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日本却为何把已吞并的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杨修聊历史 2023-06-28 08:00:00
辽东半岛问题由来

1895年3月,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慈禧授权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特使前往日本马关议和谈判,日方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

两国名义上是对等谈判,但实际上却是清朝赔多少款、割多少地的问题,因为在这场长达十个月的战争中,清朝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

号称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被全歼,附属国朝鲜被划入日本势力范围,驻守辽东半岛的六万大军更是全线溃退,从鸭绿江沿岸到大连、营口的辽南地区全部陷入日本之手。

此时的日本正以胜利者的姿态俯视李鸿章等清廷代表,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

谈判中,伊藤博文更是态度强硬,议和条款十分苛刻,甚至对李鸿章直言:“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反观清朝,没有任何底气和资本,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毕竟清军已无再战能力,而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已是既成事实,且磨刀霍霍南下台湾。

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三天后,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除了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偿三亿两白银外,还把辽东半岛也割让给日本。

日本的胜利让其国内民众一片沸腾,他们欣喜于打败了让他们仰视千年的中华帝国,并即将实现占有辽东半岛、殖民大陆的野心。

但此举却引起远东另一强国——俄国的不满,还没等日本高兴起来,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当天,沙俄便知会日本政府,要求他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沙皇尼古拉二世

同时欧洲两大强国法国、德国也派外交官前往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别找不痛快。

由此因辽东半岛问题引发的三国干涉还辽在日本上演,那么三国要求还辽的“仗义执言”到底原因几何?

从割辽到还辽,列强的远东地缘博弈结果

在资本主义扩张和弱肉强食的19世纪,所谓的真理和正义完全掌握在军舰和大炮的西方列强手中,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大发善心的救世主。

沙俄、法国和德国能够干涉还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俄国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便对远东领土垂涎三尺,并利用清朝战败之际,武力恫吓清廷与其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清廷被迫将外东北地区及库页岛、外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

此后为了进一步控制远东地区,沙俄政府于1891年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有了这条欧亚铁路便可以从欧洲源源不断的将兵力投向远东。

同时沙俄在吞并外东北后,又继续向南渗透,企图将满洲与朝鲜纳入自己势力范围,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不冻港旅顺。

而日本的崛起打乱了沙俄南下的部署,也意味着沙俄在远东要面对新的竞争对手。

在签署《马关条约》前,俄国曾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东北,但日本仍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俄日争端不可避免。

有感于利益受损的沙俄政府甚至打算不惜以战争解决问题,俄国外交官甚至直截了当地说:

“假如日本占领南满,对我们将是威胁。我们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假如不履行我们的要求,我们将采取适当的措施。”

当然,为了增加威慑和“正义”色彩,沙俄需要拉上西方列强。

当时的欧洲,德国是后起之秀,1871年实现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不过德国成立虽晚,但后劲极强,到19世纪后期,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加大扩军备战和海外殖民扩张的脚步,清朝的战败和日本的崛起让威廉二世意识到,应尽早染指东亚,冀希望从中国获取港口利益。

另外,由于俄国与法国在1892年结成联盟,令德国在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动摇。

因此威廉二世尝试支持俄国干预中日议和,以换取俄国支持其在东亚的扩张,同时使俄法亲密关系松动,以摆脱其在欧洲的孤立处境。

法国由于与俄国有同盟在先,自然有义务帮助俄国,同时法国将台湾、澎湖列岛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希望通过与俄、德一起干涉马关条约签订,以维持其在远东的利益。

就这样,德法俄三国从各自利益出发,结成同盟向日本发难,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清朝意外外交“胜利”,日本被迫将吃进去的利益吐出来

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正式向日本外务省送交备忘录,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备忘录内容虽然客气,打着维护远东和平的幌子,但在照会过程中无不流露威胁之意,俄国公使希特罗渥说:

“日本永久占领辽东半岛,恐怕会招致冲突。希贵国政府善体此意,采取保全名誉之策。”

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说:

“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开仗是没有希望的。”

同时限定日本在十五日内答复,三大西方列强的集体强硬表态让日本慌了神,外务省官员言辞恳切卑微,与此前在马关谈判时的咄咄逼人形成强烈反差。

4月24日、25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连续召开两次御前会议,商讨应对方案,会上,伊藤提出以下三个对策:

一是断然拒绝三国劝告;二是召开国际会议,将辽东半岛问题交该会议处理;三是接受三国劝告,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在讨论过程中,第一个方案最先被否定,因为日本海军在此前甲午战争中大部分受伤,战斗力大打折扣。一旦开战,别说三国,就算是单独对付俄国舰队都无把握。

况且俄国正在向远东边区派遣一支近三万人的部队,海参崴也被宣布为临战区,而日本国内空虚,交战无任何胜算希望。

所以讨论焦点围绕第二个和第三个方案展开,以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为首的官员认为第三个方案过于示弱,绝不可取。

但外务大臣陆奥、大藏大臣松方正义及内务大臣野村靖等大多数官员倾向于第三个方案。

他们认为一旦召开国际会议,把问题复杂化,届时别说辽东半岛保不住,就连《马关条约》都会归于破灭。

最终经过反复讨论,得出基本方案如下:对三国可以让步,对中国则寸步不让。

此后,不甘心的日本仍然尽努力保住条约所得,转而拉拢英国,力图瓦解三国联盟的方针,但结果依然令人失望。

英国采取中立态度,不愿卷入辽东半岛纷争,建议日本接受三国的“劝谕”,在巨大外交压力之下,再加上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最终日本决定放弃辽东半岛。

1895年5月2日,光绪正要批准和约,俄国公使来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说:

“倭款(指和约)可商,可有电来,请少候。”

俄国公使的到来让本来垂头丧气的清廷一扫阴霾,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以军机大臣翁同龢为首的一些官员感到有机可乘,提议向日本要求展期换约。

但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换约几无可能,同时通过消息得知,日本虽然放弃辽东,但想保留旅顺、大连和金州。

老辣的李鸿章决定来个以夷制夷,将这一情报透露给俄国,果然,俄国拉着德法再次去找日本算账,5月3日,俄国又来电说:

“倭已允许,退还辽南地方。”

兴奋的清廷以为可以延期换约,于是通过总理衙门向俄法德三国公使打探他们的真正想法。

不过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三个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利益考虑,并未真正的考虑中国,三国公使一致表示换约仍需照常进行。

这样一来,由于外国支持无望,自身力量也不足以再战,光绪只能同意按期换约。

5月5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决议:作为永久放弃辽东半岛之补偿,对清国要求之赎金,其数量限额为库平银1亿两,后来减至3000万两。

在赎辽费全部结清之日起,日军于三个月以内撤回,到1895年12月末,日军侵占的辽南诸城全部收回。

历史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极大的影响未来东亚国际关系的走向,表面上看,清朝赢回了自己的领土,但俄国才是最大受益者。

在驱逐日本后,俄国开始在东北疯狂扩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把整个辽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清朝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入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尴尬境地。

同样日本也蒙受了莫大耻辱,被迫把吞进肚子里的肉吐了出来,此后日本开始暗中蓄力,十年时间里大规模扩军备战。

日俄两国争夺中国东北成为远东地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旋律,而日俄矛盾的日益激化,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0 阅读:3
杨修聊历史

杨修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