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瀚看了个微短剧就觉得学习能找捷径,这孩子脑子咋想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现在这些短视频app上啥内容都有,家长们可得多留个心眼,别让孩子被带偏了。
王女士发现儿子小瀚看了个微短剧就觉得不用学习也能考好,赶紧跟孩子沟通解释这些都是虚构的。还好发现得早,要不然孩子三观都得歪。这些微短剧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宣扬金钱至上,有的鼓吹不劳而获,还有暴力复仇、婆媳大战之类的剧情,看多了容易被带偏。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分辨能力没那么强,很容易当真。像李先生的妈妈就是,看了婆媳剧后对儿媳妇态度大变,搞得家里关系紧张。这些剧编剧为了吸引眼球,剧情设置得特别夸张,完全脱离现实。
现在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62亿了,其中女性用户超过一半,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占了不少比例。这么大的受众群体,如果价值观导向出了问题,影响可就大了。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财富、家庭、生育等问题的看法。对老年人来说,因为他们辨别能力相对弱一些,更容易被误导。就连那些网络素养比较成熟的中年人,也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国家广电总局早就出台了一些规范文件,要求微短剧进行分级分类审核,全部持证上线。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内容存在,说明审核和监管方面还有漏洞。一个原因可能是平台为了流量,审核标准执行不严格。另外就是跨平台监管难度大,一个平台下架后,换个平台又能传播。现在微信、抖音、快手这些大平台都开始整治违规微短剧了,希望能起到一些效果吧。
其实主流价值观的微短剧也可以很吸引人。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讲了一个中国文物想回家的故事,《锦衣巷》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东坡先生赶考记》把历史知识融入了剧情中。这些剧既有趣又有内涵,证明正能量内容也能做得很好看。关键是创作者要调整理念,不能只追求感官刺激,要承担起文艺表达的社会责任。
面对这么多微短剧,观众该怎么辨别好坏呢?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不要轻易被剧情带偏。看剧的时候多思考一下,剧中的情节是否符合现实逻辑,传递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内容,可以主动向平台反馈。平台也应该建立用户反馈机制,让观众参与内容监督。这样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提高用户的参与感。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开发分级系统。比如给儿童和青少年看的微短剧,内容上要更加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不良价值观。给成年人看的可以相对开放一些,但也要有底线。老年人群体可能需要更多生活化、正能量的内容。分级系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也能为创作者提供更明确的方向。
既然微短剧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把它和教育结合起来呢?可以开发一些寓教于乐的短剧内容,把知识点融入有趣的故事中。比如历史类的短剧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事件。科普类的短剧可以用生动的方式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语言学习类的短剧可以创造各种有趣的情境,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这种教育类短剧不仅能吸引学生,对成年人也有吸引力。很多人工作忙,没时间系统学习,但看个几分钟的短剧还是很容易的。如果能在娱乐的同时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这种形式也能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说不定看完短剧后会想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除了娱乐和教育,微短剧还可以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尝试拍摄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短剧,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困境。比如可以拍摄关于老龄化社会的短剧,探讨养老问题;可以拍摄关于职场压力的短剧,反映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可以拍摄关于环保的短剧,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这种现实主义短剧虽然篇幅短小,但如果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样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而且因为形式轻巧,制作周期短,能够更快速地响应社会热点。这不仅能丰富微短剧的内容,也能发挥微短剧的社会价值。
说到创新,不得不提到AI技术。其实AI在微短剧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创作方面,AI可以辅助编剧进行剧本创作,生成对话、构建情节等。在制作方面,AI可以帮助进行视觉效果制作、音频处理等。在审核方面,AI可以快速识别违规内容,提高审核效率。
当然,AI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把握好度。不能完全依赖AI创作,那样可能会失去作品的人文气息和创意火花。理想的状态是人机协作,用AI来处理一些繁琐的工作,让创作者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同时也要注意AI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比如版权、隐私等方面的考量。
微短剧不仅仅是一种视频内容,它还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产业。比如可以开发微短剧的周边商品,像是剧中出现的服装、饰品、道具等。还可以举办线下活动,让粉丝有机会和喜欢的演员见面互动。甚至可以开发微短剧主题的旅游路线,带领观众去实地感受剧中的场景。
这些衍生产业不仅能增加收入来源,还能加深观众的参与感,提高他们对作品的粘性。同时,也能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过在发展周边产业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控质量和品牌形象,不能为了赚快钱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要提高微短剧的整体质量,关键还是要提升创作者的水平。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微短剧创作者培训体系,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剧本创作技巧、镜头语言运用、表演技巧等专业知识,也要包括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专业培训,还可以组织一些创作者交流活动,让他们互相学习、碰撞思想。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作者分享经验,也可以组织一些创作比赛,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和热情。同时,也要关注创作者的权益保护,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优秀的创作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微短剧对观众的影响不仅仅是娱乐层面的,它可能会深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有必要开展一些关于微短剧心理影响的研究。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微短剧对观众情绪的影响,比如爽剧是否真的能让人感到愉悦,悲情剧是否会引发抑郁情绪。还可以研究长期观看微短剧对人们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的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指导,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把握内容的尺度和节奏。同时也能为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比如是否需要限制某些人群观看某类微短剧,或者如何设置更合理的观看时长建议等。对观众来说,了解这些研究结果也能帮助他们更理性地选择和观看微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