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村”二字,对中国人而言是刻在历史基因里的伤痛——从南京大屠杀到重庆大轰炸,侵略者的暴行曾让无数村庄化为焦土。然而在2025年的今天,同样的悲剧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尼古拉耶沃-达里诺村重演。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国防部近日夺回尼古拉耶沃-达里诺村时,发现了令人发指的真相:村庄男性几乎被乌军屠杀殆尽,仅有一名幸存者。该村于2024年8月被乌军攻占,直到2025年1月底才被俄军收复。期间,未及时撤离的村民成为乌军枪口下的牺牲品。一名妇女哭诉,她的丈夫在回家途中被乌军无故射杀,类似遭遇在村中比比皆是。
事件曝光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防部会议上强硬表态,要求军方“完整记录乌军罪行”,并誓言通过情报部门追捕凶手。俄军随即展开报复:BM-21火箭炮对第聂伯河右岸乌军阵地实施“无差别覆盖打击”,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更宣称,将“彻底歼灭库尔斯克乌军,恢复边境安宁”。
俄国防部数据显示,自2024年8月乌军突入库尔斯克至今,已有近6万名乌军伤亡,其中包含大量预备队与新征召士兵。目前乌军控制区域较巅峰期缩水50%,且仍在持续失守。随着更多村庄被俄军收复,乌军被指控的“系统性屠村”行径或将接连曝光。
分析指出,乌军屠杀男性平民实属战略昏招:一方面彻底激怒俄方,导致俄军打击力度骤增;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恐怖手段阻止适龄男性参军,反而刺激更多俄罗斯青年志愿入伍。正如莫斯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伊万诺夫所言:“每座被屠村庄,都在为俄军输送复仇的子弹。”
耐人寻味的是,曾高调炒作“布恰事件”的西方媒体,此次集体选择沉默。欧盟对外行动署发言人在被问及此事时仅称“正核实信息”,而美国务院则回避直接评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已向安理会提交107页证据文件,要求启动调查。
日内瓦公约明确规定“禁止攻击平民”,但现实总是残酷——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统计,俄乌冲突已造成超过1.2万名平民死亡,其中2024年下半年库尔斯克地区平民死亡率激增300%。屠杀事件曝光后,国际刑事法院(ICC)首席检察官卡里姆·汗表示“正密切关注”,但未透露具体行动。
当尼古拉耶沃-达里诺村的照片在网络流传,中国网民的反应尤为复杂。有网友贴出1937年日军在河北制造的“梅花镇惨案”对比图:同样是青壮男性被集体屠杀,同样是妇女目睹亲人遇害。这种跨越时空的悲剧重演,让战争与人性的命题再度刺痛人心。
尽管俄军宣称将加速清剿行动,但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屠杀事件可能使冲突进一步升级。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彼得罗夫指出:“这已超出常规战争范畴,正演变成民族仇恨的螺旋。”而在基辅,不愿具名的乌军军官向《卫报》承认:“前线部队承受巨大压力,失控报复行为确实存在。”
尼古拉耶沃-达里诺村的血色警报,不仅是俄乌冲突的残酷注脚,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尖锐质问:当国际法在炮火中失效,当媒体叙事沦为政治工具,普通人的生命究竟价值几何?战争的绞肉机仍在转动,但每个无辜者的鲜血,都在拷问着这个时代的道德底线。
用户87xxx52
小编不敢贴出江东十六屯、东交民巷的图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