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是《战国策》中,“布衣高士”鲁仲连的一句名言,也是传统文化对于“义”的诠释与理解。
上周,在武义也出现了一位鲁仲连式的“侠士”。一名叫漆令云的“新武义人”,开车13小时,跨越870公里,将一位受伤的货车司机路丙增安全送回山东老家,只让对方“买了一张回程的高铁票”。
此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后,瞬间刷屏,并在这个寒冬感动了无数的人。网友纷纷留言“看哭了!”“好人好报,一生平安!”“好样的侠士,为你平凡而伟大的行为点赞!”
都说“人心不古”,但武义从来不缺“义举”。去年年初,武义曾发生了“小女孩卷入车底,40多人抬车救人”的感人一幕,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等各大平台广泛转发,浏览量破亿、点赞量破1000万;去年6月,还发生了“女子不慎溺水,3路人合力救人”的暖心故事。武义不仅有温泉,更有温暖。2017年到2021年,武义涌现出“金华好人”64例,“浙江好人”8例。
扶危济困、急公好义,救人之所急、解人之所难,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这座美丽的江南小城,为何凡人善举频频上演,微光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
回溯历史,“崇德尚义”始终流淌在武义人的血液中,镌刻在武义人的骨子里。
据《浙江分县简志》载,唐天授二年,析永康西境置武义县。其时武后当政,郡邑多以“武”名,而县东有百义山,故以“武义”。大约从那时起,一个“义”字,横贯千年,从古代温暖到今天。
武义民风古朴,人民尚义热情。唐代诗人孟浩然夜宿武阳川,曾留下“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的感慨,把武义比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土地,自古积淀崇尚信义的道德基因,深受“崇德向善、信义仁爱”为代表的“浙东学派”长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道德文化的浸染。
居庙堂之高,代有“义官”。
明嘉靖年间武义县令黄春,《金华府志》记载他“平易近民,而民不忍欺。振作学校,捐置学田,凡所建立,悉关风化”。他为官清廉,薪俸多捐用于公益,因而囊中羞涩,将要调离时,武义民众纷纷赠银送别。黄春深受感动,却一一辞谢,留下“但愿百里民皆足,垂橐空行孰笑贫”的诗句,“却金”佳话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宣平县令韩宗纲,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他两袖清风却倾力助学,导致自己“囊无一钱”,最终贫病交加,逝于任上。在韩宗纲的影响下,当地百姓逐渐形成了“憨厚老实,以诚为本,以和为贵,宽以待人”的淳朴民风,形成了“宣平老实”独特的精神气质。
处江湖之远,则有“义民”。
唐光化元年,身为“一介草民”的任留,发动乡民在武义湖山潭边创筑著名水利工程、福泽苍生的“长安堰”,“支分派别,溉田万顷,绵延十余里……石齿鳞鳞如墉、如栉,虹卧云横者,几八十丈”。自从有了长安堰,武义县城巷渠流水清亮,解决了全城生活与防火用水,出城之水灌溉县后畈农田万余亩,从此庄稼旱涝保收,“有水则岁熟”,熟溪因此得名。
而据《俞氏宗谱》记载,俞源村的先祖俞涞,其身处偏僻山乡,耕读为乐,心存康济,善交广结,多行义举。元至正十四年,元政衰败,乱象横生,百姓恐慌,他倾已之所积,组织乡丁民团,保护郡邑,处州府署表其为“义民万户”。他谦让不受,乐于田园,以布衣终平生。他修订的“崇尚礼乐仁义,明理道德,修身养性”“不可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族规,至今被奉为圭臬。
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中共浙江省委第五任省委书记徐英,“湖畔诗人”潘漠华,革命先烈邵李青、曾志达,红色特工徐强、徐汉光……他们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面前,将生死置之度外,赴汤蹈火,舍生取义。
(二)
历代古圣先贤,奠定了崇德向善的道德基石,凝聚成独特的尚义文化。
近年来,武义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城市治理中,进一步培厚崇德尚义的时代土壤,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足“绣花功夫”,以道德楷模塑造城市之魂,以身边好人引领城市文明,以“尚义文化”涵养道德、烛照社会、引领风尚,有力推动了“武义好人”向“武义人好”的升华。
武义人身上的义,体现在凡人善举。他们讲信义、重情义,树立形象、温暖人心。
“义士出手说走就走”“众人抬车齐心救人”等“暖新闻”不胜枚举,类似义举俯拾皆是:“新武义人”燕鸣纵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勇救落水者脱险后,光着脚丫匆匆离开,为了躲避干部群众上门慰问,甚至提前回了贵州老家;民防救援队队员朱军良两次跳下熟溪,救起两位溺水妇女;公交车司机李红英发现车上老人昏倒,公交车秒变“救护车”,上演10分钟生死时速,挽回老人生命;“最美媳妇”王锦春,十几年如一日照料瘫痪的丈夫和婆婆,笑对生活,从不言弃……
武义人身上的义,还有社会道义。他们扬正义、讲道义,奉献社会、回报桑梓。
年过六旬的武义食用菌专家陈金生,5年时间三进新疆,帮助当地农民稳收成、育新品,用自己的技艺为当地农户人均增收10倍以上,帮助9个村68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寿仙谷药业、万合集团等一大批企业,通过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渠道,慷慨解囊、捐钱捐物,扶贫帮困、助老助学,勇担企业责任,传递“向善”力量。上海疫情爆发,武义超市老板变身“团长”,带动500多家超市点对点“守沪”民生,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共同守护上海市民的“菜篮子”……
武义人身上的义,更有为民情义。他们重奉献、轻名利,急人所急、帮人所需。
一辆车,是“理发店”,是“照相馆”,是“修理铺”,是“医疗室”,是“政务通”;一辆车,送来春风,送来夏凉,送来秋收,送来暖冬。
十年,3650多个日夜,武义“民生大蓬车”搭载着全县社会各界为民资源,走遍了武义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把民生服务打包送到40多万山区群众家门口。在武义城乡,“红马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义工、志愿者总是出现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救援、助学、尊老、扶困、便民,把“义”字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守望相助、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这些武义“义士”,用纯朴的心灵,用闪光的言行,温暖着这个城市,汇聚起满满正能量。
(三)
新时期,丰富了“义”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包括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精神富裕。
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与人为善”“上善若水”。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历来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道。我们要心怀大义,传承和弘扬“武义尚义”的精神品质,真正把这种精神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嵌入到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全体武义人民广泛认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予抱薪者关怀,用善意回报善意。我们要加强法治护航、制度托举,深入开展“武义尚义”六进活动,打造“浙江有礼·武义尚义”文明实践品牌,实施先进典型群像选树计划,常态化弘扬社会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起“学习好人、宣传好人、争当好人、关爱好人”的新风尚,激发人们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让浓浓热心传递、涓涓暖流涌动,最终凝聚成一座城市的温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举不分大小,重在起而行之。一件不经意的善举,犹如星星之火,汇聚起来便能温暖大地、照亮夜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最终要通过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来体现,它的不断滋长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实践。不要做明哲保身的看客,要去做那燎原星火,唤醒更多人心中或沉睡或麻木的善念。
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每个人都能成为播撒温暖善意、传递人间大爱的一分子,以实际行动化作一缕缕凡人微光,“尚义”之风必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历久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