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沉默足有5秒,放缓口气:别瞎折腾啦,下午给你送地雷

一零历史 2024-10-24 16:24:59

团长送地雷 高地筑防线

引言:

1984年5月,中越边境战事再起。在者阴山战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攻防战正在上演。31师92团一营副教导员许向斌带领三连战士们,坚守在18号高地这个关键支撑点上。然而,没有地雷的防线如同虚设。为了获得这一关键武器,许向斌想出了一个冒险的计划。连续三个夜晚,18号高地枪声大作,惊动了整个战区。当团长老胡终于察觉到异常时,他沉默了良久,随后无奈地说道:"别瞎折腾啦,下午给你送地雷去。"这场虚惊一场的"战斗",不仅为18号高地赢得了急需的地雷,更为接下来47天的艰苦坚守奠定了基础。

硝烟弥漫 战火重燃

1984年的春天,中越边境线上硝烟再起。这一年的5月1日,中国31师攻下者阴山,为中越边境冲突掀开了新的一页。

许向斌,时任31师92团一营副教导员,带领二连、三连及82无坐炮连三排,成功攻下了越军江利公安屯。这次进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接下来的防御战做好了准备。

师里的战报显示,者阴山地区被抢占的制高点全部收复。缴获火炮19门、轻重机枪和高射机枪151挺,苏制冰雹式火箭弹10枚。共俘敌18名,毙敌大尉以下550名。

其中,二连在公安屯干掉的那个大尉,是整场战斗中被击毙的军衔最高者。这一战果,让许向斌和他的战友们倍感自豪。

5月3日,营长传达了团指挥所的新命令:二连撤至江铳一带休整并警戒弹药库,三连在18号高地组织防御,许向斌作为副教导员驻守三连。

18号高地,也就是1047高地,位于者阴山战区西部。它东距主峰10号高地直线五六公里,离西部主要制高点16号高地七八百米。

实际上,18号高地是16号高地向西南延伸的山脊上凸起的一个山包。海拔比16号主峰低十来米,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从18号高地向南八十多米,有一条对方留下的交通壕。这条交通壕沿山坡向南一直延伸到山脚,估计很可能直达江利公安屯附近。

18号高地再往西一直到85号高地,六七公里范围内无人驻守。只有师侦察连不时派人设点侦察,这片区域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威胁。

许向斌和三连长胡长宽仔细观察地形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旦敌人向16号高地反扑,18号高地将成为必经之路。如果敌人悄悄从西边摸过来,更是无人能够抵挡。

这个发现让许向斌意识到,他们肩负的任务比想象中更加艰巨。原本以为只需守个三五天就能交接给边防团,没想到一住就是四五十天。

许向斌开始为长期驻守做准备。他召集三连的连排干部,严肃地传达了团长的指示:"18号是整个者阴山西部的重要支撑点,你们那里是前沿的前沿,越军一旦反扑,肯定你们那儿先打起来。"

连长胡长宽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战士们加强工事建设。他们日夜奋战,修筑战壕,挖掘猫耳洞,力图将18号高地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然而,随着工事的完善,一个严重的问题浮出水面:他们缺少地雷。地雷是防御作战的关键武器,没有地雷,战斗力至少缩水一半。

胡长宽心急如焚,连续向上级求援。可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现在还没有,等有了一定给你送去。"

许向斌不得不亲自向司令部反映情况。参谋长的回复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按照整体防御部署,18号高地的任务并非一定固守。只要能为其他高地抵挡一阵子,即使丢失也不影响全局。

这个回答让胡长宽火冒三丈:"这不是欺负人吗?丢了也没关系?说得轻巧!咱丢不起那个脸!"

许向斌深知,作为本高地的最高首长,他绝不能让一寸阵地丢在自己手里。从整个战区看,这里或许是局部,而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全局!

