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轻柔拂过大地,沉睡一冬的田野悄然苏醒,农民们扛着农具走向田埂,开启与杂粮的新一轮约定,在广袤土地上,用汗水与智慧,谱写一曲绿色、坚韧的种植乐章。
东北黑土地上,大豆种植是一场春种秋收的庄重仪式。清明过后,土壤解冻,农机轰鸣,翻耕后的黑土松软肥沃,豆种均匀播撒其间,像是埋下一茬希望的火种。大豆幼苗破土时,嫩绿两片豆瓣娇弱可爱,却奋力撑开泥土束缚;生长期的大豆植株枝叶舒展,椭圆叶片在阳光下闪烁油绿光泽,根瘤菌默默劳作,固氮养土。夏日暴雨倾盆、狂风肆虐,大豆根系深扎,牢牢站稳脚跟;金秋时节,豆荚饱满鼓胀,风拂过,沙沙作响,似在预告丰收。收割后,饱满圆润的豆子运往各地,榨油坊里,新鲜豆油汩汩流出,色泽金黄透亮,炒菜时香气四溢;豆腐工坊中,大豆化为嫩滑豆腐、劲道豆皮,滋养无数食客。
黄土高坡,耐旱的糜子是这片干涸土地的忠实伙伴。谷雨前后,农人趁着墒情,手撒糜子种,随后用驴拉耧耙浅浅覆土。糜子出苗快,几天功夫,细密幼苗给黄土地披上绿装。它无需过多灌溉,凭借发达根系,在干旱中汲取深层水分。
抽穗时,细长穗子随风摇曳,如绿浪翻涌;成熟后的糜子,谷粒金黄,脱壳后的黄米黏性十足。逢年过节,黄米糕摆上农家炕头,软糯香甜,寓意日子蒸蒸日上;黄米酒香气醇厚,暖了寒冬,醉了人心。
再看云贵高原梯田,红米种植堪称奇迹。依山而建的梯田蓄满春水,明镜般倒映蓝天。农民挽起裤脚,弯腰插秧,嫩绿红米秧苗在水中扎根。此后数月,高山云雾缭绕,雨水充沛,红米沐浴其中,天然纯净。生长过程中,红米极少用农药化肥,靠着山间生态循环自成体系。收获时,饱满红米穗沉甸甸,脱壳后的米粒呈暗红色,富含微量元素。当地哈尼族、壮族同胞用红米焖饭,香气扑鼻,嚼起来 Q 硬有韧性,饱含山地风情。
杂粮种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舞,是绿色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相较单一作物种植,杂粮适应不同土壤、气候,涵养水土、减少病虫害;产出的杂粮营养多元,契合现代人健康饮食诉求。在乡村振兴大旗下,各地扶持杂粮种植,引进新技术、拓展销路,古老的杂粮种植业焕发生机,继续扎根大地,夯实粮食根基,馈赠大地丰饶,让绿色诗章代代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