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中风倒地的9小时内,众人为何迟迟不敢施救?这里学问大了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5-02-14 10:10:05

话说在1953年2月28日,斯大林又在他莫斯科郊区的孔策沃私人别墅中,邀请了当时苏联最高权力中心的四个人——包括秘密警察首领、野心勃勃的拉夫连季·贝利亚,苏共中央副书记格奥尔基·马林科夫,未来的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以及国防部长尼古拉·布尔加宁,到自己的别墅“午餐”。

——之所以明明是夜间吃饭却叫午餐,是因为斯大林习惯了白天休息晚上办公,所以深夜宴饮对他来说就是吃午餐。

在自己的私人别墅中邀请政要一边吃喝一边决定国家大计,是斯大林晚年最喜欢的政治社交方式。这样做对斯大林来说有很多好处:

第一,这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第二,这样做有利于最高效率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隐私,私人别墅中选定的任何一个人,从厨师、仆人到卫兵,都是经过斯大林精挑细选的,政治上都过硬,尤其是那几个别墅核心圈的组成人员都是斯大林的可靠心腹。

斯大林是一个疑心极大、极度重视自身安全的人,比如他发动审查医生阴谋案,就明显是出于他怀疑狂心理的反应过当。完全可以说他无时无刻不在警觉着别人算计自己的阴谋。在私人别墅中,他可以更好地控制周围环境,确保安全和隐私。

第三,因为别墅中都是自己的心腹,在别墅中聚集政要,就可以把他们的活动置于自己和心腹的耳目之下,有利于更密切的观察和监视,而且,在饮酒作乐的放松舒适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心境,从而得到发现更多用来判断他们忠诚度的蛛丝马迹。

第四,别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城市尘嚣,有利于斯大林的健康,也有利于办公的心情和专注。有了上述四大好处,邀请政要们到别墅共商国家大政要务,就成了斯大林的最爱。

因为当时斯大林因疑心自己的私人医生用健康为由逼宫自己放弃权力,刚刚发动了“医生阴谋案”不久,所以当晚斯大林的第一个重要话题就是,询问审问维诺格拉多夫(斯大林曾经的私人医生)的进展。

当斯大林逼问贝利亚时,贝利亚承认国家安全部发现这位心脏病专家曾告诉至少一位其他医生关于斯大林“高血压发作”的信息。斯大林对此非常不满,要求贝利亚对国家安全部的谢苗·伊格纳季耶夫施加更大压力,以获得“全面供词”,否则就“砍掉他的头”。贝利亚迅速同意,话题转向其他事项。

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声称,那天晚上斯大林心情很好,因为饮用了比平时更多的酒而“微醉”,但这一说法被当时在场的一位前保镖否定,他多年后描述称斯大林当时心情不好,只喝了少量饮料。到底哪一种正确,我们姑且存疑。

无论如何,这次聚会持续到3月1日凌晨4点左右才散。然后,斯大林回到自己的房间,在之后的时间里,守卫和仆人们并没有听到任何异常斯大林的动静。这对斯大林来说很寻常,他通常凌晨才睡觉,在上午11点左右起床。

但斯大林却未像以前那样在第二天的11点左右露面。这样一直拖过了中午,他的守卫们开始担心,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越来越担心,但又不敢违反他严令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准打扰”。

后来直到了下午6点半,一位卫兵报告说,他看到斯大林的餐厅灯亮了,他们于是判断领袖今天太忙了,没工夫搭理他们。但这仍然很不正常,所以,守卫们的“恐慌”仍持续增加。直到3月1日晚上11点,他的管家斯塔罗斯京觉得如果再不进去探听一下斯大林发生了什么,就实在说不过去了,于是几个斯大林身边的亲信商量后,就拿着文件进入了房间,——如果领袖对违反规定闯入房间表示不满,就以送文件作借口。

这一进去不得了,因为斯塔罗斯京发现斯大林穿着衬衫和睡裤,昏迷在地板上。用她的回忆录中的话描述是“他昏迷不醒,呼吸沉重,尿失禁且无反应”,那么是不是斯大林完全失去意识了呢?她回忆有点含含糊糊,据她看,斯大林似乎还有一点意识,因为看着有想说话的意思,但这时候的斯大林嘴中却只能发出“奇怪的咕咕声”。——作为不懂医的人,她也只能这样描述了。

按照斯大林的一名守卫看到餐厅房间中灯亮的时间推算,斯大林这时候距其中风发作已经大约4.5小时。仍处于脑中风6小时的抢救黄金窗口期,普通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接受治疗,仍然有希望,至少在今天的抢救条件下确是如此。

