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近期风波不断。特朗普宣称“中美联手能解决一切问题”,拜登则签署临时预算法案,删除对华不利条款。两大动作让人不禁思考:「美国对华态度转变是否意味着中美合作的新开端?还是暗藏更深的战略博弈?」中美关系始终牵动全球,当前局势中的变化值得深入解读。
「特朗普的“合作论”是真是假?」特朗普最近高调表态,声称中美合作可以解决全球性难题。然而,他过去的对华政策却截然不同。从2016年至2020年,他掀起贸易战,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并在科技领域设置壁垒,试图遏制中国发展。这样的前后反差引发外界质疑,认为这次“合作论”背后可能另有玄机。
一些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表态与俄乌局势密切相关。他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晤时,试图借助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推动俄乌停火。然而,中方在俄乌问题上始终保持独立立场,强调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问题,避免外部压力干预。因此,特朗普希望通过“合作”换取中国施压俄罗斯的设想,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
「拜登的让步是否另有隐情?」与此同时,拜登签署的临时预算法案引发高度关注。令人意外的是,法案中关于限制云服务企业(如谷歌、微软)与中国合作的条款,以及对中国关键领域投资的限制,全部被删除。这一举措表面上被解读为对华态度的缓和,实则可能是美国两党间政治博弈的结果。
分析指出,共和党议员之所以同意通过法案,是为了避免联邦政府关门。删除对华不利条款被认为是“交易”的一部分。但有消息称,共和党计划在未来掌控国会后,推动更大规模的对华投资禁令。这次让步并非真正转变,而是为了暂时解决眼前问题。
「强硬政策并未放松」从特朗普的团队组建看,他提名的多名官员是坚定的“对华鹰派”,甚至有人在此前任期内参与过针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制定。例如,曾推动华为禁令的高官仍在候选名单中。这表明特朗普即使在口头上呼吁合作,未来的政策依然可能延续对华高压态势。
此外,美国对华科技领域的限制仍在悄然进行。近期,美国试图切断中国企业获取先进AI芯片的渠道,同时加强对半导体领域的管控。这些行动显示,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其核心策略仍围绕“遏制中国”展开,所谓的缓和只是表面文章。
「中美合作的现实可能性」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各自面临不同的内外挑战。中国一直秉持和平与合作的态度,但在涉及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毫不妥协。中美之间的合作前提是「互相尊重、平等对话」,而非一方试图以压迫或施压方式获取利益。
从历史经验看,中美关系始终在合作与竞争间摇摆。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外交新篇章,但自2018年以来,贸易战、技术封锁等行为将双方关系推向低谷。如今,特朗普的“合作论”是否真能带来转机,仍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