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有怎样的由来?年号都有哪些寓意?古代是怎样选取年号的?为什么古代的皇帝要改元愈年呢?为什么唐肃宗、宋太宗等皇帝却偏偏改元不愈年呢?他们又受到了怎样的批判?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年号。
一、年号的作用及由来
年号是中国古代用以纪年的一种称号,最初由汉武帝创立。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称作“建元”,寓意为首次开创年号纪元。古代的皇帝每当遇到大事件时一般都要改换年号,称之为改元,也就是换一个年号重新纪年。使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作元年,比如汉武帝建元元年,元朔元年等。为了表示对前任皇帝的尊重,改元一般在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然而,没有年号的皇帝也是有改元的,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没有年号却要改元,这样的话纪年就很不方便,多次改元的话,纪年就容易发生混乱。为了区别改元前后的纪年,史学家就在年份前加了“前元”、“后元”,比如汉景帝前元元年,汉景帝后元二年。这里的“前元”、“后元”不是年号,但其作用类似于年号。自从汉武帝创立年号后,纪年就方便多了。需要说明的是年号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笔者建议我们应该将年号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申请和保护。
创立年号的汉武帝
二、古代年号的寓意
毋庸置疑,年号一定是选取能够彰显皇帝受命于天,寓意万象更新、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繁荣昌盛等的词语。例如:表示皇帝皇位受命于天的,有武则天的“天授”、宋仁宗赵祯的“天圣”、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启”,以及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天命”等;表示万象更新有汉昭帝的“始元”、刘玄的“更始”、王莽的“始建国”、汉元帝的“初元”、晋武帝的“泰始”、隋文帝杨坚的“开皇”、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等;表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繁荣昌盛的有汉桓帝的“永兴”、宋高宗的“绍兴”、宋孝宗的“隆兴”、明光宗的“泰昌”、清高宗的“乾隆”等。
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但也有取三个字甚至四个字的。比如王莽的“始建国”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个字以上的年号。后来还有梁武帝萧衍的“中大通”、“中大同”,武则天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以及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等。西夏皇帝的年号字数一般都很多,比如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毅宗李谅祚的“天祐垂圣”等。搜图
三、古代年号的选取
年号的选取是极其慎重的事。年号中的字一定要寓意好,特别忌讳使用能够引申出不好的意思的字。年号在拟定前,一般先由朝中的饱学之士拟出几个上承皇帝,以供皇帝选择。皇帝要反复琢磨给出的几个备选年号,最终确定。下面举两个例子。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以图富国强兵。由于王安石的变法遭到守旧派的强制抵制,神宗不得不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但他仍旧不死心,想继续推进变法强国的大业,并通过改元打开新局面。大臣们起草了三个备选的年号,分别是“平成”、“丰亨”、美成”。神宗对这三个都不满意,他说:“成字负戈,美成者,犬羊负戈。亨字为子不可,没有若去亨而加元。”最后把新年号定为“元丰”。
宋神宗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有官员依照惯例拟出了“乾圣”、“兴福”、“咸嘉”、“崇祯”四个备选的年号。朱由检看了之后认为“乾圣”寓意天上的圣人,怕自己担不起,“兴福”寓意王朝中兴,再造万民之福,也怕说得太过了,“咸嘉”寓意什么都好,似乎也过了,而且“咸”字带“戈”也是不祥之兆。因为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江山风雨飘摇,形势如此不容乐观,再取一个寓意皇帝是天上的圣人或是王朝中兴、什么都更好的年号,皇帝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朱由检最终选择了“崇祯”。“崇”为是高贵之意,“祯”为吉祥之意,“崇祯”二字又谐音“重振”,正合新皇帝重振往日大明王朝的雄风之意。
四、这几次改元不一般
古代皇帝改元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皇帝自即位后频繁改元,比如汉桓帝、唐高宗、武则天等。也有的皇帝即位不改元,比如周世宗柴荣,一直沿用周太祖郭威的年号。更有甚者,改朝换代了却依然用前朝的年号。明朝之后,绝大多数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从此使用年号代指皇帝成为惯例。
古代的皇帝除非开国之君,即位后一般要等到第二年才改换年号,即所谓的改元愈年。改元愈年是为了表示对前一任皇帝的尊重。然而,古代也有皇帝即位后改元不愈年的例子。以下是比较有名的几例。
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7月,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遥尊逃亡至四川的皇父李隆基为太上皇,并迫不及待地改元为至德。唐肃宗的改元不愈年成为了历代史学家探讨的话题。
唐玄宗
有人说,唐肃宗李亨的改元不愈年是对其父皇李隆基的报复。唐肃宗即位时已经45岁了,已经当了十八年的太子了。在李亨当太子的十八年间,一直饱受两任宰相李林甫及杨国忠的打压。可以说,李亨的太子当得很不舒服,一直顶着巨大的压力,身心多次蒙受巨大的打击和刺激。而这一切,都是在唐玄宗的默许和纵容下进行的。可想而知,李亨对其父皇李隆基心生怨恨也在情理之中。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这才脱离唐玄宗,北上灵武,父子二人分道扬镳。李亨于灵武称帝时,大唐山河破碎,唐玄宗不得不从大局出发承认李亨继位的既成事实,自己只好退位,当太上皇。笔者倒是更赞同另外一种说法:李亨改元不愈年是受当时严峻的形势所迫。唐玄宗逃亡四川,已经丧失了对中原的掌控力,李亨仓促即位后要尽快树立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尽快消除唐玄宗的影响力,以避免大唐“双悬日月照乾坤”。
唐肃宗
此外,还有几次著名的新君即位改元不愈年的例子,比如蜀汉后主刘禅、宋太宗赵光义,清朝的雍正皇帝。刘禅被指责为不守礼法,不尊孝道。宋太宗赵光义和清世宗雍正由于存在即位疑案,他们的改元不愈年则更是被怀疑为弑君篡位的明证。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新皇帝即位改元不愈年是在皇位不稳固的非常时期快速安定局面、稳定人心的不得已之举。对此,我们姑且不做定论。不过,对他们的非议和批判恐怕还要持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