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地理考题看尼罗河古埃及灌溉农业

凝旋谈历史 2023-09-15 06:20:04

土壤盐碱化在近十年的高考中,无论是选择和大题,都频繁出现,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

什么是土壤盐碱化呢?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盐分随毛管水的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说这个土壤盐碱化,其实是因为自家有亲戚的孩子刚刚参加高考,家长之间偶尔谈论到这个问题。我记得当年自己参加高考时,是没有此种比较复杂的题目的。

1、以我国情况为例的土地盐碱化

于是,忽然想起伪史论者最喜欢的话题:“尼罗河洪水泛滥农业的不存在,因为洪水泛滥就会土地盐碱化,从而导致土地在几年内无法耕作。”

这个话题其实很无厘头,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大概不知道所有的初始原创的文明,无论两河流域苏美尔还是尼罗河流域古埃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中国,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这些文明古国全都是典型的江河流域灌溉农业区发展出来的。

我想可能喊着口号喊“伪史”的人也都没参加过最近几年的高考,完全不理解土地盐碱化的原因,这群人很明显属于“九漏鱼”。

我随手找来亲戚家孩子的高考参考书,翻阅了相关内容,更加确定了我的看法。

参考书明确提到:

首先盐碱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参考书中说这个问题是高中地理的第一大陷阱——原因一定要分自然和人为!

自然原因有什么呢?主要包括了以下三点:

①气候(气温与降水)导致的旱涝频繁,蒸发强烈;

②从地形上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此外,河流枯水期海水倒灌,沿海土壤被污染,水分蒸发后留下来的是盐分,造成土地盐碱化;

③从地下来讲,地下水位埋藏浅。(哪里埋藏浅呢?一般在低洼地区,如下图)

人为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点是不合理的灌溉,尤其是不及时排水,导致水在地表聚集,大量下渗,地下水位升高,盐分被带到地表;

第二点,则是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进而随着地下水上升,增加了土地盐分。

土壤盐碱化有什么对策呢?

水利改良: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农业改良: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生物改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化学改良: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那么我国有哪些地区多发土壤盐碱化呢?从上边的成因,其实可以看出些端倪——蒸发强、灌溉措施不当,排水不畅,海水倒灌——所以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注意:中国最富饶的灌溉农业区,也是每年台风和雨季中最容易发大水的地区,比如长江流域的湖广、江南都不属于盐碱多发地区。原因很简单:各地通过多年的水利灌溉工程,形成了良性水循环,水流通畅没有形成内涝,大水过后积水迅速排干。因此,地下水位升高带来的盐分也被河水带走,不会沉积下来而造成盐碱化。

盐碱化最重要的根源是蒸发快+内涝。比如,近现代黄河流域的土地盐碱化,最大原因就是内涝排水不畅,叠加蒸发后留下盐分,势必造成土地盐碱化。

2、古埃及人的实际情况

古埃及的一切繁荣都要归功于“尼罗河的馈赠”(Egypt is the gift of the Nile),以前的大量资料都在描绘这条河给予古埃及人肥沃泥沙和水资源,进而让古埃及得到了丰富的农业和贸易资源,这种馈赠是让古埃及的农业发达的关键。

希罗多德《历史》里就有对此相关的描述记载:“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尼罗河)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去灌溉(引洪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他们是用猪来打谷的,然后把粮食收入谷仓。”

后人考证希罗多德虽然去过埃及,但没有亲自考察古埃及的农业,这段描写过于夸张。不过,古埃及人确实就是坐等上天送粮的国度。尼罗河下游流域,每年7月份就会准时迎到尼罗河的“泛滥”,10月达到洪峰。古埃及就是依靠这种定期泛滥的洪水,获得比其他地区更好的农业泥土。然后11月份汛期结束后开始进行小麦的播种,该时间段也被古埃及人称为“小麦播种季节”。

这个季节如此精确,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前的埃及,农民们依旧以尼罗河的泛滥和退水来判断季节。埃及气象局当时还每年播报尼罗河泛滥开始的日子,直到现在还有这项服务,据记载这个洪水泛滥开始的日子每年基本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如果不相信,去搜一下埃及农业部的网站,就能看到相关信息。

