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世界第一的背后,父亲林琼志的付出你知道多少?

逸韵轩 2025-02-15 16:26:49

那天,我站在海南的一个普通的社区球场边,看着一位中年男子拿着木头球拍,陪着一个小男孩反复练习。

他们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让人觉得略显突兀。

就在这位男子的身后,有一块简陋的小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着:林诗栋,19岁,世界第一。

这一幕让我忍不住好奇,这个拿着木头球拍的男人到底是谁?

他和世界第一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林诗栋的父亲——那位默默付出的林琼志。

林琼志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工作繁忙,每天奔波于办公室和家之间。

这样的生活似乎和世界冠军的培养画不上等号。

林琼志却在这份平凡中,展现了不平凡的一面。

每天下班之后,无论多累,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家门口,左手拎着公文包,右手握着那只自制的木头球拍,迎接他的,是年仅五岁的儿子林诗栋。

林琼志从不抱怨,他的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子的身上,把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

对于外人来说,林琼志的坚持或许有些偏执,但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无法给儿子请专业的教练,所以硬是啃完了《乒乓球训练200招》的电子书,成为了儿子最初的启蒙教练。

他找了一处“野生训练基地”,每天下班就带着儿子去练球,不论刮风下雨。

这位基层公务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父爱如山。

2016年,11岁的林诗栋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大挑战,因为身高劣势,他被省队劝退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他的信心。

在那个沉默的夜晚,林琼志没有训斥儿子,而是带着他去海边打了一夜的野球。

那个夜晚,父子俩在沙滩上挥舞着球拍,旁人只看到他们的影子,但他们彼此明白,在这一次次的击球中,两人心中的火焰重新燃起。

“他们不要我们,我们就打到他们要!”这是林琼志当晚对儿子说的话。

为了支持儿子继续打球,林琼志抵押了家里的唯一一辆面包车,自费送儿子参加全国青少年赛。

结果小小年纪的林诗栋不负众望,直接在比赛中打败了省队选手,狠狠地给了那些当初看不起他的人一个“剃光头”。

看到儿子的成绩,林琼志欣慰地笑了。

实际上,父子俩的这番努力,证明了只要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有人说,培养世界冠军需要高昂的费用和专业的团队,但在林琼志这里,却有一套自己的“秘诀”。

他告诉儿子:“球可以输,但球拍不能摔——球拍摔坏了还得花钱买。”听起来简单直白,但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刻无比。

在林琼志看来,比赛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更是一种对规则和尊重的理解。

林诗栋小时候最怕父亲说的两个字:“加练”。

林琼志掏球的速度简直比工资卡还快。

他们一起研究击球手法,反复模仿比赛中的动作。

有一次,林琼志发现儿子的反手击球总是失误,于是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五点起床陪儿子练习。

这样的日子看似枯燥,但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林诗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手感。

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成了他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林诗栋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很多人看来,来自海南这个乒乓球相对贫瘠的省份,他能够走到世界第一的位置,简直是天方夜谭。

林琼志深知天赋不能浪费,也知道城市训练的条件优越,所以决定拼尽全力支持儿子。

起初,他带着儿子在家乡练球,然后进行基础教练的培训。

后来,他不惜抵押家里的面包车,带着儿子自费参加全国青少年赛,结果一战成名。

那次比赛,让林诗栋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愈战愈勇。

面对那些个头比自己高、技术较为成熟的选手,林诗栋用自己特有的“爆冲弧圈”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

场边的解说员也被他感染,不禁说道:“看林诗栋的球技,他父亲抵押面包车的钱都值回来了!”这一路走来,林诗栋不仅仅是一个幸运儿,他和父亲的付出和努力,更是一种对世俗眼光的有力回击。

林诗栋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林琼志无数个夜晚的辛勤付出和无悔坚守的结果。

在这个动不动就讲究“捷径”的时代,林家父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体育精神的本质,不是台上的光环和热烈的欢呼,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坚持与努力。

林琼志说得好,“球可以输,但球拍不能摔”。

正是这种对品质的坚守,让林诗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期待未来,林诗栋能继续保持坚韧,成为一个不畏强敌、敢于挑战的真正的世界冠军。

而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林琼志的故事无疑带来了深深的启发和感动,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无外乎在默默付出背后那不曾动摇的信念和坚持。

0 阅读:0
逸韵轩

逸韵轩

逸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