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鹏从春晚舞台到电影银幕,说实话这十四天给我的感觉特别玄幻,一个人气从谷底冲到顶峰,好像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惊喜,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天在朋友圈刷到岳云鹏春晚的新闻,满屏都是骂声,甚至有观众直接说别来春晚,当时就觉得这人挺可怜的,明明是个相声演员,却在春晚这种场合丢了面子。
现在回想起来岳云鹏这些年确实变了不少,从前在德云社说相声时那股子劲头全没了,感觉整个人都被束缚住,特别是上春晚的时候,总觉得他不是在说相声而是在完成任务。
其实春晚这个舞台对相声演员来说真的很难,场地大了,氛围就变了,相声这种小剧场的艺术形式被搬到这么大的舞台上,观众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但岳云鹏还是坚持了八年,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春晚彩排,每年都要被人说不好,这种压力换成是我早就撑不住了,他居然一直坚持到现在。
从农村出来打拼的孩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真不容易,当过洗碗工当过保安,最后被郭德纲看中收为徒弟,这种经历听起来像个故事。
说起来挺有意思,岳云鹏第一次登台就被人轰下来了,但他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勇,最后成了德云社的台柱子,这种韧性真的很少见。
郭德纲离开德云社那会儿,岳云鹏顶上去当一哥,外界都说他能力不够,但他硬是把这个位置坐稳了,而且还开始往影视圈发展。
有时候我在想,相声演员转型演电影这事儿到底难不难,从岳云鹏这些年的表现来看,好像也没那么难,关键是要找对方向。
去电影院看《唐探1990》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岳云鹏那句台词,虽然就三个字,但是他那个眼神和表情,一下子就把角色的状态演出来了。
说实话岳云鹏演戏还挺有天赋的,从《煎饼侠》的配角到现在能挑大梁,这个进步速度已经很快了,证明他在这方面确实有潜力。
周润发说岳云鹏很有才华只是缺个钥匙,现在看来这把钥匙可能就是电影表演,相声舞台限制了他的发挥,反而是在大银幕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其实仔细想想,相声和演戏之间还是有共通之处的,都需要表情管理和肢体语言,岳云鹏在相声舞台上积累的经验,在电影里也能用得上。
春晚那会儿大家都说他不行,现在票房破百亿了又说他厉害,这种反差真的很大,但也说明观众的眼光其实挺准的,好坏都看在眼里。
从被嘲讽到被认可只用了十四天,这种转变速度真的很魔幻,但仔细想想也很正常,因为人们现在更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岳云鹏一直坚持相声不转型,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可能还是会被人说不如从前,毕竟观众的口味在变,艺人也得跟着变。
岳云鹏这些年的变化其实挺大的,从一个纯粹的相声演员变成了全能艺人,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很多不适应,但他还是挺过来了。
现在的德云社演员大多都在尝试转型,有人去演电影有人去上综艺,感觉相声这门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了。
岳云鹏算是转型比较成功的了,虽然相声被人说不行,但是演戏有人夸好,这种评价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其实我觉得相声演员转型是必然的,因为单靠说相声已经很难在这个时代立足了,观众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相声必须要与时俱进。
德云社出来的演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吃苦,岳云鹏就是典型,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种韧性真的很难得。
有时候在想,郭德纲的徒弟们现在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最起码他们都在努力尝试,这种精神就值得肯定。
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但传统不等于守旧,岳云鹏在电影圈的成功证明了,只要找对方向,传统艺人也能焕发新生。
岳云鹏这些年的经历其实很励志,从农村娃到德云社一哥再到电影明星,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虽然中间有起有落但始终没有放弃。
现在回过头来看,岳云鹏的选择是对的,他没有被相声这个圈子限制住,而是勇敢地走出去尝试新东西,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十四天的时间能改变什么,对岳云鹏来说改变了很多,从被人嫌弃到被人认可,这种转变来得太突然但又在情理之中。
岳云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被一时的失败打倒,更不要被别人的评价限制住,因为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转机。
在春晚舞台上受到质疑的岳云鹏,用电影票房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种反转剧情让人意想不到但又觉得理所当然。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岳云鹏在相声舞台上失意但在电影银幕上得意,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人生就像过山车,有起有落很正常,关键是要在低谷时期保持信心,岳云鹏这十四天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相声演员到电影演员,岳云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转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会有新的可能。
春晚舞台上的失意并没有打倒岳云鹏,反而让他在电影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这种逆境求生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回头看这十四天的经历,感觉特别不真实,但这就是生活的魅力所在,永远充满了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