但倒在地上的是掌管天下人生死的斯大林,抢救不抢救他们不敢做主。他们能做得就是把斯大林移到客房的大沙发上,然后惊慌失措地打电话给国家安全部部长谢苗·伊格纳季耶夫。但谢苗一听就怂了,责任太大他不敢挑头,就命令他们改打电话给马林科夫和贝利亚。

这时候出现了第一个后人质疑贝利亚谋杀了斯大林的看点:贝利亚立即命令他们不要告诉其他人,并在迟迟四小时后,即3月2日凌晨3点,才与马林科夫一同抵达别墅。来了之后这两个人也毫无作为,只对打着呼噜(脑出血的病人常常打鼾)似乎在熟睡的斯大林进行了草率的检查,然后贝利亚就愤怒地斥责斯大林身边的卫士:“你们大惊小怪什么?斯大林同志这不是睡得很香吗?无事生非!”。然后就无视守卫们惊疑的眼睛与马林科夫迅速离去了。

关于这一点,斯大林身边卫士回忆认为,这两人那样做事,绝不可能是因为他们看不出问题,因为尽管斯大林被毯子覆盖看似沉睡,但他的衣服没有换,我们说过,斯大林刚被发现昏迷时是伴随着尿失禁的,这意味着他一直被沤在有着一泡老尿的衣服中,老尿本来就臊气,何况还沤了那么久,所有在场的人都能“闻到那种令人作呕的气味”。贝利亚和马林科夫两个人精不会闻不到。所以,至少从表面看,他们这种视而不见的冷漠态度,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这两个人正盼着斯大林死。死的越快越好。

这就给贝利亚下毒说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也就是说,贝利亚单独,也可能还伙同马林科夫,前一晚上给斯大林的饮食或者饮料中下了毒,所以斯大林出现这种昏迷不醒的情况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也正是他们盼望的,既然如此,他们当然就不可能积极救治斯大林了。这个说法当然是合乎逻辑的,但合伙逻辑与真实是两码事,如果有关键的反面证据,就不能再按着这个思路考虑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留待回顾完斯大林之死的各种细节后,在最后的总结中再来分析。

那么有没有其他同样合乎逻辑的解释呢,当然也是有的,作为在苏联绞肉机官场中侥幸成功做大的官场老油子,他们见到斯大林病重昏迷而不救,完全可以是出于自私避祸以及求利的心理:

第一,专制国家的最高领袖可不像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一方面是威风八面,一方面是真正的高处不胜寒,最接近他那个位置的高官们,虽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从真实的内心而言,他们又往往是最盼望着老大走的那些人,因为越接近最高位,话事人就会越觉得他们是威胁,他们的利益与话事人的利益也就越容易出现冲突,他们也就越盼着话事人死掉或者失能。这是非常普遍的心理。别说是苏联这种国家,美国副总统从潜意识中,未必就不希望总统因病或因其他事故突然下台,这才能突出自己的地位。政治上对名利的追求和渴望是最普通的人性,所不同者是在苏联这种追求和渴望更残酷更激烈而已。出于这一点,他们见死不救很自然。

第二,由于当时医生阴谋案斯大林正催得紧,前一天晚上斯大林还逼问过贝利亚有关进展,这个时候,无论是贝利亚还是马林科夫出于自保的考虑,可能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不愿意成为那个叫医生的人!与当时正陷入泥淖危机的医生保持距离。这种心理在民主国家政治中似乎匪夷所思,但在极端专制的政治环境中,这种谨小慎微的自保心理却十分正常。

总之,不管是因为阴谋论,还是因为上述的自私避祸心理,在逻辑上都是说得通的。而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无视斯大林的昏迷,他们这样做,客观上都加速了斯大林的死亡。

话说贝利亚马林科夫看着发病的斯大林什么都没干,说了几句敷衍的屁话官话就一走了事,却让现场的卫兵管家厨师们犯了难,他们一方面不敢违抗贝利亚的命令,一方面又明白不可这样空等下去,一旦在等待中斯大林过世,首先担罪的就是他们。眼看着躺着的老大越来越不对头,他们又开始在恐慌中联系其他政要,这次他们联系的是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却是苏联体制中相对少见的直爽汉子,这有许多历史史实做可以作证,兹不展开。仅凭赫鲁晓夫得知斯大林昏迷事件后马上就抵达现场,并迅速召集成立了救治领导小组并组织了医生救助团队,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不过赫鲁晓夫到现场时已经是早晨7点,而医生则在一个小时后抵达。也就是说,在斯大林被发现9.5小时后,在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检查后的5.5小时后,医疗援助终于到达。就是按照今天的医疗水平,医疗救助也是珊珊来迟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就是抢救斯大林的过程,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斯大林死于中毒的看点,下次接着聊……

0 阅读:162
红晓岩谈古论今

红晓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