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宿迁一交通专项规划草案公示→

生态为归宿 2025-02-20 12:33:26

2月13日

宿迁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专项规划修编

(2023-2035)

草案公示

随着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城市发展格局、道路网络结构等慢行支撑要素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城市不断扩容、人口不断增加,践行人民城市、精心建设可爱城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等新理念也亟需对原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新时期指导宿迁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规划建设需要,切实提高广大市民出行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根据市政府安排,我局启动了《宿迁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专项规划(修编)》编制工作(以下简称《规划》)。

01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重点研究区域和统筹协调区域两个层次。重点研究区域是指《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统筹协调区域是指《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市辖区范围。

(二)规划目标

进一步确立“公交+慢行”绿色出行的主导地位,构建系统完整 、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智慧高效的慢行交通体系,促进可爱宿迁发展建设。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3-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8年,规划目标年为 2035年。

02规划策略

1、完整慢行。基于已有规划成果,进一步织补完善城市道路的慢行路径;结合蓝绿体系、旅游资源等特色节点,增加城市道路以外的慢行专用路径;进一步夯实基础网络,提升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可达性,提高慢行出行的适宜程度。

2、特色慢行。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从通勤出行和休闲出行两个方面构建慢行出行特色廊道,综合考虑慢行分区、街道分类、廊道功能等提出通行路权、空间落实等方面的规划指引和优化方案。

3、品质慢行。从红线内外一体设计、地块出入口衔接及交叉口慢行优先等方面出发,提升慢行系统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水平;对过街设施、慢行与其他设施衔接及驿站布局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提升慢行基础设施的服务品质;加强停车改善、标识系统、路面铺装及桥下空间利用等方面关注,提升慢行出行体验感受。

4、智慧慢行。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慢行出行环境。结合宿迁城市特色和发展阶段,对公共自行车、行人过街、慢行导视及智慧绿道等系统提出规划指引。

03主要规划内容

(一)完整慢行

(1)基础路网织补完善

为提高规划针对性、可实施性,《规划》以现状网络为基础,结合《宿迁市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专项规划(2023-2035年)》,准确识别不同道路未来建设状态,具体包括已建路幅(红线)不调整、规划新建、规划改扩建。

(2)增加慢行专用路

规划慢行专用路分为两类,包括沿河(湖)驳岸设置的慢行专用路和沿道路绿带设置的慢行专用路。

(3)慢行路网评价

通过基础路网织补完善和增加慢行专用路等措施后,规划慢行网络路网密度增加、尺度减小,尽端节点基本消除:路网密度提高至5.33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宿城、宿豫核心区已达8.91公里/平方公里;节点连通度提高到0.95,路段/节点比提升至为2.46;路网整体较适宜慢行,较现状有所提升。

(二)特色慢行

(1)慢行分区分类

结合宿迁市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分区、河湖山体及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及大型设施分布等,将宿迁市中心城区共分为3类功能区,各分区规划相应的慢行系统,体现差别化、精细化;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及慢行分区划分,划分5类152个步行单元,步行单元面积一般为0.3-1.3平方公里;综合考虑街道实际承载的交通功能、沿街活动、街道景观、工业生产等因素,将慢行网络分为交通性慢行街道、生活性慢行街道、综合性慢行街道、景观性慢行街道、工业性慢行街道5类。

(2)通勤慢行主廊道

基于慢行客流走廊布局,服务城市相邻功能组团或组团内部中长距离的通勤联络,规划形成“十一横十一纵”的通勤慢行主廊道,“十一横” 分别为学成路、宿迁大道、洪泽湖路、青海湖路、古城路、项王路、西湖西路-西湖路-西湖东路、厦门路、南京路、苏州路和上海路-滨河大道; “十一纵”分别为振兴路-虎丘山路、阳明山大道-科兴路、学成路-通湖大道、振兴大道、世纪大道、发展大道、三台山大道-黄河路-洋河大道-港城路、江山大道、宿豫大道、酒都路和扬帆大道。

(3)休闲慢行主廊道

规划布局6条特色慢行廊道,其中:4条沿河廊道,分别为沿大运河、古黄河、西民便河、六塘河特色慢行廊道;1条环湖廊道,为环骆马湖特色慢行廊道;1条环城廊道,为沿学成路-西楚大道-北京路-通湖大道特色慢行廊道。环骆马湖廊道、沿大运河廊道、沿古黄河廊道、沿六塘河廊道、环城廊道、沿西民便河廊道西延段定位为兼顾自行车的慢行廊道,可设专用自行车道或利用市政道路通行。在特色慢行廊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织补加密休闲廊道网络,利用河流驳岸、绿地、道路慢行空间等,形成特色慢行连接道,提升休闲慢行道密度和连通度。

(4)空间保障与落实

以道路功能、差别化的通行优先权为导向分配路权,保障步行与非机动车道空间,提升慢行空间资源占比,营造宜人慢行空间尺度。针对不同功能的道路,提出不同的空间分配策略,结合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空间要求,优化道路路权分配。将慢行空间设计从道路红线内拓展到建筑退让空间,将红线以外的沿路空间纳入道路的规划设计范围,对步行空间进行一体化的综合设计。通过合理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交叉口空间、隔离和过街设施形式,构建完整街道。

(三)品质慢行

(1)精细化设计

精细化设计包括红线内外一体化设计、构建衔接地块的畅达步行通道、平面交叉口尺度缩减、慢行优先设计和全龄友好设计等五个方面。

(2)设施提升

《规划》对过街设施、廊道衔接、驿站布局、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公共自行车、隔离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慢行设施的提升进行了指引。

(3)公园衔接

系统梳理特色慢行廊道沿线资源点,廊道共衔接23处主要公园,以廊道内部穿越公园或无缝衔接两种衔接方式为主。

(4)环境改善

《规划》从停车指引、公交衔接、标识系统、休憩设施、路面铺装和桥下空间利用等6个方面对慢行环境改善进行了指引。

(四)智慧慢行

智慧慢行交通是一种基于先进技术和数据分析,旨在提升步行、骑行等慢行交通方式出行体验、安全性和效率的智慧交通系统。它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慢行出行环境。

智慧慢行交通系统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包括但不限于物联网技术用于实时感知交通状况,大数据技术用于分析和处理海量交通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智能决策和优化交通管理。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智慧慢行交通系统的核心,使其能够实现对慢行交通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规划》从智慧公共自行车系统、智慧行人过街系统、慢行交通绿波带系统、智慧慢行导视系统、智慧慢行停车系统、非现场慢行执法系统、智慧绿道系统等7个方面对智慧慢行进行了指引。

0 阅读:0
生态为归宿

生态为归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