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另一半是“指责型人格”,强烈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只千古心理 2024-05-21 11:02:54

Q:你周围有“指责型人格”吗?

“指责型人格”的个体,在社交场合里,却如同变色龙,他们懂得调色,游刃有余,以笑脸迎人,与领导交好,与同事友善,甚至与陌生人也能和谐相处融洽,成为旁人眼中的楷模。

但这样的和善,却似一面假象,实则内心紧绷,如弦,因长期的迎合和顺从众,压抑着自我,内心积累了无尽的重压。

一旦踏进家门,面对父母、配偶、子女,他们便卸下防备,将积攒的负面情绪化为冲动和怒火,一股脑发热释放。

百科对“指责型人格”的解释是这样说的:

指责型人格是心理学术语,一种是向内指责、向外讨好,另一种是广泛性指责。

他们感知风险的能力敏锐,却因自尊感脆弱,习惯欺软怕硬,家庭成为他们肆无忌惮的场所,因深知家人会对他们更加包容,不会反扑,所以他们更加无畏、更加放肆宣泄愤,不惧后果。

这是人性,安逸致放松,过度则易失敬,不仅对人不尊重,更是对自尊的极大否定。

此性格的形成,原生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子,对TA们有的示范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以致于最终也成长为“指责型人格”。

如果发现伴侣属于此类性格特征,你们的关系可能比常人更为复杂,婚姻生活也许不够美满,甚至饱含辛酸痛楚。

他们普遍有这些特征

01 潜意识聚焦他人缺点:指责型人格的人习惯性地忽视他人的优点,放大缺点,这源于他们内心对缺陷的过度关注,忽视了整体平衡。

常使用指责、威胁、批判的语言,如“都是你的错”、“你从没做好过”、“要不是因为你”等,却很少自我批评,即使意识到错误也难以承认,更不会主动改变。

02 弥漫性批评:他们的批评并不局限于某个人,而是对周围所有人的行为都持批判态度,这种挑剔和不满无处不在。具有较强的控制欲,希望通过指责来控制他人,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03 模仿性:指责型人格往往源自童年时期对父母或其他重要抚养者的模仿。在批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也会采取同样的交流方式。

04 家族性:这种性格特质在家庭中可能有遗传或模仿的倾向,如果家庭中多人展现出指责型行为,那么其他成员也可能受到影响。

05 无意识性:指责者真诚地相信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难以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这种信念加深了他们对外界的指责。

会带来哪些影响?

对伴侣的影响:长期的指责可能导致伴侣自尊受损、自我怀疑,甚至出现抑郁症状,婚姻质量下降。

家庭氛围:家庭紧张,孩子在不安中成长,可能模仿指责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社交关系:与指责型人格的相处令人疲惫,可能导致社交圈缩小,人际关系疏远。

一个网友的自述:老公天天指责我,我该离婚吗?

我的丈夫比我年长六岁,年轻时不太在意物质的欠缺,只追求情感的依恋。但渐渐地,我发现这段婚姻并不如初时所愿。相处中,我变得愈发顺从,总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以求和。时而爆发,之后又悔恨自己,总妥协,只望尽快恢复平静。但是我丈夫总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指责我,把我说的一无是处,明明大多数情况我根本没有做错。我们共同经营着小店,我作为主力,但最近,店内争吵频发,丈夫从不站在我这边,反而指责我与员工相处不佳,让我孤立无援。连员工都开始对我不尊重了,丈夫在管理方面力不善,问题视而不见,我试图改变,他却事事否定我。孩子教育上,他从不关心作业,有时我陪孩子写作业,我会焦躁时,丈夫会指责我,说这教育方法不对,我感觉在孩子前失了脸面,辩解又陷入争吵或者冷战。后面我太压抑了,想要出去旅行,他不愿意陪我去,我就自己去了,就在周边城市旅行了两天,结果回家后,他大发雷霆,还说我肯定是在外面有人了……这模式持续了几年,我实在受不了了,厌倦于无休止的争吵,自尊心被压垮,负面情绪无处,我试图沟通,却换来的是丈夫的冷漠和冷暴力,心伤痕累累。我该和他离婚吗?但是孩子还小.......

周围有这种“指责型人格”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说,那就远离这类人,不跟他们接触,不就完了。现在我们都不流行内耗了,难道还让别人来外耗我们吗?

但是如果可以不接触,我想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指责型人格可能是自己爸爸、妈妈、老婆、老公、上司等等,难道要断绝亲子关系?要离婚?立马离职?这不现实的。

指责型人格者内心脆弱,通过指责自我保护,难以承认失败,因曾经被高要求。

帮助他们,需爱、勇气与信任,使其直面脆弱,促其重组。同时,赞美认可对他们至关重要,尽管不易,你的“你很好”能助其成长。

有何应对策略?

保持冷静和客观:

当面对指责时,先深呼吸,冷静下来,不要立刻反击。试图从第三方角度审视指责,判断其中是否包含的合理成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情绪化。

·设定界限:

明确告诉对方哪些是你的不可逾越界线,这包括言语和行为。用平和但坚定的口吻说:“当你这样表达时,我感到受伤/不被侵犯了我的界限。”

· 沟通技巧:

使用“I”语言:以“I”开始句子,表达感受和需求,而非指责。如:“我感到失落,当你这样做,因为我需要……”这比“你”更易让人理解,减少防御。

· 积极反馈:

及时给予认可和肯定,哪怕是小进步。正面反馈是改变的动力,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我注意到你……做得不错,这进步,我们继续。”

情绪管理:引导对方学会健康情绪表达。鼓励他们找到合适渠道,如运动、日记、冥想谈心事、艺术,非直接情绪化为言语攻击。

自我成长提升:

保持个人提升,不要完全被对方影响。投资自我,追求兴趣、事业、爱好,提升自信。强大内心,这样外界指责不易动摇。

设定共同目标:

设定共同目标,如家庭、旅行、项目。目标让双方合作,转移焦点,共同努力,减少对立感,增进团队协作。

持续沟通:

改变需要时间,耐心。改变非一蹴而就成。坚持鼓励,相信对方在努力,看到过程,耐心等待成长。保持开放,定期沟通,不因一次反馈,了解对方感受。沟通是关键,让关系持续改善,不固话不积压。

指责型人格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且通常需要个体本身认识到问题并愿意改变。对于伴侣或家庭成员来说,保持自我关怀,同时寻求适当的应对策略,是减轻负面影响的关键。

— END —

0 阅读:36

只千古心理

简介:专注亲密关系、人际交往与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