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清华博士放弃百万年薪,任985高校博导,本人回应:大家不要焦虑

小时光的笔记 2024-12-10 14:49:05

27岁,很多人还在为工作焦头烂额,有的人还在啃老,有的人甚至刚开始准备考研。而1997年出生的张林峰,已经成为了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一身份标签,硬是把一众网友的“自我怀疑”给卷了上来:27岁成博导,我27岁能干啥?

01

张林峰的“开挂人生”还真是有迹可循。他199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2024年6月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完成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高效的人工智能”(Efficient AI)。

可能有人会问:这不就是时下最热的大模型、生成式AI吗?没错,张林峰就是干这个的。别人还在ChatGPT上写作业时,他已经在研究如何让这些模型更快、更准、更省资源了。

张林峰的科研成果有多厉害?

给你列几个“硬核数据”感受一下:他以主要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过二十多篇论文,被引用两千余次。

NeurIPS、ICLR、ICML这些国际学术会议的审稿人名单里,常年都有他的名字。这些会议光投稿都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成为审稿人,分量不言而喻。

他还拿过微软学者奖学金(全亚洲仅12人获奖),清华蒋南翔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这履历把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02

光看这些成就,可能还不够震撼。张林峰的研究方向不只是理论,还跟实际应用挂钩。他提出的“自蒸馏算法”,直接推动了无教师知识蒸馏领域的发展。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他证明了“学生不用老师也能学得很好”,让AI模型的训练更高效、更省事。韩国科学技术院的Kuk-Jin Yoon教授评价它“有显著优势”,麻省理工学院的韩松副教授甚至专门在课程里开小节讲这个算法。

他还把知识蒸馏和模型压缩应用到二维检测、三维检测、多视角图像检测等任务中,并成功部署在实践中。

换句话说,他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论文里,而是走到了实际生活里。这种“论文出圈”的能力,才是让人佩服的地方。

03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毕业时,张林峰放弃了多家企业给出的百万年薪,选择了到上海交大当老师。他说:“我觉得做科研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有一个好老师去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在清华时,他的导师很好地引导了他的科研道路,这种“传承”,或许是他选择留校教书的原因之一。他想为更多的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有意义的科研环境,让学生们能专注于学术而不是被外界的焦虑裹挟。

张林峰的爆火,除了他的科研成就外,还有一个关键词:“27岁”。这个数字似乎成了大众讨论的重点。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也有人因此感到“年龄焦虑”。

张林峰的回应显得既谦逊又理性:“大家不要焦虑,人工智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是研究的主力军,高校中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

04

科研圈从来就不是看年龄大小,而是看成果质量。张林峰用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证明了:年轻不是问题,能力才是王道。

在面对网友的注意时,他没有飘,也没有端着,而是坦然地告诉大家:未来,他希望能够通过科研成果让更多人记住自己,而不是因为“年轻”这个标签。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他能火出圈的原因——比起光鲜的头衔,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踏实努力、认真搞学术的“普通人”。

张林峰的成功并不是挂在天上的“星星”,而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路”。

他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效”不仅体现在算法模型里,也体现在人生规划中:不盲从、不急躁,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时间自然会给出答案。

0 阅读:77

小时光的笔记

简介:分享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