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兆基的家属刊发讣告:97岁创办人李兆基将于4月27日在香港殡仪馆设灵,4月28日举行团体公祭,另择吉扶柩返回其原籍广东顺德大良安葬。
这位传奇富豪的"最后布局"终于揭晓:从6岁金铺学徒到亚洲股神,从与李嘉诚缠斗半生到千亿帝国传承密码,他用一生书写着比电视剧更精彩的商战史诗——而此刻,他选择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
一、落叶归根!香港巨富的"最后布局"4月27日香港殡仪馆的挽联还未挂起,一则消息已让珠江潮涌:李兆基将长眠于广东顺德大良。这位生前捐资超亿元修缮"双塔"、建造医院学校的"顺德荣誉市民",最终兑现了"以故乡土地为归宿"的承诺。
在顺德李兆基中学的校史馆里,陈列着1995年他亲临颁奖典礼的照片。他设立500万奖教基金时曾说:"教育是百年树人的投资"。随着灵柩南归,这位"最会打算盘"的富豪,在人生终章又完成了一笔意味深长的"投资"——把血脉与土地的羁绊永远定格。
1928年的顺德大良,当6岁的李兆基踮脚站在"天宝荣金铺"柜台后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数金锭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撼动亚洲商界的巨人。15岁执掌家族银号时,他已然参透商业本质:偷偷学会炼金师傅的"核心手艺",从此掌握生意命脉。
李兆基(后排右二)与父母兄弟姊妹合照
1948年揣着1000港元闯荡香港的20岁少年,在黄金外汇市场完成首轮资本积累。但真正让他跻身"香港四大天王"的,是1958年与郭得胜、冯景禧共组的"地产三剑客"。
他们首创的"分层销售+分期付款"模式,直接改写了香港楼市规则——如今遍布全球的按揭制度,竟源自这三个广东仔的大胆构想。
1972年带着5000万港元自立门户时,李兆基给公司取名"恒基兆业",暗藏"恒久基业,兆载永续"的野心。他独创的"乙种换地权益书"操作堪称商界教科书:用现金收购新界农民的换地权,待政府开发时瞬间变身黄金地块。更绝的是"蚂蚁搬家式"旧楼收购——为集齐铜锣湾一栋唐楼的12个业主,他派团队远赴英国、加拿大谈判,最终拼出价值百亿的商住综合体。
这种"寸土必争"的狠劲,让恒基在港岛写下神话:1981年上市首日募资10亿,1996年市值破千亿。而他在北京打造的恒基中心,更成为90年代内地商业地产的标杆之作。有员工回忆:"四叔看地块像鉴宝,扫一眼就知道地下管线走向。"
1993年的美丽华收购战,让"二李"从盟友变对手。当李嘉诚联合外资欲吞并美丽华时,李兆基闪电出手,以"守护老友杨志云遗产"为由截胡成功。这场价值69亿港元的商战,至今仍是MBA课堂经典案例。
此后三十年,这对同年出生的广东同乡在富豪榜上缠斗不休:1997年李兆基首登亚洲首富,次年即被李嘉诚反超;2020年他以304亿美元险胜,却在两年后再度易位。最戏剧性的是,李兆基次子取名"李家诚",被港媒戏称"最强商业挑衅"。
但鲜为人知的是,二人曾在浅水湾合建"嘉兆台",名字各取一字。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恰似香港经济的缩影:竞争催生进步,制衡带来繁荣。
五、从地产大亨到"亚洲股神"的跨界神话2007年港股狂潮中,李兆基三次精准预言震动金融界:6月预警22000点风险,8月暴跌后呼吁抄底,10月看准3万点大关。当次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他早已套现转战中资股,被《华尔街日报》封为"东方巴菲特"。
他的"一元变八元"理论至今被散户奉为圭臬:首轮投资日本债券翻倍,次轮重仓国企股再翻四倍,最终通过期指对冲实现八倍收益。有基金经理感叹:"四叔看K线图就像看风水,总能找到气运交汇点。"
六、慈善背后的"投资哲学":120万农民改变计划李兆基一生热心公益,是个实实在在的慈善家,他曾说:“做生意要讲良心,赚了钱也要回馈社会。”
四川汶川地震期间,李兆基基金会及私人捐赠5.6亿港元;
2011年向清华增加捐款1亿元人民币;
在顺德中医院顺峰院区,每天有3000人受惠于李兆基34年前的捐赠……
但更震撼的是他独创的"慈善投资论",慈善事业也要“一两拨千斤”:4.3亿投入农民和乡村医生培训,换来123万人就业,带动340万家庭脱贫。培训1.1万名乡村医生,捐建了900多所农村医疗站及1所儿童福利院。"就像买潜力股,投入少却能爆发式增值。"这种思维让他同时收获北大、清华、复旦三校荣誉博士,创下华人教育史纪录。
在顺德李兆基中学,他设立的"逆境奖学金"藏着独特机制:受助学子工作后需自愿回捐,形成永续基金。正如他所说:"慈善不是施舍,而是让善意流转的永动机。"
七、千亿帝国的交接密码:铁血家规与人性化传承2019年5月28日,91岁的李兆基宣布退休。不同于其他豪门腥风血雨的争产戏码,恒基的交接堪称教科书:长子李家杰主攻内地新能源,次子李家诚固守香港地产,女婿李宁负责租赁业务,女儿分管慈善基金会。每人办公桌上都摆着父亲手书:"争产者,分文不得"。
但铁规之下亦有温情。为培养第三代,他特设"孙子创业基金",只要通过答辩就能获得启动资金。这种"严制度+活机制"的传承智慧,或许正是顺德商人绵延千年的生存哲学。
1983年的顺德顺峰山上,56岁的李兆基站在杂草丛生的青云塔前眉头紧锁。这座明代古塔的飞檐已坍塌大半,但周边村民仍在塔基种菜养鸡。他当场拍板联合乡贤捐资百万,立下"修旧如旧"的铁律,甚至从香港请来古建筑专家复原明代砖瓦工艺。
这场看似"亏本"的文化投资,实则是首富的深层布局。当2018年双塔再现险情时,89岁的他再次解囊,却提出个特别要求:在修缮现场开设文物修复体验课。
如今,这两座古塔不仅是4A景区地标,更成为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基地——用他的话来说,"留住乡愁才能让游子记得回家的路"。
【结语】顺德宝林寺旁的家族墓园等待他的回归,青云塔的铜铃在暮色中轻响。这位从珠江畔走出的商业巨子,用97年光阴演绎了最跌宕的创富传奇。而此刻落叶归根的抉择,恰似他毕生信奉的商业逻辑——所有辉煌终要回归价值的本源。或许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给故乡留下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