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斯蒂格利茨:美国太短视,制裁只会促使中国自力更生

谦语谈书风 2024-10-18 14:24:55

“最好的办法不是打压中国,而是给中国舒适的环境,让它自我沉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扬言道,此话一出,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位经济学界的大佬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制裁非但没有让中国经济伤筋动骨,反而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

如此看来,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政策简直是个笑话!

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所谓“舒适环境论”,背后又有何玄机?

美国对华制裁的得与失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从贸易领域到科技领域,简直是全方位出击。

记得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得如火如荼,美国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妄图给中国经济来个釜底抽薪。

美国政客们信心满满,以为只要关税一加,中国经济就会如纸牌屋般轰然倒塌。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面对美国的关税壁垒,中国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在逆境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中国企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新兴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化解了关税压力,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

美国的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

再看看芯片领域,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简直是“釜底抽薪”,妄图掐断中国芯片产业的“命脉”。

美国政客们洋洋得意,以为只要封堵了中国获取尖端芯片技术的渠道,中国的科技产业就会如断了翅膀的雄鹰,再也无法翱翔于世界科技之林。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招不仅没让中国屈服,反而激发了中国科技界的斗志。

面对“卡脖子”的威胁,中国反而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加大了对芯片产业的投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芯片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自主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

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甚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美国的“釜底抽薪”,反倒成了中国芯片产业腾飞的助推器。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制裁政策还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关税战打得热火朝天,美国政客们原本以为能让中国经济遭受重创,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随着关税的提高,美国国内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成了关税战的最大买单者,不少企业因成本上升而陷入困境,消费者则因物价飞涨而怨声载道。

更糟糕的是,美国农民也成了关税战的受害者。

中国作为美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关税壁垒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农民的收入锐减,不少人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

美国政府不得不拿出数百亿美元的补贴,试图缓解农民的损失。

这一切,无疑给美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的科技制裁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全球化的时代,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个巨大市场。

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封锁,实际上也伤及了美国企业自身的利益。

一些美国芯片企业失去了中国市场,营收和利润大幅下滑;

一些美国科技巨头也因无法获取中国市场的数据和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受到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科技霸凌行径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反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质疑美国的科技领导地位,纷纷加强与中国的科技合作。

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正在悄然削弱。

中国应对制裁的策略

面对美国接二连三的制裁,中国并没有采取针锋相对的对抗措施,而是以更加智慧和理性的方式化解压力,化危机为机遇。

一方面,中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

在应对美国制裁的过程中,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创新力。

这种韧性和创新力,正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斯蒂格利茨的“舒适环境论”

在批评美国制裁政策的同时,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还抛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观点。

他提出,美国应该给中国营造一个“舒适区”,让中国在安逸的环境中失去斗志和动力。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舆论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颇具创意的想法,值得美国决策者参考;

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忽视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因。

不可否认,斯蒂格利茨的观点触及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即外部环境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客观地说,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外部环境,确实能够激发一个国家的斗志和创新活力。

当一个国家置身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它往往会倍感危机和压力,从而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能够推动一个国家不断改革创新,激发其向上向善的动力。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一个过于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没有外部的竞争和挑战,它很可能会逐渐失去进取心和创新动力,滋生懈怠和自满情绪,进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然而,斯蒂格利茨的观点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

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依赖外部压力,而是源自内在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正是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动下,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文化基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的生存智慧。

中国人深知,安逸和奢靡是一个民族走向衰败的开始,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不会躺在“舒适区”里自我沉沦,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砥砺奋进。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面对外部环境的种种不确定性,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在应对挑战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外部环境对中国发展毫无影响。

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个开放、包容、合作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反,如果国际环境充满对抗和隔阂,各国争端不断、合作受阻,这无疑会给中国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因此,中国始终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努力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公平正义的外部环境。

这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结语

斯蒂格利茨的观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对华制裁政策的得与失。美国的制裁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短期压力,但从长远看,却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和韧性。在逆境中,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

未来的中美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理应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只有这样,才能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为全人类的发展繁荣创造更多机遇。

【参考资料】

1.光明网-2023.09.26-《商务部就美财政部以涉伊为由制裁中国实体和个人答记者问》

2.中国经济网-2024.10.1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谈出口管制:美国做法短视,这实际在帮中国》

0 阅读:0
谦语谈书风

谦语谈书风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