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边塞的战事稍有平息之后,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城,负责规划北宋的新政。当时北宋的官僚体系病症日益严重,行政效率逐渐下滑,内部和外部的忧患不断涌现。
范仲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呈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建议,提出了十条改革方向,其中包括严格官吏的升降制度、严格贡举制度、以及改善武器装备等。
范仲淹认为,严格官吏升降制度可以避免官场中因循守旧、人浮于事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严格贡举制度可以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场,提升官员的整体素质。改善武器装备则是为了应对北宋面临的外部威胁。
宋仁宗对范仲淹的建议非常赞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于是,“庆历新政”正式启动。这一新政的实施。
尽管范仲淹的改革方案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得以推行,但由于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一新政在仅仅实施一年后,由于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宋仁宗不得不将其废除,同时将范仲淹贬谪到邓州。换一种说法,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在推行后不久便陷入了困境。虽然这些改革方案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快就因为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而无法继续推行。
尽管宋仁宗尽力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方案,但他最终还是被迫放弃了这些改革措施。这一事件对北宋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北宋的官僚体系继续保持了低效和腐败的状态,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同时,范仲淹本人也因此次失败的改革而遭受了打击,最终被贬谪去了邓州。
尽管范仲淹在官场中遭受挫折,无法实现他的报国之志,他的好友滕子京还是请求他为重修岳阳楼撰写一篇传文,并且赠给他一幅《洞庭晚秋图》。虽然范仲淹身体状况不佳,但是他还是答应了这个请求。
在邓州的书房中,范仲淹回想起他的往事:年轻时的苦读,初入官场时的多次被贬谪,以及戍守边塞时的凄凉和痛苦。而现在,他身体已经衰老,因为官场中权贵的排挤,被迫远走他乡。
范仲淹一生都没有去过岳阳楼,但是在他的想象中,他看到了湖水浩荡、楼阁高耸的景象。
最终,范仲淹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士人,应该以天下苍生为重。人生总要经历各种磨难和困难,才能始终坚定地立足于社会的大潮之中。因此,在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他写下了这样的名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七年之后,范仲淹被调任到颍州,然而在途中因病离世。宋仁宗亲自为他题写了“褒贤之碑”,赞扬他的贤能,并赐予他“文正”的谥号,以此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范仲淹虽然只留下了数篇词作,但他的作品却为后世的词人指明了新的方向——真正伟大的作品,必然源自于伟大的心灵。这样的心灵不会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和享受,而是会扩展到关注百姓苍生的范围。
范仲淹还曾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句话不仅是范仲淹对严先生的赞美,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他像高山一样屹立在云雾之中,又如同江水一般浩渺无垠。
先生的品德和行为,如同高山般崇高,如同江河般绵长!
洞庭波荡水泱泱,名楼声动炫文章。 边庭角乱骑突雪,九州通政足履霜。 进退公心忧天下,纵横词笔傲八方。 横渠四句铭心迹,先生高风万古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