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前世冠夸孙颖莎: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吹捧过度?

噪点剧场 2025-02-16 10:22:32

郭焱对孙颖莎的赞美到底有多高,这一切到底是她能力的体现还是一种过度的吹捧?

这个问题掀起了一阵热议。

最近,新加坡乒乓球大满贯球赛刚结束,网络上又充满了各种讨论和争议。

尤其是著名媒体人贺晓龙在社交平台上的激烈言论更是火上浇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焱对孙颖莎的盛赞到底有多高?

郭焱在直播中对孙颖莎的赞美,可以说是毫不吝啬的。

她在直播中称:“莎莎的局点才是局点,外协选手都知道”。

这个评价乍一听很高大上,像是在肯定孙颖莎的比赛掌控能力。

但仔细一看,这种评价忽略了竞技体育的本质——它的残酷和不确定性。

对比一下2023年的亚锦赛,孙颖莎曾经输给过张本美和和金琴英,这直接导致国乒女团50年来首次丢掉冠军。

这些硬邦邦的事实,似乎让郭焱的“外协惧怕论”站不住脚了。

你说,这么夸孙颖莎,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王楚钦迷妹式发言引争议

除了对孙颖莎的“不吝称赞”,郭焱对王楚钦的评价也是满满的个人情感色彩。

她说:“倒地爆冲就是帅,什么时候看,你都想再看一遍”。

这种类似饭圈迷妹的发言,听起来更像是粉丝见面会上的“彩虹屁”。

有人会问,一个退役下来转做解说的前冠军,为啥会用这种方式来夸选手?

难道不应该更专业一点吗?

这样的评价,真是让人分不清她到底是在技术分析,还是纯粹在看颜值和动作。

或许,这样的发言更多的是想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无形中也让人们开始质疑她的专业性。

体育评论流量化的背后

这一切争议的背后,或许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体育评论的流量化。

在这个时代,流量就是一切。

贺晓龙指出,像郭焱这样的退役名宿,受流量驱动,渐渐于饭圈文化挂钩,反而丧失了体育评论应有的理性和专业性。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退役运动员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不得不迎合观众和算法。

一些MCN机构透露,如果一个带专业头衔的主播持续输出理性内容,三个月内的掉粉率超过60%。

这个说法虽然残酷,却揭示了流量时代的游戏规则:想要生存,就必须变得“有看点”。

贺晓龙的批评与体育圈的反思

贺晓龙并不仅仅针对孙颖莎个人的评价,而是对整个体育圈流量至上的现象进行了反思。

在他看来,过度营销和饭圈文化,不仅扭曲了公众对运动员的认知,也会对运动员自身造成负面影响。

他提醒我们,体育的本质是竞技,而不是娱乐。

过度营销会让运动员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形象,一旦出现失误,舆论的反噬会格外猛烈。

比如,2022年张继科在某品牌直播中过度炒作“藏獒”的人设,最终导致合作终止。

这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流量绑架体育评论

流量时代下,退役运动员的权威性和自带的流量让他们的言论更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

事实上,根据国际乒联2023年的报告,中国乒乓球相关直播带货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7亿元,而退役运动员占比超过四成。

巨大的商业利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退役运动员投身其中。

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逐渐迷失了方向,忘记了体育的本质和初衷。

当运动员被过度神化、一旦出现失误或状态下滑,舆论的反噬会非常猛烈。

就拿孙颖莎来说,把她塑造成“国乒定海神针”,不仅不符合团体赛制的特性,也忽略了其他队员的贡献。

国际乒联的技术报告显示,孙颖莎2023年的双打胜率为81%,而王曼昱的胜率是84%。

这种数据上的差距,在“造神”的营销下被选择性忽视了。

结语:信息时代如何看待体育精神

面临这个充满流量和光环的时代,回到体育的本质尤为重要。

刘国梁曾在《中国乒乓》纪录片中说:“我们要做恒星,不要当流星。

”的确,流量和名誉固然重要,但真正让运动员被记住和尊敬的,还是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和为国争光的精神。

每个运动员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汗水和努力,我们应该更关注他们的比赛和成绩,而不是流量化的评价和娱乐化的包装。

希望这样的讨论,能让更多的人重新思考体育的本质,回归到最纯粹的竞技精神。

只有这样,中国乒乓球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让体育精神的光芒永不熄灭。

0 阅读:96

评论列表

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

2
2025-02-16 17:09

流量能转化成金钱,金钱能让人昧了良心。

用户10xxx79 回复 02-16 21:17
跳梁小丑

噪点剧场

噪点剧场

噪点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