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只跳跳虎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大学毕业那年,我放弃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决心回到家乡,想靠自己的专业帮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于是,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村子里组建了一个装修队。
经过不断的摸索,装修队有了起色,慢慢的走上了正轨。可好景不长,随着装修队的收入增加,一些显现实的问题随之而来。他们开始指责我工资分摊不均,说我中饱私囊。
但是,他们谁也想不到,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为装修队付出了多少努力。
01
大学毕业那年,我没有像许多同学一样去大城市追逐梦想,而是毅然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不是年迈的老人,就是几乎没读过什么书的妇女。
村民们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我想到自己学的是建筑施工管理,有一些专业知识和技术,或许能带着乡亲们做些项目,改善一下生活。
我不忍心看着村里那些因病致贫的老人、因学费犯愁的孩子,更不想让父母在乡亲面前觉得我这个读书人没有担当。
02
说干就干。起初村里人并不理解,甚至有些不以为然。村里人信奉“眼见为实”,不少人劝我:“别折腾了,小李,这地方不适合搞什么建筑施工。谁家要装修还会找咱们村的人?”但我并没有动摇,一心想帮大家脱贫。
于是,我把大学攒下的一点积蓄全拿出来,先去城里买了工具、基本的建材,又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来加入我的装修队。
乡亲们的疑虑依旧很重,觉得我这样一个年轻人,不会真的有能力接到活儿,更别说能赚大钱了。好在我劝说了几位有力气的年轻人,也有几位老手艺人愿意给我捧场。
那段时间,我几乎是跑遍了周边的村镇,带着资料,找朋友托关系,终于接到第一个活儿——邻镇一家厂房的简单装修。这个活儿挣得不多,总共三万块,但对我们这个刚成立的小装修队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起点了。
几位工人和我一起干得热火朝天,天天在工地上忙到天黑,时不时还得加班。厂房老板看我们干活利索,最后还多给了点儿奖励。分到大家手里的钱不多,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亲们手头第一次有了收入,个个都乐开了花。有几个年轻人拿了工资,直接去镇上买了双好鞋,带了些新衣服给家里。看着他们眉开眼笑的样子,我也打心底里觉得有成就感。
村里人知道我们挣到钱后,来找我报名的人多了起来,年纪大点的二叔大爷都主动要求加入。我们装修队就这样从最初的五个人扩大到十多个人。
渐渐地,项目也多了起来,邻镇、县里,甚至隔壁村的人都来找我们,口碑也越来越好。我接活儿变得更加谨慎,每一个项目都会做好详细的预算,每一笔开销、收入都算得清清楚楚,确保大家的工资按时发放。
为了方便拉材料、跑业务,我东拼西凑买了一辆旧货车。这辆车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乡亲们干劲更足,连村里的长辈也夸我“年轻人有本事”。
03
可好景不长,装修队的收入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的问题。村里开始有人嘀咕,怀疑我“是不是拿大头,只给大家小头”。有些人甚至觉得我“发财太快”,暗指我用的是他们的辛苦钱。最初,我只当这是乡亲们的玩笑话,并没有在意。
可渐渐地,话越传越多,不少人背后议论我“发了乡亲们的钱,自己买车买房”。这些风言风语传得越来越响,甚至有人公开在村头指着我说:“小李啊,你到底黑了多少钱?不然怎么你就成了村里第一个开车的?”
我的委屈无处诉说,心里感到一阵苦涩。每一个项目我都用心管理,所有账目清清楚楚,每一分支出、收入都交代得明明白白,我拿的“接单费”也严格按市场比例定价。
但在乡亲们眼中,这就是我的“抽成”和“盘剥”。最难受的一次是我刚从城里谈项目回来,村里几个年长的大爷将我拦下,说想要看项目的账目明细。
他们拿着账本,一个劲儿地说,“你这车油费、材料费是不是算多了?一项工程两万,这一年下来得多少钱?”看着他们怀疑的眼神,我心如刀割,连解释的力气都没了。
而更让我寒心的是几个跟我从头干起的年轻人。小王当时是我一手带出来的,技术进步很快,一直干得好,我本来对他寄予厚望。可这次他第一个站出来质疑我,说我“占了乡亲们的便宜”。
他的话像一把尖刀扎在我的心上,他说:“老板一共给了四十万,买材料花三十万,大家工资八万,那剩下的两万是不是都进了你腰包?”我气笑了。
原来在他们眼里,乡亲们赚钱只是因为“我拿得少”,而我所有跑项目、和材料商讨价还价的心血都是“昧心钱”。我反复解释我的收入来源、比例,但他们一副“你就是黑心”的表情让我无比痛心。
矛盾越积越深,终于在一次分红会上彻底爆发了。大家嚷嚷着“分钱不均”,认为我“故意压榨”,其中几个年轻人站出来说要单干。我平静地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成了,我辛苦带起来的队伍,这才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就觉得不需要我了。
我淡淡地说:“好啊,你们想单干,那就去吧!正好隔壁村的人也求着我带呢。”几个年轻人高兴地分头单干,而我则转身带着剩下的几个人去隔壁村发展。
隔壁村的老乡感激地握住我的手,一个劲儿地说:“多亏有你来帮忙,咱们这村才有盼头。”我带着隔壁村的乡亲们开始了新一轮的项目,他们踏实肯干,也愿意信任我,让我心里稍稍得到些安慰。
就在我带隔壁村的人走上正轨时,原本选择单干的那些村民却开始频频遇到问题。没有我做账,他们才发现建材费用、运输费用根本压不下来;没有我的人脉,他们找活儿也异常艰难,甚至被拖欠工钱。
这时候,他们才明白我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曾经跟我一起干是多么省心省力。
过了几个月,有人来找我,低声下气地希望“再回来”。我没有直接答应,反倒跟他们聊了聊这段时间的心得。他们老实交代,这段时间接活不稳,挣的钱还不如跟着我那时候一半多。
我心里既有些怅然,又有些释然,原来在乡亲们的眼中,我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才发现我的价值。我让他们先回去考虑清楚,如果想继续合作,就要互相信任、共同努力。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