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铁丝固定部件,挂上彩色流苏,再沿着灯架贴上绸带。”近日,在四川自贡的中国彩灯博物馆,来自美国的华裔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彩灯制作。
孔雀亭亭玉立,巨龙不怒自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充满童趣......在彩灯博物馆,参加第一期美国华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的华裔青少年不仅溯源了中华彩灯的形成与发展,还感受到在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加持下自贡彩灯的新发展。
美国华裔青少年参观中国彩灯博物馆。 肖蓉 摄
美国华裔青年郑佳敏对彩灯并不陌生,她说:“每到春节,美国唐人街总是张灯结彩,华人喜欢制作彩灯来增添春节气氛。在这里我们不仅近距离欣赏了各式各样的彩灯,还了解了自贡彩灯的历史。”
在四川自贡,华裔青年还学习了扎染技艺,在听取非遗传承人讲解扎染文化和制作技巧后,大家开始实践,用细绳把T恤衫捆成不同的形状,用染料进行染色。染制后的成品没有让华裔青少年们失望,靛蓝的染料在纯白色的T恤上“奔放”开来,呈现出灵动的纹路。
美国华裔青少年在四川自贡体验扎染技艺。肖蓉 摄
美国华裔青年赵杰融是第一次接触扎染,“很难想象看似简单的操作,能制作成这么富有艺术感的衣服,给人震撼的感觉。回到美国后,我会在家里继续尝试扎染,还想把这项技艺介绍给美国朋友。”
今年暑假期间,华侨华人青少年在中国各地开启游学之旅,他们在充实的行程中亲身体验了各地特色非遗技艺,沉浸式感受中国非遗文化之美。
“本以为鱼灯舞只是看看热闹,没想到真正学起来这么不容易。”来自西班牙的华侨青年朱晨宇说。近日,来自西班牙、希腊等国家的30余名华侨青年浙江青田参加了一场鱼灯舞实操培训活动。
青田鱼灯有“天下第一鱼”的美称,近年来,通过青田华侨这一媒介,鱼灯“游”向海外,在罗马、巴黎、布鲁塞尔等城市登台表演,在海外收获了很多“粉丝”。
培训班上,学员们人手高举一盏鱼灯,在传承人施观彬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鲤鱼接龙”“鲤鱼跳龙门”“鲤鱼望月”“双龙抢珠”等舞蹈动作,朴实细腻的舞姿与铿锵有力的打击乐交织在一起,气势恢宏,热闹非凡,展示了青田鱼灯舞的独特魅力。
华侨青年在浙江青田学习鱼灯舞。尹力 摄
西班牙华侨青年王学智表示,通过亲身体验后才发现,这份辛苦的背后是对非遗技艺的深刻理解和不懈传承,希望能把学到的技艺带回西班牙。
“带孩子们来学习鱼灯舞,不仅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并记住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非遗技艺的传播者。”西班牙侨商总会会长金浩表示,随着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他们计划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将鱼灯表演搬上西班牙庆典活动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凸为榫,凹为卯,榫卯结合,完美相接……”前段时间,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74名华裔青少年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紫檀博物馆,上了一堂榫卯手工体验课。
夹头榫、粽角榫、抄手榫、楔钉榫、插肩榫……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榫卯结构的一种形态,荷兰华裔女孩叶子昕都能精准地从材料箱里找出对应的木材。“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很有魅力,我曾经学习过剪纸,但传统木质工艺是第一次接触,经过这次体验,以后想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
前段时间,华裔青少年在中国紫檀博物馆上手工体验课。中新网记者 吴侃 摄
随着工作人员讲解的深入,营员们拿起工具投入实践,他们的任务是组装一个榫卯结构的小板凳。
课堂上传来阵阵敲击声,原来澳大利亚华裔男孩陈嘉豪在组装时遇到难题,只得借助锤子。经过工作人员的指导,陈嘉豪调整了组装顺序,先装框架再装凳子面,终于顺利完成。“不用钉子和胶水,竟然能做出这么坚固的凳子,榫卯结构真是太神奇了。”他感叹道。
日前,多国华裔青少年在温州大学参加了寓教于乐的中国传统手工艺课程。“中国剪纸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我将语言教学与剪纸技艺结合,让孩子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与中华文化更加亲近。”温州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丽丽说。
近日,2024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温州大学营,营员展示剪纸作品。 (受访者供图)
学剪纸、做香囊、制作中式糕点等手工课,让来自意大利的胡洁乐在其中。她说:“几经拼、裁剪后,‘春’字便成形;还有绿豆糕的制作,搓揉绿豆泥,再压模成型,不一会儿美味新鲜出炉,总觉得自己亲手做出的美食更加软糯香甜。”
制作香囊的经历让来自迪拜的陈星昱印象深刻,他说:“香囊独特的香味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在此之前我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香囊,了解它背后的历史。”
“在制作香囊的过程中,我领悟到慢工出细活的重要性。”陈星昱称,第一次尝试因急于求成,填充了过多的香料而失败,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摸索,逐渐掌握了技巧。“最终我做出了4个香囊,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有进步,我迫不及待想把它们带回家,送给家人。”
来源:中国侨网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丽水市侨联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吴侃
责编:马海燕
中国警方成功从泰国引渡一名特大经济犯罪嫌疑人
“You swan, he frog!”中国网友安慰外国女孩,成了海外爆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