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刘湘兰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内容简介
先秦时期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原始宗教是道教得以成长的渊薮。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原始宗教的痕迹与影响无所不在。该书认为上古歌谣与原始歌舞戏是中国早期原始宗教信仰最直接的反映。《诗经》与《楚辞》等作品对先秦时期祭祖、祈福、报赛、迎神、娱神等活动场景有详细描绘,记载了众多上古祭祀仪式,是原始宗教形态的诗性呈现。
该书对《老子》《庄子》的道教传承进行了梳理,揭示老庄学说从哲学流派向宗教思想转化的改造过程,介绍道教徒是如何制造《老子变化经》《老子想尔注》来神化老子身份,并确立其教派地位。
该书对《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进行了研究,探讨道教神仙思想、神仙谱系的源头。将神话宗教化,体现了道教或神仙家的思想理念,也展现了从神话到仙话的演变历程,如刘向《列仙传》的出现,开启了仙传的创作模式,并对道教神仙谱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了宗教话语权,谶纬学说盛行。谶纬学说的形成借助了战国末年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黄老道、方仙道对儒学的渗透,强化了谶纬的宗教神学性质。不少方士熟知谶纬之学,并将谶纬学说用之于宗教实践中,刺激了早期道教的形成。
早期道教徒为确立、提升教派地位撰写了许多宣传资料,如《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及《海内十洲记》等系列小说。该书对这些方内、方外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道教得以最终形成的历史机缘。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些道教理论专著,如《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这些作品对当时的诗体如五言诗、七言诗的运用比较娴熟,具有较高的文体研究价值。
《太平经》以先秦道家哲学中的气化宇宙论为理论基础,在汉代谶纬学说的神秘主义文化背景下,将“气”引入文学理论领域,提出以文气、正文、真文、本文、邪伪文、浮华文等核心概念。这些理论相互融合贯通,从不同角度渗透到《太平经》的道教思想体系中,建构了以服务道教为目的的文学理论体系。
这个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批判地借鉴了当时社会的文学观念,又融入了道教的宗教教义,表现出很强的哲学思辨和理论创新能力。《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的出现既标志道教的形成,也说明道教文学开始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先秦两汉原始宗教形态之简述
第二节 原始宗教与原始神话、巫术之关系
第三节 实用与审美:宗教韵文文学之风格
第四节 说理与叙事:散文文学的宗教叙述
第五节 从原初神话到道教神话:道教文学之形成
第六节 出土文献的宗教文学价值
第二章 原始宗教祭仪与文体、文学形态之发展
第一节 甲骨卜辞:宗教文学之源
第二节 《尚书》中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文学性
第三节 先秦宗教祭仪与文体分类之萌芽
第四节 先秦宗教祭仪对祝祷文体形态之影响
第五节 先秦祝祷文体的功能对应特征
第三章 《山海经》与上古神话
第一节 《山海经》:远古的巫书与神话集
第二节 《山海经》中的巫风与祭仪
第三节 古帝神话与原始宗教领袖
第四节 上古祭山仪式与昆仑山神话
第五节 日月神话与原始宗教中的巫祭仪式
第四章 《周易》卦爻辞的文学性及对道教文学之影响
第一节 《周易》卦爻辞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周易》卦爻辞“立象以尽意”的比、兴手法
第三节 《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及叙事特点
第四节 《周易》对道教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 《老子》《庄子》对道教及其文学之影响
第一节 道教对《老子》思想的接受与改造
第二节 《老子》的文学特色及对道教丹道诗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对《庄子》思想的接受与改造
第四节 《庄子》寓言及其对道教叙事文学之影响
第六章 《诗经》中的原始宗教与神话
第一节 《诗经》中的祭祀乐歌
第二节 《商颂》、《周颂》与祖灵崇拜
第三节 《大雅·生民》与原始宗教中的“感生神话”
第七章 楚辞与楚巫文化
第一节 楚辞与楚巫文化
第二节 《九歌》与楚地巫祭之歌
第三节 《离骚》中的神话
第四节 《招魂》《大招》与古代招魂仪式
第五节 《天问》《远游》与游仙文学之形成
第八章 秦汉诗赋与游仙、郊祀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游仙诗
第二节 武帝求仙与《郊祀歌》
第三节 《郊祀歌》游仙思想与宗教仪式
第四节 《大人赋》中的游仙思想
第五节 汉代郊祀赋中的神仙思想
第九章 《淮南子》中的神话与早期道教
第一节 刘安与《淮南子》
第二节 《淮南子》神话创作特色
第三节 女娲神话之流变
第四节 “嫦娥奔月”神话之流变
第五节 《淮南子》的文学特色
第十章 《列仙传》及汉代仙人碑传
第一节 《列仙传》成书年代考述
第二节 《列仙传》中的神仙群体
第三节 《列仙传》开创的仙传创作模式及文学价值
第四节 《仙人王子乔碑》《肥致碑》及《仙人唐公房碑》之简述
第五节 征实追虚——三仙人碑传的文体特质
第六节 东汉仙人碑与仙传相关情节之考察
第七节 仙人碑传“征实追虚”文体特质的文学意义
第十一章 汉代对《老子》的宗教性改造