土地盐碱化是地下水中的盐分聚集在土壤表层,而尼罗河每年的汛期刚好冲刷掉了这些盐分,而且尼罗河把上游的淤泥带给了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河谷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肥沃的泥土掩盖了可能盐碱化的土地。

(黄河下游河口的盐碱地是黄河下游都成地上河了,地下水渗上来的盐分都没法被带走,下雨蒸发盐分留下)

而且尼罗河下游降雨量小,盐分又少一个来源。而且中东地区原始的灌溉农业成就并不亚于中古时代以前的中国,各套水利工程建设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法优穆盆地的水利设施,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王国法老时代。

3、尼罗河的馈赠

埃及农业部和文物保护部门的网站,我去搜索时发现了贴心的中文界面,不过基本的信息都是阿拉伯文。

然后,我从芝大《古埃及水利与农业》得到一些信息,基本上可以确定尼罗河如此美妙的原因了:

第一,尼罗河在河谷中流淌,尼罗河河谷及其泛滥的洪泛区经过千万年冲刷,比两侧的沙漠地势低。而河谷基本都是作为农田,面积从古代到现在没怎么变过,也就是说从5000年前到现在,尼罗河谷可耕地基本没怎么变化过。(现在埃及在21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开垦三角洲地区,每年开出百万亩田地)埃及人的城市和农村在两侧较高的地区修筑建筑,不占用农田。

第二,尼罗河上游的青、白尼罗河受到埃塞俄比亚高原季风降雨影响而河水暴涨。季风和太阳辐射挂钩。太阳辐射和地球公转挂钩。所以埃及人通过观察天狼星是否出现确定历法中的泛滥季。天狼星出现就可以开始准备躲洪水了。前面已经提过,这个泛滥初始日子是埃及人最注重的日子,一般不出意外就很准。古埃及或者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这个泛滥初始日有过几次不准确,立即就会导致当年及其后几年的饥荒--这种现象极少见。

第三,尼罗河洪水是由于青白尼罗河的季风降雨,所以大量泥沙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森林中的泥土,这些泥土一方面带有岩石风化的各种无机盐,一方面混合河底腐殖质,刚好为埃及的土地施肥。

第四,埃及地区的地下水位,从最近新闻中可以看到是在上涨的,具体数据没有查到,但是尼罗河河谷地区地下水位应该不会低,埃及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长期的农业灌溉就会导致灌溉的河水以毛细作用把盐带到地表,应该会盐碱化严重。但是,埃及地势南高北低,尼罗河河水由南向北流畅顺利,河流两岸是山谷地形,定期的洪泛恰好会以大量的水冲刷土地,溶解这些盐返回地下水或者直接流入地中海。

青尼罗河之所以叫“青”,因为河流身而且清澈,相对的溶解盐也不多。

由此可见,盐碱化最关键的“内涝”这一点,因为尼罗河两岸没有内涝的地形,尼罗河内涝基本不存在。虽然尼罗河两岸农田被水深3~4米的洪水全面覆盖长达四个月,但是河水是一直在流淌的,水分中的无机盐没有机会积累。

修筑大坝后,下游沿岸平原失去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壤肥力有所降低。但是和尼罗河大坝的发电等积极影响相比较,这并没有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

埃及的粮仓——法优穆盆地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后,一度因为河水建设大坝后下泄冲刷力度减小等等原因,出现局部盐碱化问题。这也可以证明,在大坝建设前,尼罗河流畅通过谷地,毫无内涝之忧。

当然,以上全是“正常情况”。正如前述一样,尼罗河洪泛也出现过意外情况,比如洪水早来或者迟到,过大或者过小。埃及的历史上记载过多次尼罗河洪水过早过大导致的破坏和瘟疫,也有尼罗河洪水过晚过小带来的干旱饥荒。

埃及95%以上的人口和耕地集中在图绿色尼罗河两岸及三角洲区域。

4、争议

A、有些人扯淡什么三角洲问题,芝大《古埃及水利与农业》也提到了:

