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院,荒度余生

第一的人文 2025-04-02 11:34:49

"现代人住的那种房子,一人一套,平安富足的苦渡光阴。"

木心先生笔下的独居,在当下竟成了奢侈。

当城市将生活切割成碎片,有个带院落的房子,便成了许多人藏在心底的桃花源。

我的小院不必太大,能容下一张藤椅,几卷闲书,再留片空地让月光落脚便好。

春看海棠睡在风里,夏数竹影爬上粉墙,秋扫梧桐落叶铺成金毯,冬捧雪水烹茶细品光阴。

这般"荒度余生",实则是把每个晨昏都过成了诗。

01

院藏四时书

老宅西厢有株百年紫藤,春日里垂下的花穗,总爱轻叩半开的木窗。

便在窗边设了书案,取《山居赋》里"枕流漱石"的意境,将笔墨纸砚与花影同置。

晨起读《陶庵梦忆》,看张岱在湖心亭看雪,恍觉案头白瓷瓶里新折的玉兰,也染上了西湖的寒香。

夏日午后,蝉声织成金网。

搬了竹榻在槐荫下,翻《浮生六记》里芸娘制"活花屏"的篇章。

忽有蜻蜓立在水盂边,翅上纹路恰似沈三白笔下的水墨丹青。

这般"闲读"之趣,倒比图书馆里的正襟危坐更得书味。

秋深露重时,爱在廊下读《小窗幽记》。

檐角铜铃每响一次,便觉书页间的智慧又通透几分。

见南飞雁阵掠过院墙上空,忽悟"鸿雁来宾"原是古人写在天上的诗。

冬夜围炉读《东坡志林》,看老苏在黄州城头观江涛。

炭火哔剥声里,恍惚听见"大江东去"的吟哦。

推窗见残雪映月,方知书中豪情,原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02

檐栖往来风

小院南墙有扇月洞门,春风总爱携着柳絮穿门而入。

某日见柳絮停在砚台里,竟比宣纸上的落款更添韵致。

忽忆《牡丹亭》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方知这寻常风物,原是最美的诗笺。

夏至那日,南风挟着荷香入院。

将新采的荷叶铺在竹匾上,看水珠在叶脉间滚动,恍如《楚辞》里"荷衣兮蕙带"的仙子。

晚来骤雨突至,雨珠在荷叶上敲出清商,竟比丝竹更动听。

秋分前后,西风染黄银杏。

拾得落叶夹在《诗经》里,某日翻开,见叶脉间"蒹葭苍苍"的字样,忽觉三千年前的秋声,仍在这方寸之间回荡。

冬至日,北风卷着细雪在檐角打转。

支起铜锅涮羊肉,看热气在玻璃窗上画出朦胧山水。

03

窗收天地云

东窗正对晨曦,每日天未明便见朝霞染红窗纸。

某日见云影在窗格间游走,恰似《法书要录》里"云鹤游天"的笔意。

取狼毫蘸墨,竟将窗云描成一幅水墨长卷。

梅雨季,云脚低垂如水墨晕染。

推开西窗,见乌云压着邻家黛瓦,恍如《林泉高致》里"山云吞吐"的景致。

忽有雨燕掠过云层,翅尖在雨幕中划出银弧。

秋日晴空,云絮如新弹的棉絮。

倚着北窗看云卷云舒,见云影在晒秋的玉米上流动,忽悟《菜根谭》"宠辱不惊"的真谛——天地变幻,原该这般闲看。

冬夜看月,云翳时遮时现。

忽见云隙漏下清光,恰照在案头《庄子》上。

恍惚见北冥之鱼化为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这般"天人合一"的顿悟,竟来自檐角流云。

04

阶生古今苔

春雨绵绵时,青石阶上苔痕渐绿。

某日见苔衣裹着露珠,在晨光里闪成翡翠。

忽忆《苔赋》里"苔痕上阶绿"的句子,方知这卑微生命,原是天地间的清供。

夏日暴雨,苔衣吸饱天水,在阶前铺成绒毯。

赤脚踩上去,清凉沁入肌理,恍如《黄帝内经》里"地气通于嗌"的养生之道。

秋霜降后,苔色转为苍碧。

某日见黄叶落在苔阶上,竟比《长物志》里的"落叶铺毡"更富野趣。

弯腰拾起一片,见叶脉间藏着整个秋天。

冬雪覆盖苔阶,望去如铺玉屑。

扫开积雪见苔花如米,忽觉《闲情偶寄》里"石令人古"的妙处——这亘古苔痕,原是最耐看的天然纹饰。

暮色染透窗纸时,小院成了水墨画。

紫藤架投下斑驳影,青砖上浮着苔痕绿,檐角铜铃在晚风里轻吟。

这般"荒度余生",实则是把每个晨昏都过成了诗。

有个小院,不必太大,能容下四季轮回,盛得下天地清气便好。

在这里,春看新绿染阶,夏听骤雨打荷,秋扫落叶铺金,冬捧雪水烹茶。

这般"虚度光阴",原是最奢侈的活法。

-The End -

作者-庸子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0 阅读:12
第一的人文

第一的人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