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我们整个生态环境的根基。长期以来,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土壤侵蚀问题尤为突出。
我曾走访过许多农村地区,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在一些山坡地上,由于长期采用顺坡耕种的方式,每到雨季,雨水就像脱缰的野马,裹挟着大量的泥土汹涌而下。我记得在一个小山村,村后的山坡地原本是郁郁葱葱的梯田,村民们世世代代在那里耕种着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由于多年来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较为粗放的耕作模式,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今那片梯田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大量的表层土壤被冲走,土地变得贫瘠,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据当地村民回忆,以前一亩地能产小麦五百斤左右,而现在,产量连三百斤都难以保证。
从数据上来看,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壤流失量可达数百吨甚至上千吨。这可不象一个小数目,如此大量的土壤流失,不僅使土地肥力锐减,而且对河流、湖泊等水体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被冲走的土壤在河道中淤积,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风险。例如黄河,其泥沙含量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的泥沙被黄河水带到下游,使得黄河下游成为了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传统的耕作方式,如过度翻耕、长期撂荒等,破坏了土壤的结构。过度翻耕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暴露在空气中,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这种频繁的翻动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原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一旦微生物群落遭到破坏,土壤的健康状况就会急转直下。长期撂荒的土地,杂草丛生,土壤变得板结,水分渗透性变差,同样容易遭受侵蚀。
二、分析问题
为什么传统的耕作方式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土壤侵蚀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农业生产的历史发展来看,在过去人口相对较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如何从土地上获取更多的粮食,而忽视了对土地的保护。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是追求短期的产量效益,缺乏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长远规划。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常常开垦一些不适宜耕种的陡坡地,这些陡坡地的土壤在自然状态下就比较脆弱,一旦开垦种植,在没有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传统耕作方式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在过去,农民们大多依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进行耕种,对于土壤的特性、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等缺乏深入的了解。比如,很多农民不知道不同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差异,也不了解如何合理轮作来保持土壤肥力。而且,对于土壤侵蚀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土壤一旦流失,恢复起来是极其困难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这使得土地的耕种和管理更加粗放,一些原本可以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执行。保护性耕作中的一些技术,如秸秆还田、免耕等,需要一定的机械操作和田间管理知识,而老年劳动力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很好地实施这些技术。
三、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土壤侵蚀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它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技术措施,如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深松等。
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重要一环。秸秆就像是大自然赐予土地的一层天然保护膜。当农民将收获后的秸秆粉碎后覆盖在地表时,它能够有效地阻挡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击打。据实验数据显示,有秸秆覆盖的地表,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量比没有秸秆覆盖的地表减少了60% - 80%。而且,秸秆在分解过程中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在东北的一些黑土地上,农民采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后,土壤的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免耕播种也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耕作方式需要多次翻耕土地,这不僅破坏了土壤结构,还使土壤暴露在外,容易受到侵蚀。而免耕播种则是在不翻耕或者尽量少翻耕土壤的情况下,直接将种子播撒到地里。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土壤的原状,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美国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他们大面积推广免耕技术后,土壤侵蚀量大幅减少,同时农作物的产量也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也开始尝试推广免耕播种技术。比如在河北的部分地区,经过几年的实践,采用免耕播种的土地,土壤侵蚀模数从原来的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左右降低到了2000吨以下。
深松技术同样不可忽视。深松能够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犁底层是由于长期浅耕形成的一层坚硬的土壤层,它就像一道屏障,阻碍了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通过深松,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雨水的渗透和作物根系的伸展。研究表明,深松后的土壤,其入渗率可以提高2 - 3倍,这对于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好处和操作方法。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农民购买相关的机械设备,如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等。吉林省对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农户给予补贴,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
科研机构要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虽然目前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一些干旱地区,如何更好地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在一些土壤肥力极低的地区,如何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快速提高土壤肥力等。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需求。
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到保护性耕作的推广中来。企业可以研发和生产更多适合保护性耕作的高质量机械设备和农资产品;媒体要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华大地广泛推广,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我们不能再让传统的耕作方式继续破坏我们的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每一块土地做起,用科学的方法保护我们的土壤,为子孙后代留下肥沃的土地和美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