“.....除了相对较晚的文献证据,来自深海的花粉光谱在罗塞塔以南12公里的沼泽地下取芯(萨阿德和萨米1967年),显示出合乎逻辑的芦苇(芦苇)、芦苇(Scirpus)和纸莎草(Cyperus),以及潮生蕨类植物(Riccia),香蒲(香蒲)、水仙或荷花,以及罗望子,阿拉伯树胶和各种旱地灌木和杂草;然而从最近尼罗河泥的底部(此处11米厚)向上,水生植物随着杂草和多肉植物(大戟科)的增加而减少。

这幅三角洲景观图与希罗多德(11:4199),鲍姆加特尔(1947年,第3页及其后)认为三角洲是一片几乎不适合居住的沼泽地.....所描述的不完全一致。

无尽的一行行堤坝和大片的沙岛(Butzer 1974;Kholief、Hilmy和Shahat 1969)零星的定居点,而季节性泛滥的土地适合耕种,在大规模排水之前,放牧是司空见惯的。只有最北端的三角洲被泻湖、沼泽或盐田占据,就像今天一样。”

没有一座金字塔建设在三角洲范围内,也就是说至少在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前,尼罗河三角洲南部还是只有零散的定居点,没有大片的常年可耕作的农业区存在。直到现在,尼罗河三角洲开始大规模排水开地之前,那边都是主要淡水渔业生产区。

换个角度看,这个三角洲对古埃及历史而言,即使真的全没在海底也对历史进程没有太多影响。

B、那么亚历山大城呢?

早期的亚历山大港确实有部分沉入海底,是在十四世纪时期的大地震造成的。现在正在开发海底亚历山大城旅游项目,不过就亚历山大城整体而言,它一直处在地中海沿岸海底山脊上,从千万年以前就露出海面了——没错,它是一个岛,不是尼罗河泥沙冲积出来的岛(崇明岛那样的),而是石头岛,海底山脉露出海面的部分。压力再大,这座城也不会沉到海底。

从亚历山大城的海岸边照片可以看出,没有海边冲积平原常见的沙滩,全是岩石海岸线。其实,任何人只要动动手指,都可以发现亚历山大港不在泥沙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上。

结论就是亚历山大城一直在一座岩石岛屿上,这个岛一直在海面上。

C、中国自古就有引洪漫地淤灌,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回事,坚持认为埃及洪水不可控只能摧毁农田。

引洪淤灌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公元前5~前4世纪时,魏国引漳河浑水灌溉邺(今河北临漳县)田,改良盐碱地,农民大得其利(见引漳十二渠)。《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白公引泾水灌田4500多顷,故名白渠,民众赞颂道:“……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粪即淤的意思。

据《梦溪笔谈》记载,唐、宋两代在安徽宿州及河北深州、冀州、沧州和瀛州等地区,引用汴水及黄河、滹沱河、漳河水淤田改土效益很显著。

利用山溪及中小河流洪水淤灌山前洪积冲积扇区的农田和滩地,由于土地坡度较陡,土质较粗,地下水含水层多为砂砾石,天然排水条件良好,再加当地降雨量小,所以引洪淤灌虽在雨季进行,却不会产生渍涝灾害,也不会产生土壤盐碱化。

在平原地区引河道洪水淤灌,需要进行灌排渠系规划,特别是要有排水出路,以防地面积涝和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淤灌结合种稻是改良利用低洼盐碱地的有效措施。

东北淹没农田20天的洪水带来肥沃的淤泥,河南淹了两个月的农田晚播小麦还可以大丰收。

再看古代,上图是清朝的资料。

乾隆十六年农历六月底发生洪灾,九月涸出的耕地可以迅速种上小麦,十二月“水渐消退,地多肥泽”照样可以春耕。在乾隆实录里,这样的例子一大堆,而且古人也对部分地区“一水一麦”的耕作方式有所认识。

在没现代技术的条件下,土地被水淹了几个月是否一定会“当年绝收,3-5年才能适合农作物生长”?——纯属扯谈!!

在《乾隆实录.四十六年》中,还有河南农民为了引黄河水冲积自己家田地,灌溉以及积蓄土壤肥力,故意去挖开黄河大堤的事情发生。大堤决口差一点漫灌附近多个县,还好被及时堵住缺口,肇事者被处死刑。

实际上,古代人很明白洪水泛滥后只要及时排水,实际效果等同给田地施肥。这也是所有伟大的古代文明,都出现在大江大河两边的原因。

0 阅读:1

凝旋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