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童子煤烟病预警,多光谱早期诊断,精准植保试验田,病斑识别率9成以上
养绿植已经成了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像在家里的阳台摆上几盆,或者在办公室放株,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带来好心情。但这过程可不轻松,不少人有各种头疼事儿,就说这养护吧,一不小心绿植就可能生病。
就拿熊童子来说,在多肉爱好者的圈子里它可是超人气的,很多居家、阳台,甚至一些办公室都会养。它肉嘟嘟、胖乎乎的,叶片顶端尖尖的,像小熊的爪子,在阳光好的时候泛着淡淡的红,特别可爱。可就是这样受欢迎的熊童子也有烦恼,它容易得煤烟病。
这熊童子煤烟病可麻烦啦,一旦染上,叶片上就会有一层灰扑扑的烟煤状物,不仅影响美观,时间一长,还可能影响熊童子的健康,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让整个植株都挂掉。而且它发病初期不太容易被发现,很多人都是等严重了才发现,这时候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
以前大家判断熊童子有没有煤烟病,几乎全靠眼睛,没事就盯着看,一发现叶片有点不对就担心是不是生病啦。但是眼见为实也不一定准呀,像早期的轻微症状,人眼很难分辨,经常是错过最佳防治期才发现。而且不同地区气候和养护习惯不一样,熊童子发病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在干燥少雨的西北地区,可能发病周期长,发病初期比较容易控制;在湿润的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发病快,稍微不注意就错过防治时机。
针对这些痛点,现在有了一种新办法——多光谱技术来做早期诊断。啥是多光谱技术呢?简单说就是能通过不同波长的光线对植物进行扫描,收集好多光影信息,然后分析这些信息来判断植物健康状况。科学家们会先在植物健康的时候采集它的光谱数据,把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得明明白白,啥叶片颜色、厚度、纹理这些。一旦植株有病变,光谱的数字特征就会变。对比之前的健康数据,加上专业分析,就能提前发现苗头。
多光谱技术诊断植物病害可不是随便说说,在实际应用里效果特别好。在某基地的试验田,用多光谱技术诊断熊童子煤烟病,识别率超过9成。他们先给熊童子拍好多光影照片,在不同时间里,像植物生长初期、旺盛期、休眠期,收集它的光谱图像,建立健康档案。一段时间后对比,哪怕只是非常细微的变化,都能精准找出。这个试验田面积有300平方米,选了好多不同情况的盆栽熊童子,用不同的养护方法,这样数据就更全面准确。
先说说这居家养盆栽的用户,网友小李,家里阳台上种了不少多肉,熊童子就有好几盆,她特别上心,天天都查看。有天她发现一盆熊童子有些叶子颜色不正常,她用多光谱技术检测,原来就是早期煤烟病。要是以前,她可能发现不了,等严重了,整盆可能都废了,这多光谱技术帮助她及时处理,避免了损失。
再说另一个朋友老赵,在办公室养了几盆熊童子,平时事情多,顾不上多照顾。有次他发现一盆熊童子不对劲,赶紧测,是早期病。如果用老方法,根本发现不了。老赵用这技术处理后,这盆熊童子又恢复生机。
不同品种多肉也有对比,像玉露,叶片晶莹剔透的,和熊童子完全不同品种,它得病时叶片会变浑浊,不像熊童子有典型的烟煤状物;再比如静夜,植株小巧,叶片紧凑,得病多表现为叶片发黄,跟熊童子煤烟病差别明显;还有熊童子上下的胧月,叶片厚实像莲花座,得病多是黑斑,和熊童子煤烟病也不同,这就凸显了针对熊童子煤烟病用多光谱技术诊断的独特性。
在这300平方米试验田,我们跟踪了好几个月,3天观察一次植株基础情况,7天测量一次生长指标,15天分析一次光谱数据,一个月做次全面评估。发现不同生长阶段,多光谱诊断数据有变化,生长初期数据较稳定,旺盛期某些数值波动大,休眠期又不一样。这让多光谱技术使用更精准。
在华北地区的朋友,比如河北的孙大哥,他在屋顶种了很多盆栽,熊童子是其中之一。他发现用多光谱技术来检测熊童子煤烟病,不管是露天的熊童子,还是在半封闭阳台的,准确率都高。和华南地区的福建网友小林交流,小林说他在室内办公桌上养的熊童子检测效果也很好。
在精准植保试验田里,我们对熊童子品种、种植环境这些变数做实验,发现即使在不同环境下,只要多光谱技术判断出健康问题,针对性治理都很有效,进一步证实了它在熊童子病害检测方面的精准度。
不过呢,咱要清楚,多光谱技术也不是百分百完美。它受环境干扰,像光强变化大的时候,或者植株表面有水滴、灰尘的时候,检测数据可能不准。而且这技术要求也挺高,得专业人士或者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才能好好应用。还有,它的设备成本现在还不低,不太适合所有养殖者,成本降下来的话,推广会更好。
但不管怎么说,多光谱技术在熊童子煤烟病早期诊断这方面,绝对是重大突破。它能帮咱提前发现病害,赶紧处理,降低损失。在未来,希望这技术不断发展完善。
那这里大家想想,要是以后多光谱技术更成熟,成本降低了,推广到更多养殖者那里,绿植养护会不会有更大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