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电影一门“薛定谔的艺术”,因为电影的成品好不好,是需要观众亲眼看到电影之后,才会对电影的好坏有所感知。
但是有这样一部电影,从立项开拍的那一刻起,观众就断定了这是一部烂片。
甚至还给它打上了“割情怀韭菜”的烂片。
而在春节这两天,它上映了,口碑也确实如同上映前观众对它期待一样,是一部烂片。
它就是由王晶执导的《新倚天屠龙记》。
在29年前《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扑街之后,时隔29年它的续篇《新倚天屠龙记》也扑街了。
在这个金庸武侠剧翻拍必成烂片的时代里,这部电影的扑街,也没有出乎观众的意料。
为什么它扑街了?
选人老龄化
许多观众都能够上来吐槽两句:
选人老龄化,仿佛是那个老年版《倚天屠龙记》上线。
在金庸原著《倚天屠龙记》的光明顶情节一章当中,是有明确描写张无忌的年龄:
张无忌被他瞧得不好意思,问道:“怎么啦?”蛛儿道:“你几岁啦?”张无忌道:“二十一岁。”蛛儿道:“嗯,原来你只比我大三岁。为甚么留了这么长的胡子?”——第十七章 青翼出没一笑扬
观众能够理解,在影视圈之中,能够找到合适年龄的演员,是很困难。
只要演员具有少年感,并且能够给观众代入感,观众自然也不会计较太多。
但是在王晶的《倚天屠龙记》当中,在年龄出入也太大了吧。
42岁的“张无忌”
33岁的“赵敏”
32岁的“周芷若”
这年纪别说练武了,根骨都成型了,拉个韧带跳芭蕾都成问题吧。
选角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稀松平常的问题,但在这背后,却极其考究导演的功夫。
因为选角关系到观众对电影的“信任感”以及“代入感”。
演员演戏需要有“信念感”,即使是再尬的布景和对白,都要相信自己演的是真的,要演员全身心去入戏。
而观众看戏也需要有“信任感”,去相信这个通过灯光、布景、演员等等一系列所构筑起来的虚幻情节是真实的,才能“看进去”,才能“入戏”。
让古天乐去演一个“平平无奇”的路人甲,让酱爆去演一个“玉树临风、身高八尺”的大侠,都属于强人所难。
尼古拉斯赵四再怎么跳,也没有迈克尔杰克逊的气质。
所以,光是看到选角,就已经让观众对电影完全丧失了信任感,自然就很难“入戏”看得进去,自然就对电影没什么好评了。
剧情魔改也得合理啊,亲
王晶似乎是一个吃打不吃记的主,29年前在香港上映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花了5000万港元制作成本,最终却只有1000多万港元票房。
可以说是票房坐着泰塔尼克号过海——沉海了。
而当时最大的争议,就是因为王晶的“魔改”。
将原本在大多数观众心目中“温柔善良”的张无忌,改成了一个“腹黑狠辣”的人设。
虽然票房不行,但是后来口碑竟然慢慢好起来了。
于是就有了“张无忌什么时候去大都找赵敏”的情怀话题所在。
而王晶似乎也是很看好这个情怀,所以才有了《新倚天屠龙记》的诞生。
但是,在这个有着“张无忌终于去大都找赵敏了”的情怀加持滤镜的电影之中,王晶似乎并没有吸取前作扑街姿势的精髓。
反而是又以一个一模一样的姿势扑街了。
杨不悔没有了,纪晓芙的女儿成了周芷若。
这种情节就容易引发伦理错乱的讨论了,杨逍和殷梨亭到底谁最吃亏?赢家只有纪晓芙?
而诸如此类的魔改在电影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
譬如:
周·真黑化·芷若
从来只见过黑化靠演技,没见过性格黑化靠特效的,这会涨见识了。
灭丶爷傲奈我何丶绝
灭绝都敢朝着张三丰动刀动枪了,灭绝牛逼,我都已经喊破音了。
面粉特效张三丰
张三丰:实在不行,给我换个特效师吧。
虽然这部电影是放在网大上映的,王晶可能也是知道以这部电影的质量,是很难被院线收录在春节档的。
但是,谁家吃团圆饭的时候,不会看电影?
也许正是王晶打着这样的算盘,才敢在春节上线这部电影吧。
毕竟,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只要情怀在,票房自然就在。
而等一个“张无忌去大都找赵敏”的结局,似乎在烂片面前,也变得无关轻重了。
织女
来来来,给你拍。
灰色軌跡
实质王晶是商业区的王者,人家的商业能力国内绝大部分学习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