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娶庶母人所不齿,王昭君嫁给儿子却名垂青史,这是为何?

雪月下盛京 2023-03-05 09:07:03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使其在婚嫁等社会风俗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不同。

比如,作为建立魏国、结束东汉末年北方地区长达几十年战乱、还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一新型人才选拔制度的帝王,曹丕不仅没有因此流芳千古,反而因为违背伦理,私下迎娶自己的庶母而被世人唾弃,进而遗臭万年。而西汉时期出塞的昭君改嫁“儿子”的行为,却使其得以名垂青史。

这些都要基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二者的出发点和事情的性质来做分析。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自春秋战国起,北方的少数民族就趁中原大地烽烟四起之时趁机入侵中原,大肆掠夺。而最早与古中国发生关系的,除了北狄就是匈奴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从而形成了匈奴部落联盟。而后来的匈奴国,也是以此联盟为基础,融合旁边的部落及一些小国建立起来的。

匈奴一直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为了抢占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中原的进犯。而二者也因为各自实力的变化,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保持着或求和或对抗的姿态。

秦朝土崩瓦解之后,中原再次进入割据混战的局面,故没有人对匈奴的侵略采取防御措施,而是一味放任匈奴在边境掠夺。这导致匈奴的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增长,有了后来汉高祖刘邦在平成被围困七日的事情。

为了使匈奴退兵,刘邦不得不贿赂匈奴阏氏,并开始与匈奴和亲。自此,汉匈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愈加频繁,两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加强。

但这样带有妥协性质的政策,在暂时缓解汉匈之间军事冲突,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的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匈奴的侵略欲望。汉文帝即位之时,匈奴开始侵入河南地区,进行大肆掠夺,因大汉帝国出现内乱的缘故,匈奴只受到了部分打击而非全力镇压。

期间,汉匈二族又恢复了和亲,并在不久后因匈奴再一次入侵汉境而使汉匈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正式破裂,两族开始了大战。

终武帝一朝,汉兵深入大漠,穷追匈奴二十余年,才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匈奴“自单于以下常欲有和亲计”,后来的昭帝和宣帝更是趁着匈奴内乱之际,多次战胜匈奴一族,使其实力大为下降。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顺于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则被迫西迁,并为汉朝官兵所杀。

后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帮助下重新统一了匈奴,使得汉匈之间大规模的冲突基本停止。而为了表达对汉王朝的感激,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达汉长安朝见汉元帝,主动提出愿意做汉朝女婿,使汉匈关系和上加亲。

这就有了昭君出塞一事。

昭君嫁“儿子”

可以说,这个时候呼韩邪单于的求亲,与之前汉室为平息边患、被迫“和亲纳贡”不同,是匈奴降低身份的一个举动。

这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好事,所以汉元帝很快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在后宫征求外嫁的宫女。而王昭君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因自愿请嫁而在日后得以名标青史的。

而凭借美貌使得大喜过望的呼韩邪单于当即承诺愿意确保汉王朝上谷以西至敦煌的边塞安宁,是王昭君为汉王朝做出的第一个巨大历史贡献。

而在随呼韩邪单于达到塞外生活之后,王昭君又凭借其博大的心灵和倾城的美貌感化了呼韩邪单于和匈奴民族,用自己宝贵而灿烂的生命,使汉匈两族得以维持长达50年的友好相处关系,这是她做出的第二个巨大历史贡献。

而事实上,出塞的两年后,王昭君萌生过回归汉王朝的念头。当时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已经去世,按照匈奴的婚俗习惯,她必须转嫁呼韩邪单于前妻之子为妻,这对出身中原、又备受中原婚俗影响的王昭君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事情,所以她上书汉朝皇帝,请求回归。

但在中原不被理解、认为是有违人伦的继婚制度,在匈奴人看来是有利于血脉延续的方式,所以匈奴人不但不觉得奇怪,反而是觉得非常正常。

所以当时即位的汉成帝考虑到大局,还是决定要无视王昭君的个人意愿。因此,他不仅没有答应王昭君的请求,还要求她要遵照匈奴的习俗,改嫁给她的“儿子”。

所以,王昭君改嫁“儿子”一事,不仅有事先拒绝之举,后更是为了国家大义而委曲求全。这样的大节不仅不能为后世而唾弃,反而要备受众人的称颂。

曹丕娶庶母

而与王昭君改嫁“儿子”是出于国家大义考虑不同的是,曹丕娶庶母是为了一己私利。

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但因哥哥曹昂在宛平之战战死沙场的缘故,曹丕就成为了曹操的嫡长子。

曹操一生中有记载的儿子就达25位之多,其中最令他感到满意的是曹昂、曹丕、曹彰、曹植和曹冲。除了比较早死去的曹昂、曹冲之外,剩下的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均为武宣卞皇后所生,也即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武宣卞皇后一共为曹操生下了四个嫡子,其中四子曹熊和二子曹彰分别因为体弱多病、自请为将的缘故,陆续退出了继承人的竞争,这就逐渐形成了曹丕、曹植两人争夺的局面。

而曹丕作为嫡长子,本身就在这场竞争中具备了较高的优势。再加上他在军事上袭承了父亲的英雄好战,在政治处理上也显露了沉稳的风范,而得到了保罗贾诩、司马懿在内的很多大臣的明确支持。这些都加重了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而嫡三子曹植仅有杨修的支持,又因为两人均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缘故,在很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曹丕集团。这也是后来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断了曹植念想的原因。

而曹丕尽管在父亲曹操去世后,顺利继任了丞相、魏王之位,并最终受禅登基,建立魏朝,心中也还留有对曹植的忌惮,以及对曹操的记恨。

前一种心理不难理解,后一种心理则是源于之前曹操对他的冷待。那种不管表示多优秀,总是不能成为其最关切的儿子的心情,一直对曹丕造成心理上的冲击。这就有了后来曹丕挑战父权,迎娶庶母的举动。

因为曹操临死之前同意自己小妾改嫁,并将其全部遣散回家,且曹丕将这些庶母纳入后宫是私下进行的缘故,在一段时间里这件有违人伦的事情都没有被人发现。

直到卞太后在他生病之际前往探病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件事情,并大骂他是禽兽不如的东西。而事情败露之后,曹丕也在遵循儒家文化、讲究人伦道义的世人中坏了名声。

小结:

曹丕娶庶母和王昭君嫁“儿子”,看似都是违背伦理的举止,但因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点和性质不同,而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可以说,前者为一己私利而遗臭万年,后者则因为国牺牲而名垂青史。

0 阅读:99
雪月下盛京

雪月下盛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