第一节 严君平与《老子指归》
第二节 《老子指归》的哲理散文特色
第三节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第四节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注释手法及文学价值
第五节 《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第六节 《老子想尔注》的文学特色
第十二章 《老子变化经》《老子铭》与老子神话之建构
第一节 前道教时期老子形象的渐变
第二节 《老子变化经》成书的宗教背景
第三节 《老子变化经》建构老子神话之政治背景
第四节 《老子变化经》中的“白鹿”意象及其宗教指归
第五节 《老子变化经》与老子神话之确立
第六节 《老子铭》对老子神化现象的传播与反思
第十三章 汉代谶纬文学与早期道教
第一节 谶纬与国家宗教之形成
第二节 谶纬中的神灵体系
第三节 谶纬学说与早期道教的形成
第四节 《河图》中的昆仑山神话
第五节 《河图》对《山海经》所述“异域”的引申与阐释
第六节 谶纬文献的文学价值
第七节 谶纬学说中的诗学思想
第十四章 道教形成的标志之作:《太平经》
第一节 《太平经》的文学特色
第二节 《太平经》以“文气”为核心的文原论
第三节 《太平经》推崇“正文”与“真文”的文章功用论
第四节 《太平经》反对“邪伪文”与“浮华文”的文章批评论
第五节 《太平经》强调章句应守“本文”的经典释读论
第六节 《太平经》道教文学理论体系之意义
第十五章 道教形成的标志之作:《周易参同契》
第一节 《周易参同契》的作者及创作年代
第二节 《周易参同契》文体杂糅的文本形态
第三节 《周易参同契》的“隐喻”创作手法
第四节 《周易参同契》对后世丹书在创作上的影响
结语
后 记
犹记得2011年盛夏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接到武汉大学吴光正教授的电话,他邀请我加入“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组,负责撰写“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
结项证书
当时的我正身怀六甲,得到邀请时斗胆提了一个要求:“至少给我四年时间!”光正教授爽快地应允了。事实证明,那时候的我们都还很年轻,不知前路是如此艰难。如今,一晃十二年过去了,稚子已是十二岁的阳光少年,这本《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终于面世了!
回望来路,很多事情变得模糊,很多事情又如发生在昨日。自从组建了“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组,光正教授以超乎常人的领导力、意志力及奉献精神带领着来自十几个高校的青年学者从事这项艰巨的工程。
这十二年来,我们到黄梅四祖寺、高雄佛光山寺、高雄道德院、宜兴大觉寺进行宗教体验,进行过多次学术研讨,邀请前辈专家对我们进行批评指导。可以说,为了让这套大型的宗教文学史得以完成,光正教授不遗余力地带领大家前行。有时,我内心暗暗感叹,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并不那么强壮的身体,也并不那么强势的性格,带着这一大队人马义无反顾地前行呢?
《中古叙事文学研究》
尽管光正教授请了很多前辈名家给我们进行学术指导,也带着我们深入禅林,进行禅修。然而,由于我资质愚钝,生性懒散,在撰写过程中时时感觉力不从心,导致这一课题的推进极其缓慢。
如今这本小书得以面世,实是各路善缘大力扶持的结果。感谢父母帮助我养育小儿,使我能从容面对学术研究上的困难;感谢马将伟博士帮助搜集部分史料,并撰写本书中第三章、第六章的初稿;感谢我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多次为我校对书稿。
十二年来,这本小书几易其稿,从最初的提纲到现在的成品,犹如养育小儿,婴儿期的他与如今英气渐露的少年,面目已完全不同。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宗教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文史哲》《学术研究》《现代哲学》等刊物上发表,感谢编辑老师及外审专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如果说拙著有一些闪亮的地方,那都是因为前辈专家与编辑老师们的赐予!
2015年,光正教授主持的“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并于2021年以“优秀”的签定意见结项,我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与有荣焉!
《百年中国佛道文学研究史论》,吴光正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最后,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尤其是曲丹丹女士、张贺然先生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2023年2月12日记于康乐园
作者简介
刘湘兰教授
刘湘兰,女,湖南攸县人,2005年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优秀学者”;学术专长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汉魏六朝文学、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古代宗教文学;代表作有《中古叙事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展论文50多篇,多篇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转载;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之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