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朔风史记
编辑|朔风史记
1959年,正值冷战,中国的新兴军事力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时局下,毛主席见到了孙继先这个老朋友,毛主席简简单单一句话:“继先同志,我们见过面。当年你是大渡河的勇士,如今你是我们的导弹司令,好哇!”
这句话,既是对孙继先长征岁月的怀念,也是对他日后在导弹事业上的卓越成就的高度评价,对于这位曾经的“长征英雄”,一名从草根起步的革命军人,经历了抗日、解放战争的洗礼,最终站在了国家导弹事业的前沿,孙继先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孙继先的成长史是一部奋斗史,从小时候跟随父亲在山东曹县走街串巷,跟随拳师学习刀枪棍棒,到加入西北军26路军的工兵营,孙继先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孙继先就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理想,投身到了充满危险与挑战的革命队伍之中,1931年,26路军响应蒋介石的号召前往中央苏区“围剿”红军,革命之火在这一过程中被点燃。
随着26路军的起义,孙继先与这支队伍一同走上了与革命同行的道路,加入了红军,成为了红一方面军的一员。
对于孙继先而言,长征是他军事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长征途中,他不仅参与了多次艰苦战役,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渡河战役中,亲自率领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为红军的顺利通过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场战斗成为孙继先军事生涯的一个标志,也为他赢得了毛主席的青睐,那时的孙继先还只是一个年轻的营长,但他的英勇表现却已开始在红军中树立起威信。
抗战爆发后,孙继先继续奋战在敌后,特别是在沂蒙山区的抗日战争中,他肩负起了重要责任,随着战争的推进,他的军事才能日益显现,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孙继先被任命为三野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这一角色让他进一步积累了指挥经验,也为日后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
孙继先的真正历史功绩,或许在当时的许多人眼中并不显眼,但在导弹事业上的贡献,却为他赢得了“导弹司令”的称号,1957年,孙继先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承担起了艰巨的导弹试验任务。
试想一下,身处荒凉的大西北,连最基本的建设条件都难以保障,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而孙继先的“牛脾气”性格,也使得他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与决心。
当时的导弹试验基地几乎是“光杆司令”,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甚至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没有。想要完成任务,就必须从各方争取支持,于是,孙继先便不按常规出牌,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部门,从军队到民间,想方设法争取到了经费和资源。
当他得知北京市人民大会堂建设过程中剩下的建筑材料时,便立即向总理提出申请,最终获得了批准,而当时他和副司令员李福泽一起,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带领基地建设逐渐走上正轨。
即便如此,基地的生活条件依旧艰苦异常。孙继先为了保证建设顺利推进,经常带领队伍一起自给自足,蔬菜从基地的土地上自己种,甚至连一些基础设施也只能依靠大家的双手一点一点地建造起来。
那段时间,孙继先为此还患上了夜盲症和浮肿症,但他却从未因此停下过建设的脚步,为了给导弹发射拍摄、做测试,孙继先还从八一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调来了专业人员。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一个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对细节的把控,也正是因为这些努力,才使得整个基地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目标。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某种程度上也能看出孙继先的“老部下脾气”,1960年夏天,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的部队准备撤离,将剩余的建材装上了卡车准备运走,而这正是孙继先的导弹基地所急需的。
面对这种情况,孙继先没有丝毫妥协,立即下令封锁军用铁路,阻止运输车队的离开,两人的关系并没有因此破裂,反而是在这样简单而直接的做法中,体现了孙继先对任务的忠诚与坚持,最后,经过调解,陈士榘最终按照规定将这些建材归还给了基地。
孙继先的一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还是在新中国的导弹事业中的艰苦奋斗,都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军事将领不仅要与敌人作战,还要与极端艰苦的条件抗争,他们的贡献,往往被历史低调记载,但却在国家的脉络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回望孙继先的一生,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股革命者特有的豪情与决绝,正如毛主席所说:“好哇!”这不仅是对孙继先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对他作为一名革命者坚定信念的赞誉。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