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正反面
科技确有核芯
2025-01-08 18:38:42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国家能源局2024年第四季度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全三季度新型储能的发展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2024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
但在这些屡创新高的数据背后,是所有储能企业所面临复杂挑战——在国内储能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同时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下,企业如何持续经营。出海,成为储能企业们目前的主要方向。
储能行业的出海之路2024年以来,国内多地已经将新型储能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业界普遍预期,我国的新型储能市场今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从国家能源局所公布的数据来看,的确如此。
但相对应的是,目前国内储能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导致企业普遍面临着利润空间被压缩以及市场需求快速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据相关机构统计的60家储能企业三季度报告来看,超过56.7%的企业净利润下滑严重,不分企业的利润降幅甚至接近700%。
一方面在于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另一方面在于过去两年,储能电芯的平均价格也在一路走低。据第三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结束,储能电芯平均价格降至0.3元/Wh,较2023年初下降了40%以上。
与此同时,在过去,市场高度依赖政策驱动的强配,有不少参差不齐的产品挤入这个赛道,储能还没有真正开始创造价值,也没有人愿意为它承担更高的成本。
因此,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专项全球,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不少储能行业的巨头们已经率先出海,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有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瑞浦兰钧、国轩高科、楚能新能源、远景动力、阿特斯等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拿下的订单总容量超过116GWh。其中,储能电池订单占比接近60%。
到了11月份,相关大额储能订单更是源源不断。例如楚能新能源与意大利Cestari在湖北武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于短期内在意大利建立光伏配储试点项目,配套使用楚能自研自产的20尺5MWh电池预制舱CORNEXM5,预计3-5年实现20GWh-30GWh的储能项目合作。
12月份,与中东大型清洁能源企业AMEA Power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在埃及建设大规模储能项目。为埃及阿斯旺的Abydos储能项目提供300MWh的尖端Elementa金刚2平台(5MWh),该项目是目前非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计划,也是埃及首个公共事业规模的电池储能系统项目。
永福股份也收到印度尼西亚PT Sumber Energi Surya Morowali公司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莫罗瓦利工业园区200MWac山地光伏及80MW/80MWh储能系统项目的《中标通知书》,中标金额1.4亿美元。该项目由印尼sesna集团和淡马锡旗下新加坡胜科工业公司联合投资,是印度尼西亚目前最大的光储项目。永福股份全面负责该项目的设计、供货、安装、试验和调试等工作。
此外,包括阳光电源、华为、远景储能等企业均在12月份有所斩获。总体来看,今年头部储能企业在海外收获满满。
海外储能之路的背面当然,储能出海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还面临这国际市场的诸多挑战与风险。例如在前期,海外储能市场的毛利率通常是很高的,可以达到30%-40%。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储能企业竞相出海,产品的毛利率不断被压低,部分市场的利润空间甚至已经被压缩至个位数。
此外,各国对于储能行业的法规和标准也存在巨大差异,相关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市场的法规进行生产、认证和经营模式的调整。
加上海外项目交付周期更长,导致回收的周期延长。过去海外市场的高利润能够覆盖这一风险,但如今素质和成本提升以及利润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奖变得更具挑战性,同时供应链成本的波动风险也在增加。
不过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技术换利润,用时间来换利润。例如国外签订的订单,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来交付,而国内一般为三至五个月。由于同款产品应技术升级或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成本下降,因此交付时的利润要比签约时更高。
另外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扩展,还面临着如何在当地提供稳定、高效、及时的本地售后服务支持,这导致客户信任也难以维持。
不少储能企业已开始探索多种应对策略,如出海建厂、设立办事处、组建当地销售团队、与本地供应商合作等。例如今年9月份,瑞浦兰钧美国子公司于加利福尼亚州尔湾正式开业,有利于更快速响应当地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完善的服务体验,并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加速全球绿色能源转型。
海辰储能在美国费利蒙设立子公司,并规划在美东等区域设立服务网点。此外,FlexGen将成为海辰储能在美国的授权售后服务提供商。
不过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成本压力较大,如果无法找到在当地具有丰富经验的团队助力,其在海外的推进工作也将遇到困难。
最佳的方案或许是建立本地化的专业团队,或者与当期的优秀企业合作共赢。如海得智慧能源在今年4月份于比利时成立欧洲分公司,由本地化专业团队组成,可实现无障碍沟通、即时响应客户需求、“零距离”技术支持。
科陆电子2023年便成立了美国储能公司,致力于以本地化团队、本地化标准、本地化交付、本地化售后,满足国内外储能市场的严苛要求。
特隆美储能目前已在南非建立分支机构,与当地企业洽谈开展战略合作,专注为客户提供从设计、研发、采购、制造、交付到售后全产业链的“端到端服务”。
储能企业从国内走向海外,还需要海外当地的支持,与海外专业团队合作共赢这种“1+1>2”的事情,显然将成为未来企业出海的趋势,共同将储能市场做大。
小结如今,储能行业的持续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突破,更加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与生态的完善。海外依旧有着广阔市场,而国内企业不必互相内卷,与当地企业共建储能生态,做大储能市场才是当务之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将成为未来海外储能市场的主旋律。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