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力量有限,成大事者,要善于四两拨千斤而非千斤拨四两

造命者说 2020-09-18 14:00:34

个人力量有限,成大事者,要善于四两拨千斤而非千斤拨四两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无论高低,都是有限的。那为什么有的人非常成功,做出了很大的事业,而有的人却不那么成功呢?区别就在于,这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运用的方法是否合适,是不是用在了关键的节点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是付出很多却效果很差。

四两拨千斤这个词本来是太极拳中的术语,引申的含义有两点:一是充分运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有以柔对刚、借力、用意不用力等深刻内涵;二是从物理角度分析就是利用杠杆原理,阿基米德说过这样的大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不管是否能够实现,道理却是这么个道理,找准着力点,蝴蝶扇动翅膀都能引发一场风暴。

在战国时期,有这样两个国王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是秦武王这个人喜欢练武,喜欢和人比力气大小,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先后做了大官。某年八月,秦王与孟说举大铜鼎时,用力过猛,血管爆裂,死掉了,连累孟说被灭族。秦武王没有儿子,异母弟弟嬴稷在燕国做人质,国中贵族于是迎回他立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是楚国女子,封为宣太后,就是好多电视剧里那个芈月。

还有一个就是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他也是个猛人。赵国北边就是草原,那里的胡人骑马作战,很是厉害。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时候,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样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带头改穿胡服。

虽然战国时期,大家的思想都是相对比较开明自由的,但是涉及穿衣服这事,也没那么容易改变,因为这涉及到圣贤的礼教。国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对,他的叔叔公子成也假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先说了规矩,家里的事听从父母,但国家的事得听我的,又说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这是奇耻大辱啊,不想着怎么报仇对得起祖宗吗?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大家一看,连带头反对的都不反对了,还闹个啥,事情就推行下去了。

赵武灵王喜欢自己的小儿子何,就把国君之位传给赵何。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让儿子在国中治事,自己身穿胡人服装率领文臣武将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都咸陽,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此来侦察秦国地形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觉察,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风度,派人急忙去追赶他;而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边关。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大惊失色。

秦武王自己好练武,虽然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最后把自己给练死了就不是那么值得了,并且只有大力气也不是应该提倡的发展方向。而赵武灵王就非常善于学习了,放下身段要向胡人学习,这在当时可是被称为野蛮人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强的决心。然而,在这个胡服骑射背后彰显的却是要强兵强国的总体战略,也就是把胡服骑射作为支点,撬动的是整个国家的变革,改变的是整个的发展大方向。

然而,赵武灵王这个猛人也犯了做事不考虑后果、爱逞匹夫之勇的错误。把位置传给小儿子给国家内乱埋下祸根,以身犯险去秦国侦察更是有点儿戏,没被抓住咋都好说,被抓住了如何善后?并且费这么大劲做这件事的意义也不大。

怎么做都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呢?首先要对现状有个明确的认识,确定自己的战略目的。目标定了,才好朝着目标去努力,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现状和目标,就要考虑破局点在哪里,庖丁解牛都是照着关节处下手,处理事情也是应当这样,找到可以用很小的力量推动大局的点。找到主要矛盾,将有限的成本花在刀刃上,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事情的推行总要有阻力,找到阻力的根本点,投入成本予以解决,而不是去费力做一些不疼不痒的小事。

要规避事情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事情的推行是以国君为主导的,国君挂掉,事情就完结,所以要完成这件事就得让国君活着,以身犯险没有必要。再者,一个活动的实施距离成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还有不小的距离,这里面还要去平衡和分配各种利益,不然,早晚半途而废。

总之,要做个有心走心用心的人,不做个一根筋靠蛮力打天下的人,要做个善于用巧劲的人,而不是费力不讨好的人,要做个懂大局顾大局的人,而不是我行我素的人。这样,才可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