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下一首洞庭诗,最为霸气与狂傲,其豁达大度更令人不得不服

诗愿侃天地 2024-03-13 08:26:21

在古代的诗人中,李白无疑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存在。他的诗歌飘逸、豪放,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叹不已。

李白一生不拘小节,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敢于追求自由和独立。因此,自幼便有超凡才华和独特个性的他,一生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正是因为这种飘逸、豪放的性格,使得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也使得他的这些诗歌大多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语言上来说,李白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梦境之中。

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更是以奔放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总之,在古代的诗人中,李白就是飘逸、豪放的代名词。他的诗歌和人格魅力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在本文,我们即将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豪迈狂傲,豁达之态尽显,读了令人不得不服。

这首诗就是《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读后让人不但惊其之美,更是让人叹其之壮。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唐·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公元758年,李白因李璘一案被流放夜郎。公元759年,行至白帝城的李白忽然收到全国大赦的消息,这让他一下子便感觉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被流放的李白原本已经不再对前途抱有任何希望,心中再也荡不起半点波澜。可一听到大赦,李白瞬间由绝望转为狂喜,并毫不犹豫地返回了江夏。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与李白开玩笑。他本怀着一万分的希望回到江夏,却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他那“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伟大梦想再一次化为泡影。

在失望与失意情绪的双重打击下,李白不得不离开江夏,开始了他新的旅程,游历到了湘中。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族叔李晔。

此时,李白的这位族叔和李白一样,同样是因为人生失意、仕途受阻而来到湘中。就这样,同样是天涯沦落人的李白与李晔恰巧走到了一块,并一同游览了壮观的洞庭湖。

面对洞庭湖横无际涯的秀丽风光,一生涉足天下山水的李白也心潮澎湃,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了《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这三首诗。

而我们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便是这三首诗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备受世人关注。它不仅展现了李白卓越的诗歌才华,更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深度解析

这首诗开篇就非同凡响,令人惊叹:“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意思是说,如果一铲铲掉那矗立的君山,让这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水平铺开去,一眼望不到边,那该有多美好!

在无数人看来,洞庭湖中的君山的存在,为洞庭湖增添了无穷魅力。反之,如果没有了这君山的存在,那洞庭湖至少会丧失一半的风采。

就像唐代的张说在他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中所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可见,君山的存在,与洞庭湖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更与湖水相互掩映,相互衬托,使得洞庭湖风光无限。

然而,在李白眼中,他却认为君山是阻碍,是瑕疵,从而希望铲除君山,让洞庭湖的水流平铺直下,一望无涯。

李白敢于挑战众人的审美,这需要多大的胆量啊!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李白是多么的狂放不羁。而这首诗的开篇,也的确展现出了他的大气魄。

其中的“刬”字与“铲”相同,意为“铲平,削去”之意。这一个“刬”字的使用,显示了李白是多么的豪迈与狂傲,显示了李白是多么的霸气和恃才傲物!

然而,李白为何又要铲除君山呢?这背后又有什么隐情呢?是李白觉得君山阻碍了洞庭之水,使之不能顺畅地流向远方?还李白觉得这君山本身就是洞庭之败笔?

显然都不是,这一句诗其实是李白当时心境的描写。当时的李白正处于逆境之中,所以堵在李白面前的君山,便成了他眼中的障碍物。

这样的君山,不但成了阻碍了洞庭之水畅流的象征,还成了那些在官场中阻碍李白仕途发展的得志小人与反面势力的象征。

而洞庭之水则象征着李白自己,因此,李白想要扶摇直上,想要仕途顺遂,就得铲除那些象征着得志小人与反面势力的君山。

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所处的那个时代,此时的大唐的“安史之乱”尚未结束。官场中官宦专权,小人当道,朝廷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一切都让李白深感无奈和愤慨。

然而,李白并未直接表达出这些情绪,而是通过描绘洞庭湖水与君山的互动,将他的处境和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使人难免会去探索此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

到了诗的最后两句,李白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意思即是:巴陵的美酒无限,使得我与叔父李晔都醉倒在这洞庭湖的秋天。

想象一下,巴陵的美景与无尽的酒香交织,仿佛要将洞庭湖的秋色醉倒。而李白却与李晔泛舟于洞庭湖上,欣赏着无限美好的秋景,品尝着醉人的美酒。

而这巴陵醉人的无限美酒,正好可以浇灭李白与叔父李晔心中的不平,使得李白觉得不顺的仕途、不公的世间、残酷的现实,都在这无限的美酒中消弭散尽。

因此可以说,李白此诗的最后两句,美妙而富有气势,既有洞庭秋景的形象描绘,又有对李白自身酒仙形象的刻画,更有李白对逆境中的自身复杂心境的书写。

其中的一个“醉”字的使用,使得全诗顿时意境全出,让人感觉此时的李白正如火红的洞庭之秋,洞庭之秋也如李白一般,如火欲燃,画面也如火苗一般跳动。

而洞庭之水,却恰如同无限的巴陵美酒,碧波万顷,饮之不尽。还映照着天光云影,君山秋色,醉煞愁人。

面对忧愁,世人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为诗仙,李白深知,世间即便再有怎么样的美酒,又岂能真正的解忧?

而作为酒仙,李白深知,既然忧不可解。那何不安安心心地享受这洞庭美景,何不舒舒服服的享受这巴陵美酒,一醉方休?

因此,虽有无限的失望与失意,李白同样能与叔父一起一饮而醉,与洞庭湖共舞,醉成洞庭湖中的一景,成为洞庭之秋最美的风景。

诗的最后两句,虽醉意盎然,却显示出李白无尽的豁达与洒脱,显示出李白无限坦荡的胸襟与胸怀。这样的胸襟与胸怀,又岂是一个“妙”字可以形容的?

所以李白的这首诗,虽是在失意之时所作,却字字充满力量,句句感染人心。四句诗更如长虹一般,气势磅礴,完美地展现了“诗仙”的特色。

在这一首仅仅只有四句的诗中,李白却将自己、巴陵美酒、洞庭山水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略带感伤却又豪放不羁的画面。

诗中的画面生动而富有情感,仿佛每一笔都描绘出了醉酒的诗人与洞庭湖的交融,实乃是难得的佳作。

反复审视此诗中那赤红的君山、浩荡的洞庭之水、美酒般的情感,以及那随心吟咏的诗人,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醉人的诗篇之中。

这就是李白,一位将失意化为诗意的诗人,他的诗篇不仅表达了他的情感,也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想了解李白更多精彩诗词,就来读一读这本《李白诗词传记》。

读完李白此诗,真的是留味千般。若各位看官对此诗有特别的看法或者感想,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0
诗愿侃天地

诗愿侃天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