫长而充分的一生。根据《圣经》的记载,他活了950岁。

这些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引发了人们心中对长生不老和飞升成仙的向往。

在后世,许多人为了追寻长寿的秘密,付出了无数努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术士为他寻找“长生不老药”。然而,尽管他几乎动用了所有资源,最终却未能如愿,在50岁时就去世了。

后来,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人,都曾试图获得长生不老的秘方,但都失败了。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奥古斯都,也多次向祭司寻求长生的办法,还尝试了不少神秘的药物,却依然未能摆脱死亡的命运。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依然渴望长寿。俗语中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祝寿时常说的祝福语“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都是对这种渴望的直观表达。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活到100岁的人是很稀少的,活到110岁,则更是被视为“超级百岁老人”。在阿提亚博士撰写本书的21世纪,世界上每出现1位超级百岁老人,与之对应的亿万富翁数量大约为9个,由此可见成为超级百岁老人的难度之高。

活到百岁如此难得,以至于许多人都去研究百岁老人的生活方式,试图找到他们长寿的秘密。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记载中最长寿的人,是法国女性让娜·卡尔芒,她活到了122岁,在100岁时仍然骑自行车,每天吸烟、吃大量巧克力,似乎与常规的健康生活方式背道而驰。

她在110岁时开始受到媒体关注,并且,直到她去世前,都保持着较好的健康状况。

其他的百岁老人,也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惯。

比如,退伍军人理查德活到了112岁,他喜欢一边喝威士忌,一边抽雪茄;106岁的米尔德丽德,坚持每天下午4点准时喝一瓶冰镇啤酒;104岁的特蕾莎认为,无糖可乐是她长寿的秘诀;109岁的露丝则每天都吃培根和薯条。

看起来,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寿命。

人们因此感到困惑,甚至曾经有人怀疑,长寿和生活习惯没有关系,而是由基因和运气决定的。

但科学家们没有被这些个例所迷惑,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揭开了长寿的真正秘密。

研究表明,基因对寿命的影响大约占20%到30%,在基因之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恢复力”。

波士顿大学的“新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发现,百岁老人的健康状况远超同龄人。

普通人在72岁时,约五分之一会被诊断出癌症,而百岁老人通常要到接近100岁时,才会达到类似的患病率。同样,普通人在75岁时,四分之一会罹患心血管疾病,而百岁老人通常要到92岁左右,才会出现类似问题。

并且,在患病后,百岁老人的身体状况也会比一般人好一些。

科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延迟衰老”,这得益于他们强大的恢复力。这种特质使他们患病更晚、活得更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能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普通人长寿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恢复力呢?

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压力、疾病或重大变故时,能够迅速调整和恢复的能力,包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和生理上的自我修复能力。

百岁老人的心理通常都很强大,他们乐观而灵活,注重享受生活,很少因为压力而过度焦虑,而是以平和心态应对挑战。许多百岁老人在经历战争、经济危机和亲人离世等重大打击后,依然能迅速调整情绪,继续前行。

在生理上,百岁老人的恢复力同样出色。他们通常比普通人晚10到20年才开始患上慢性病。即便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脏病,他们的病情一般较轻,发展也比较缓慢。在生病后,他们的身体也能较快恢复,保持相对高的生活质量。

许多百岁老人,在90岁时往往比一般人在60岁时还要健康,而当他们确实在衰退时,其衰退通常也是短暂的。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在身体机能良好、没有慢性病的情况下活得更久,并且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受疾病折磨的时间较短。

幸运的是,对于大部分不具备长寿基因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恢复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在书中,阿提亚博士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预防慢性疾病,改善身心状况,从而延长健康寿命。

怎么预防慢性疾病

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症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常被称为“现代文明病”。

也就是说,到了现代,它们才变得突出而普遍。在原始部落以及现代文明之前的时代,它们出现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比如说,2型糖尿病的症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印度。但直到古希腊时代,阿雷泰乌斯医生才将其命名为“糖尿病”,并将其描述为“肉体和四肢融化成尿液”。

它主要是由代谢功能障碍引起的,也就是身体的代谢过程出现异常,导致正常的新陈代谢无法顺利进行。

18世纪初,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主要是教皇、艺术家和贵族,比如作曲家巴赫就被认为患有这个病。因为在那个时候,“糖”还是奢侈食品,普通人很难买得起,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较低。

进入20世纪,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2型糖尿病逐渐变得普遍化,尤其是1970年之后,其发病率更是急剧上升。

客观来说,在导致人们死亡的原因中,2型糖尿病要排在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原因之后,但是阿提亚博士认为,2型糖尿病造成的实际死亡原因要多得多,因为它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最终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可以说,糖尿病和相关的代谢功能障碍,是这些疾病的共同点。

因此,阿提亚博士认为,要预防慢性疾病,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代谢问题。

人类的新陈代谢系统,是在过去几千年间进化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为了帮助我们在食物短缺时生存下来。

在远古时代,食物并不总是充足,我们的祖先需要在丰收时尽可能多地储存能量,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饥荒。

因此,人体逐渐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能量存储机制:当食物丰富时,我们会倾向于储存多余的能量,主要以脂肪的形式囤积,以备不时之需。那时候,这种机制能帮人们熬过饥荒,甚至决定生死。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每天都能轻易获取高热量、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

可是,我们的基因并没有随之改变,身体依然按照“能量存储优先”的逻辑运作,导致脂肪堆积过多,最终引发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问题。

换句话说,过去帮助我们生存的本能,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健康隐患。此外,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因素,也容易导致代谢功能障碍。

因此,想要预防慢性病,我们需要主动调整生活方式,让身体适应当下的环境,而不是被进化留下的“节能模式”牵着走。通过运动、饮食、睡眠和情绪等方面的调整,我们可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让疾病和衰老来得更晚,对我们的影响更小。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比如,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以预防2型糖尿病;关注血压、血脂和炎症指标,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如果有癌症家族史,则要定期进行癌症筛查,尽早发现问题。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我们的恢复力,延缓甚至避免我们患上慢性疾病,享受更长时间的健康和幸福。

0 阅读:2
鹰哥爱写文

鹰哥爱写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