面对这种困境,许向斌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搞到地雷。他清楚,没有团首长的命令,这个"后门"谁也不敢开。于是,他开始策划一个大胆的计划,希望能引起上级的注意,为18号高地争取到急需的地雷。

无雷高地 智谋巧取

许向斌躺在简陋的猫耳洞里,辗转反侧。18号高地的防御工事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没有地雷的防线如同虚设。

他深知,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来引起上级注意,为高地争取到急需的地雷。突然,前沿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打断了许向斌的思绪。

他三步并作两步蹿到警戒阵地,只见胡长宽正举着望远镜趴在战壕沿上观察。一个战士指着左前方汇报:"刚才那地方有人活动。"

顺着指示的方向望去,正是越军留下的老交通壕出口。胡长宽分析道:"可能是小股特工,估计不会超过一个班,大概顺交通壕摸上来的,枪一响又顺交通壕跑了。"

这次偶发的小规模交火,给了许向斌一个灵感。他立即向团指挥所报告了情况,几分钟后值班员转达了参谋长的指示:"18号是各高地的最前沿,务必高度警惕,有情况随时报告。"

许向斌眼前一亮:有办法了,地雷会有的!第二天下午,他把胡长宽和指导员张福祥找来布置任务:"告诉警戒哨,这两天晚上只要有动静,直接向我报告。"

胡长宽一脸不解:"哪能呢!没大事绝对不敢惊动你老人家!" 许向斌严肃地说:"听我的,这两天晚上可能有仗打!"

当天晚上,警戒哨报告:山腰有动静,怀疑是小股特工偷袭。许向斌带着警卫员王顺候沿着新修的小路跑到前沿。

一个战士指着一百多米外的大片草丛说:"那边的草晃动了好几次。看,又动了!" 果然,隐约可以看到距交通壕出口不远的草丛窸窣摆动。

许向斌分析,不可能有大部队,即便真有偷袭的特工,充其量三五个人,最多超不过一个班。他当机立断下达了命令:"全体注意,所有火器瞄准前方150米处草丛和右边的交通壕口,打!"

霎时间,机枪、步枪、冲锋枪一阵狂扫,多日不用的火箭筒也干过去两发。其实枪一响,那股敌人早已溜之大吉。

等到胡长宽气喘吁吁地跑来,许向斌已经趴在战壕沿掏出了香烟。胡长宽挤到许向斌身边急切地问:"副教导员,怎么回事?什么情况?"

许向斌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扔给胡长宽一支金沙江,自己也把叼在嘴上的烟点着。没接到停止射击的命令,几个兵还朝交通壕方向胡乱打枪。

两分钟后,许向斌扭头对胡长宽说:"差不多啦,早跑了!停止射击吧。" 半夜三更打得热热闹闹,其他高地全被搅起来,司令部追着要报告。

第二天一早,许向斌口述战斗简报:"5月10日凌晨1时30分,18号高地遭敌小股特工偷袭,被我三连强大火力击溃,战果待报,我方无一伤亡。"

三营教导员王志义电话询问:"刚才那阵枪声,什么情况?" 胡长宽蹲在旁边窃笑:"咱三连是谁呀?火力强大,无一伤亡!"

临近中午,胡长宽顶着小雨钻进许向斌的洞,没头没脑地问:"副教导员,有消息吗?" 许向斌心领神会,但还是装作不明白:"什么消息?"

"地雷呀!" 看来胡长宽已经猜到了许向斌的计划。许向斌拐弯抹角地回答:"今天晚上说不定还会有情况,到时候你随机处置一下就行,没有真正的特殊情况,不一定报告。"

他特意加重了"真正的"三个字。胡长宽心领神会,当天夜里果然又指挥前沿的弟兄们打了一阵。

许向斌静静躺在洞里听着阵地上的枪声,打开电筒看看表:一点整。王顺侯提着冲锋枪钻出洞口,许向斌眼都没睁:"不用去,回来睡吧,没啥事儿!"

第二天一早,团长老胡亲自打来电话:"老许,你18号怎么回事?真有情况还是假有情况?" 许向斌按深思熟虑的想法一本正经地回答:"真有!小股特工连续闹了三个晚上!"

