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不明的“窑底货”被尊为镇馆之宝?它如何配得上如此身份

欣赏传播传统文化 2024-06-28 19:09:27

在浙江省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有一件造型精美的龙泉窑船形砚滴,整件器物小巧玲珑,通长只有16厘米,宽不过6厘米。但就是这样一件既不是考古出土,也不是皇室旧藏的龙泉窑瓷器,却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究竟何德何能,从一众宝物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番此镇馆之宝。

砚滴整体为舟形,正是夏秋时分文人雅士泛舟湖上,喝着小酒吹牛的场景。

船舱内有两位雅士,想来应是当时的文人,面前摆着一壶温酒。

船上另有一名船夫,正做爬上船舱顶部的动作。原因为何?原来是船夫的草帽被风刮到了仓顶。可能是夏天台风来袭,船夫急着取回帽子,好赶紧回程避风……

如此逼真细腻的造型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砚滴整体造型设计巧妙,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江南烟雨中舟行湖上的一幕,充满了诗情画意。

关于这件宝贝,网上能搜到的公开资料主要来源于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研究员蔡乃武,他专门为此物写了篇论文《南宋龙泉窑船形砚滴赏析》(刊载于2009年第3期《东方博物》),根据他的描述:

“这件龙泉窑船形砚滴造型生动有趣,釉色粉青光润。据考古学家朱伯谦回忆,这件文物应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土的,是当地的一位老百姓捡到它主动上交给地方文物部门的。

据了解,这件青瓷是在龙泉一个叫上严儿的古窑址中捡到的,而它最初的收藏单位是温州市(区)文管会。按照收藏家和考古界的通常说法,这件器物属于为人不屑的窑底货和出土情况不明的采集品。”

然而,就是这件出身“卑微”的器物在亮相大众面前后,即获得了当时国内陶瓷专家的一致赞许和推崇。196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龙泉青瓷》图录中,便荣登封面,让这件龙泉青瓷的杰出代表作被世人所熟知,其收藏单位也由温州市(区)文管会变更为浙江省博物馆。

“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首次进行浙江古代青瓷专题的海外文物展览,在这次重要的展览中,这件龙泉窑船形砚滴又创下了一项第一,即它的保险费用为全部90件文物中最高的,堪称‘标王’。‘记得当时考虑到这件文物太珍贵了,担心它的安全和报批难度,我们一度有放弃的念头,是承办方的坚持并为之提供最高额度的保险费用后才最终成功展出。’ ”

不过,龙泉新闻网上《上严儿村怀古》文却提供了另一个版本:

“上严儿的老人向我描述了这件国宝被发现的经过,那是几十年前一个春雨后的早晨,一农妇去山坡上采茶叶,由于坡陡站立不稳滑倒时,她顺势抓一把草,那草承不住人的重力,被连根拔起,她摔了一跤,却眼前一亮,一件翠青的青瓷滴舟被草根连带翻了出来,她忙拿起观赏,是那样的完整、精巧,釉色饱满滋润。农妇拣到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文物贩子,用八十元钱购走,后辗转被卖到香港,最后被抢救回来,成了浙博的镇馆之宝。”

可是,稍微了解点历史背景的人,就能一眼识破第二种说法的漏洞。作者提到的几十年前(约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好处于我国的特殊时期。那个年代,人们崇尚的是集体经济,小商小贩几乎是不存在的,哪里会有什么文物贩子?

当然,究竟是卖到了香港还是上交给文管会,这段公案都已过了追诉期,再深究也无意义。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它的出土过程,而是这件龙泉青瓷砚滴的生产年代和其背后的时代特征。

上严儿村位于龙泉县以东16公里,在瓯江上游大溪的南岸山岭中,距离紧水滩水库仅几公里。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1981年发表的《浙江龙泉青瓷上严儿村窑址发掘报告》,当时共发掘了五条龙窑, 推断生产时代是南宋末至元代,此区产品质量在龙泉窑东区中属于上乘,出土的青瓷不低于大窑金村一带的水平。

那么,它究竟是南宋时期的物件,还是元代的创新作品呢?

专家们思来想去,提出了一个大胆揣测:此物乃元代大窑所烧,仿的正是婺州窑船形明器。

至于为何出现在上严儿?有可能是东区窑主购来作为样品的,所以仅此一件。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猜想。有朝一日,官方再对上严儿窑址进行发掘,发现同类器物,则此猜想不攻自破。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到“镇馆之宝”这个说法上。

按理来说,像瓷器这种文物,要列为如此重要的地位,要么是出自于著名窑口,要么是在皇宫之中流出的。龙泉古窑虽然出名,但毕竟是民窑,而且这件藏品在当时并未送入宫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窑底货”,来历不明,到底有什么地方配得上如此的身价呢?

首先要确定它的功能,作为瓷器,它确实不是我们常见的瓶、罐等器皿,也不是清朝康乾时期大量出现的赏玩品。它其实是文房用品,叫做砚滴,又称水滴、书滴。它的作用是用来储存砚水供磨墨所用。清末民初的著名文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曾经介绍:

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滴,不名曰盂。

相比我们熟悉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来说,砚滴虽然也有一定的实际用途,但并不是文房的必备品。它的出现,更多的是古代文人在闲情逸致中把玩,用以开启灵感等作用。因此,砚滴做工都非常精细,也非常别致。

它的造型很多,蛙形、兔形、龟形等等,在宋元时期,砚滴兴起,特别是龙泉窑的最为出名。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的都是新品种,而船形的也是当地风土人情下的产物。这个时候的龙泉窑已经过了巅峰时期,产品则转变器物生产风格,而且还主要用以出口。所以在这件元龙泉窑舟形砚滴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异国情调的色彩。

对于瓷器来说,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龙泉窑瓷器早在宋代,尤其是南宋那会儿,技艺就已经达到了巅峰,后人无论怎样努力,始终无法超越。但很显然,这件龙泉窑舟型砚滴真真实实实现了超越。

陶瓷专家一致认为,这件珍品,胎质细腻光润,釉层肥厚,做工极为精细。它被制成一叶扁舟,船舱外的船夫穿着蓑衣,正攀援篷顶去取斗笠,而船舱之中的两个人正在闲坐品茗。三人一同构造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也让整个文物显得富有生气。

英雄不问出处,国宝也不必纠结于传承有序,如此精美而难得一见的佳品,怎么就不能受到如此规格的礼遇?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