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拍不了

以案释法吧 2024-12-01 03:50:53
史料稀缺:从《元史》到无法编剧的历史

《元史》这本书,作为记录元朝历史的官方史书,表面看起来就像是元朝的“权威档案”,但它的实际质量真的是不尽如人意。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急匆匆地让人编纂《元史》,并且只给了331天的时间完成,这是什么概念?

一部能讲好一个朝代历史的书,至少得花上几年的功夫收集资料、整理信息,朱元璋那时的做法,简直是“抛砖引玉”——想把元朝的历史给捡回来,但实际效果远没那么简单。

更让人头疼的是,元朝灭亡时,元顺帝被逼北逃,那时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被带走或烧毁了。这对于后来的历史学者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原本就稀少的史料,几乎变得所剩无几,你想编剧、导演怎么拍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剧?

《元史》里那些文字,也许能给学者们一些线索,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简直就是“鸡肋”,既不好吃,也吃不饱。

你想拍个历史剧,编剧手里得有足够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才能让人物有立体感、情节有张力,可《元史》这部书虽然记录了很多事件,但里面的内容简直让人捉摸不透。

那些历史人物,有的直接没了任何记载,有的简直像是“过客”,一笔带过;就算有些内容有些丰富的描述,往往也无法满足创作的需求——这哪能做成一部完整的剧集?

很多人可能会想,《元史》写得不怎么样,那是不是能通过后来的文献来补充历史真相呢?

问题是,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都因为这场“资料空白”而扑朔迷离,现存的史料有很多都是别人二手转述,内容错综复杂。

这样一来,编剧创作时就只能“凭空猜测”了,历史剧也就不再是“历史”,而成了“穿越”或者“玄幻”类的作品,观众一看,连基本的历史感都没有了。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编剧们手头没有好的史料,再加上元朝皇权更替频繁,很多皇帝在位时间极短,根本不可能拍出像《大明王朝1566》那样连贯、深入的政治剧。

你拍一个忽必烈,或者拍一个元顺帝,观众能从这些短命的帝王身上感受到什么?每一位帝王都像是走马灯一样,甚至连最基本的政治背景都捏不住,怎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更别说,元朝时期的社会政治氛围完全不适合拍成剧集。元朝的社会阶层结构复杂,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矛盾严重。

对于编剧来说,这些历史细节如何处理?如果太过真实地呈现出来,可能会触及一些民族情感的敏感点,影响观众的观感。

如果稍加美化,历史的真实性又会受到质疑,历史剧拍出来,结果可能会被批评为“假大空”或者“硬拼民族情感”,最终就是“无法取悦任何人”。

可以说,《元史》留下的史料,并不能为元朝历史剧提供坚实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历史细节,编剧怎么能创作出有深度的故事线?

没有充分的背景资料,导演怎么能重现那个时代的气氛?史料稀缺,成了元朝历史剧的一道死结,硬是让它无法解开。

元朝皇权更替的混乱与剧本的无力感

元朝的皇权更替,这个话题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绊脚石”,让任何想要拍摄元朝历史剧的编剧和导演都头疼不已。

元朝的政权更替可以用“混乱”二字来形容,每个皇帝似乎都在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演绎着一场又一场的“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的悲剧。

你要拍一部能打动观众的历史剧,怎么可能从这些飞快更替的帝王身上提炼出任何深刻的戏剧性?这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元朝的皇帝们,大部分都是短命或者无能,真正能够在位上坚持一段时间的帝王少之又少。

忽必烈是例外,但他毕竟是元朝的开创者,成就和影响力都很大。

其他的呢?很多皇帝都没有机会在历史上留下更深刻的印记,甚至有些皇帝的在位时间可以说是“秒杀式”的短暂。

比如有一位皇帝,在位才50多天就死了。

你想拍出一部关于这样的朝代的历史剧,能让人看得下去吗?整部剧就是在讲“皇帝换了一批又一批,哪个有个性,哪个有能力”,最终一切都显得无趣又乏力。

这样频繁的皇权更替,也让整个剧本的架构变得十分脆弱。

你想拍一部政治剧,让观众感受到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但元朝的皇帝们一个个都没有太长的时间来塑造人物性格,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展示他们的治理风格。

几乎每位皇帝都匆匆上台,又匆匆离开,根本没有时间积淀下真正有力量的故事线。观众能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什么呢?

恐怕更多的只是“今天我做皇帝,明天换个人做”的无奈和空虚。

而且,这种皇权更替的混乱,也让编剧在设计故事情节时陷入了困境,历史剧往往需要一些比较连贯的政治背景和较长时间的事件积淀,才能构建出有张力的剧情。

但在元朝,政权就像是一个不靠谱的“快递”,一下就被换掉了,编剧如何用这样的历史设定去构造一个稳定的剧情呢?

每一位皇帝几乎都没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长远的政治布局,很多时候他们的“治国之策”也只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草草实施,甚至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实践。

这样的背景,要是拍成剧,肯定会让人觉得这些人物看起来像是“临时演员”,没有真正的历史积淀。

更重要的是,元朝的皇帝更替混乱,也让整部剧的“气氛”变得极其不稳定。

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期待着看到帝王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周旋,如何应对外敌和内乱。

但在元朝,这种剧本似乎无法生根发芽,你可能要让观众接受一个皇帝登基短短几个月后就死了,然后换一个又没啥建树的帝王,接着再死。

这种短命帝王们不断更替的节奏,哪怕剧本设计得再紧凑,观众的注意力也无法维持在同一个人物和同一个情节上,剧集的张力会迅速下降。

总的来说,元朝皇权的混乱,让编剧面对的是一块根本无法雕刻的石头,帝王们太短命,政权更迭太频繁,根本无法形成有足够吸引力的故事情节。

你说它有历史可供挖掘,但这些历史背后所欠缺的,是稳定和深度。

这种政治局面,让元朝历史剧在构建人物、设置剧情、塑造冲突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也正因此,元朝的历史剧始终无法真正“拍”出来。

文化距离:从蒙古帝国到汉文化的跨越

元朝的建立,实际上是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一次“强行碰撞”。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思想理念和生活习惯,与汉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上,甚至连日常生活的方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这,成了历史剧创作中一个很大的障碍

你要拍一部元朝的历史剧,想让观众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你首先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观众的“文化距离”。

汉族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熟悉的,从语言到习俗,从礼仪到思维方式,几乎每个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

但蒙古文化呢?它对很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草原上的游牧文化,甚至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接触的汉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文化的隔阂让很多观众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剧情,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

元朝的统治者多为蒙古人,他们的政治理念、处理事务的方式,甚至是他们对待汉人百姓的态度,都与传统的汉族统治截然不同。

你想让一位观众代入角色,去理解忽必烈的雄心壮志,去感受蒙古贵族的压迫和冷酷,怎么可能让人一下子就融入其中?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了解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众,剧中的人物和背景很容易变得陌生、抽象,甚至让人觉得“硬生生地”把一个本不属于我们的故事强行塞进了眼前。

这种文化上的冲突,使得元朝历史剧的创作难度大大增加。汉文化与蒙古文化之间的鸿沟,不是编剧几句台词能弥合的。

要是剧集过分强调蒙古文化,可能会让观众感到陌生和疏远;要是过分迎合汉文化的情感,又可能失去历史的真实性。

文化的距离,简直成了元朝历史剧最大的“死穴”,一不小心就可能让整部剧变得空洞无力。



0 阅读:19

以案释法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