"为什么没战果?消耗那么多弹药,一个没打着吗?" 许向斌不慌不忙地解释:"不知有没有死的,没敢下去查看,怕被敌人埋下的地雷炸着。"

听这话,老胡沉默足有5秒。许向斌屏住呼吸,等待着团长的反应。终于,老胡放缓口气说道:"别瞎折腾啦,今天下午派人给你送地雷去。"

许向斌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自己的计策成功了。接着,老胡又压低声音补充道:"老许你知道不?无论哪个高地有情况,指挥所必须做阵地记录,所有高地没彻底稳定之前,边防团肯定不接防,大家都得继续栓在山上。"

这番话让许向斌明白,团长对18号高地的情况心知肚明。他们这点小伎俩岂能哄得了首长?不过收获蛮大,后勤处很快派人送来了地雷,其中还有4颗最先进的定向雷。

胡长宽找两个班长一起研究说明书,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种定向雷,真来劲!简直就是门小火箭炮,咱躲在战壕里电发火一按,就会140度角喷出钢弹。要我说呀,这家伙可以抵挡一个排的进攻正面。咱大哥真够意思。"

许向斌看着兴奋的胡长宽,心中暗自庆幸。他们的"瞎折腾"终于换来了急需的防御武器。现在,18号高地的防线终于有了"牙齿",他们可以更有底气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了。

地雷抵达 精心布防

地雷终于到了18号高地,许向斌和胡长宽如获至宝。他们立即召集连队骨干,开始研究如何合理布置这些来之不易的武器。

胡长宽拿着说明书,像个孩子得到了新玩具一样兴奋:"看这个定向雷,140度喷射钢弹,简直就是小型火箭炮啊!" 许向斌也难掩兴奋之情,但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这些地雷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18号高地与16号高地之间的鞍部。这里是三连与三营的结合部,也是一个潜在的薄弱环节。

许向斌和胡长宽带着几个排长,亲自到鞍部勘察地形。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块老界碑。尽管历经沧桑,界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叁段第玖號大中華民國雲南大法國越南"。

这块界碑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归属,也提醒着他们肩负的责任。许向斌指着界碑说:"看到没有,这就是我们守卫的意义所在。"

胡长宽点点头,开始安排人手在鞍部南侧埋设地雷。他们精心选择了十多个位置,埋下了防步兵地雷。每一颗地雷的位置都经过反复推敲,既要能够有效阻敌,又要避免被敌人轻易发现。

接着,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了那条老交通壕。这条壕沟是敌人可能利用的潜在通道,必须重点防范。

胡长宽提议:"咱们在壕口摆一颗定向雷如何?" 许向斌赞同地点头:"好主意,这样可以有效封锁这个方向。"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一颗定向雷安置在交通壕口。这种先进的地雷一旦被触发,就能对一大片区域造成杀伤,足以阻挡一个排的进攻。

布置完地雷,许向斌和胡长宽又带着人仔细检查了整个雷场。他们要确保每一颗地雷都处于最佳位置,既不能被敌人轻易发现,又要在关键时刻发挥最大作用。

夜幕降临,18号高地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又兴奋。战士们知道,他们的阵地终于有了真正的"牙齿"。

许向斌召集全连开会,详细讲解了地雷的布置情况。他强调:"记住雷场的位置,这不仅关系到敌人的生命,更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安全。"

胡长宽补充道:"大家都要把雷场图背得滚瓜烂熟,万一有紧急情况,也能安全撤离。" 战士们认真听讲,不时点头。他们明白,这些小小的金属盒子,可能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布置完地雷后的第三天夜里,天气突变,狂风呼啸,暴雨如注。许向斌正在猫耳洞里休息,突然听到一声闷响。

他一个激灵坐起来,顾不上穿雨衣就冲出了洞口。等他赶到前沿时,发现胡长宽已经到了。

胡长宽举着望远镜,在雨中仔细观察着前方。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许向斌说:"应该是交通壕里的那颗防步兵雷。从爆炸到现在已经三分钟了,一直没有其他动静。"

许向斌点点头,心里暗自庆幸他们的布防奏效了。那伙前几天被打下去的敌人显然不长记性,这次走老路却碰了钉子。

天亮后,胡长宽派人下去查看情况。回来的战士报告说在交通壕口发现了血迹,看来确实有敌人触雷受伤。

胡长宽趁机又在交通壕里增设了两颗地雷,进一步加强了这个方向的防御。许向斌对这个决定很满意,他知道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高地的安全。

许向斌立即向指挥所汇报了这一情况。参谋长在电话里指示:"前段时间没有任何动静,这两天却屡次发现特工活动,敌人最近很可能有所动作,一定要加强戒备,有情况要及时报告。"

放下电话,许向斌陷入了沉思。敌人的这次行动,证明了他们之前的担忧是正确的。18号高地确实是敌人可能的突破口。

他找来胡长宽,两人开始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防御。胡长宽提议:"要不要在其他几个可能的进攻路线上也布设一些地雷?"

许向斌考虑了一下,同意了这个建议。他们决定在高地周围几个关键位置增设地雷,形成一个更加严密的防御网。

接下来的几天,18号高地的战士们每天都在加强工事,调整防御部署。他们挖得更深的战壕,修建了更多的掩体,还在可能的敌人进攻路线上设置了各种障碍物。

许向斌每天都亲自带人巡视阵地,检查防御工事和地雷布置情况。他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差错,因为在战场上,任何一个小疏忽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18号高地的防御体系越来越完善。许向斌和他的战士们,用汗水和智慧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他们不知道未来还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但此刻,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论敌人如何进攻,18号高地都将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堡垒。

坚守高地 四十七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18号高地的防御工事日益完善,但挑战也接踵而至。许向斌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长达47天的艰苦坚守。

每一天,许向斌都要带领战士们巡视阵地,检查防御设施。他们不断调整防御部署,根据敌情变化及时做出应对。

有一天,胡长宽发现16号与18号高地之间的鞍部有异常活动。他立即向许向斌报告:"副教导员,鞍部那边好像有敌人在活动。"

许向斌迅速组织人员前去侦察。果然,他们发现敌人正试图利用这个地形优势,悄悄向18号高地渗透。

许向斌当机立断:"在鞍部增设地雷,加强警戒。" 胡长宽带领一个小组,连夜在鞍部布置了新的地雷阵。

第二天凌晨,几声闷响打破了高地的宁静。许向斌和胡长宽赶到前沿,发现是新设的地雷发挥了作用,成功阻止了敌人的渗透。

这次成功的防御,让整个连队士气大振。但许向斌明白,这只是漫长守卫战的开始。

随着时间推移,高地上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苦。补给线被拉长,物资开始短缺。许向斌不得不严格控制弹药和食品的消耗。

有一天,电话兵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王志义借查线的机会,给许向斌带来了三条金沙江香烟。

许向斌感慨万分:"要不是王志义送来这些烟,光烟瘾就够折磨人的。" 这些香烟不仅解了烟瘾,更给高地上的战士们带来了一丝慰藉。

守卫期间,许向斌和胡长宽经常讨论防御策略。他们深知,18号高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胡长宽说:"咱们这里可是前沿的前沿,敌人一旦反扑,肯定从我们这里打起。" 许向斌点头赞同:"没错,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战斗意志,许向斌经常组织政治学习。他告诉战士们:"我们守卫的不只是一座山头,更是祖国的领土。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丢!"

日复一日的守卫中,最让人担心的是敌人可能的大规模进攻。许向斌和胡长宽制定了详细的应对预案。

他们将高地分成几个防御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一旦发生大规模进攻,各区域可以相互支援,形成整体防御。

在这47天里,18号高地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次交火。每一次,许向斌和他的战友们都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有一次,敌人出动了一个加强连对18号高地发起猛攻。许向斌冷静指挥:"各单位注意,保持火力,等敌人进入地雷阵再开火!"

当敌人踏入精心布置的地雷阵时,整个山坡顿时火光四起。紧接着,许向斌一声令下:"全体开火!"

密集的火力覆盖了整个进攻路线,敌人的进攻很快就被粉碎了。这次成功的防御,进一步证明了18号高地防御体系的有效性。

随着时间推移,敌人的进攻逐渐减少。但许向斌丝毫不敢放松警惕。他知道,敌人可能在酝酿更大规模的进攻。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许向斌和他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彼此之间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终于,在守卫的第47天,上级下达了命令:18号高地的防御任务圆满完成,部队可以撤离了。

许向斌组织全连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确保所有地雷和诡雷都被安全处理。他不想让这些武器伤及无辜。

离开前,许向斌站在高地顶端,最后一次俯瞰这片他们用生命守卫的土地。47天的坚守,已经让这座小小的山头深深刻入他的记忆。

胡长宽拍了拍许向斌的肩膀:"副教导员,咱们没给祖国丢脸。" 许向斌点点头,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47天的守卫,18号高地经受住了考验。许向斌和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周密的准备,再小的阵地也能成为不可逾越的堡垒。

这段经历,不仅是许向斌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更是中国军人守卫祖国的生动写照。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者阴山的历史中。

0 阅读:0

一零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