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明和钟慕媛正在修理钟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 通讯员尹巧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表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那时几乎是人手一块表。修表行业随之应运而生,修表师傅成为当时许多人向往的职业。如今,修表师傅大多都上了年纪,能坚守下来的更是令人敬佩,他们用精湛的手艺赋予钟表新的生命,用数十载的辛勤耕耘,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近年来,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修表师傅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天,寮步的钟表店寥寥无几,修表师傅也是屈指可数,但也有人选择在夹缝中求生存,其中就有寮步社区的陈锦明和钟慕媛夫妻。从1985年开始,两人在修表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积累了良好口碑,被大家称赞为修表行业的“神雕侠侣”。
精工慢修出细活
大坣街是寮步比较繁荣的商业街,陈锦明和钟慕媛夫妻经营的明华钟表行店面朴素无华,与周围亮丽的商店形成鲜明对比。钟慕媛阿姨说,这家店是他们夫妻俩在1991年开的,面积只有30平方米。当年在资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他们咬着牙借钱把店铺买下来。
走进店里一眼望去,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钟表,玻璃柜里也摆满了款式各异的手表,犹如小型钟表博物馆。修表案桌上放着螺丝刀、放大镜、铁钳子、测电仪表等。
伏案工作时,钟姨要把一个放大镜戴在左眼上,并尽可能俯下身,把细微的零件拆下,就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走了肉眼难见的零件。这个姿势往往持续很长时间。她说,修理一个表有时要耗上几天功夫,容不得半点马虎。
由于生意不如从前,一般只有钟姨一个人在顾店,陈锦明偶尔搭把手。“节假日的生意比较多,平时一天大概五六个人。”钟姨感叹道,自从有了“BB机”、手机等通信设备,修理钟表的生意日渐惨淡,要不是盘下了店铺,夫妻俩在这个行业估计也坚持不了30多年。到了退休年龄的钟姨,依然钟情于工作,直至晚上10点半才关店回家,一天超过12个小时在店里。
诚信经营赢青睐
很多顾客也是看准明华钟表行这个“金漆招牌”慕名而来。钟姨说,顾客也是朋友,做生意必须讲诚信,用心对待别人。虽然以修理手艺养家糊口,但是钟姨总喜欢“砸自己饭碗”,说得最多的是教客人如何保养好钟表。
当顾客说自己手表坏了,“字”走不准。钟姨就会先仔细检查手表是否存在问题,确实需要修理才会拆开,如果没有故障,她也会如实相告。不仅如此,她修表价格公道,客人前来购买或者修理钟表都很少问价钱,彼此间心照不宣。
如今,光顾钟表店的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学生,前者对手表有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感,后者则是出于学习需要。“我一家人的手表都在这里买的,坏了也是拿回来这里修理,已经很多年了。”顾客张先生说,钟姨夫妻俩的修表手艺很不错,修好后能用很久,希望他们继续做下去。据钟姨介绍,丈夫陈锦明二十多年前收过一个徒弟,但是他早就不干这行了,年轻一辈不愿传承这门手艺,多少令人唏嘘。
学无止境守初心
从1985年开始,寮步开始注重工业发展,工业的兴起促使更多的村民放下锄头,从田头走进生产车间。钟姨回忆说,其丈夫陈锦明先后在镇里的毛织厂以及陶瓷厂上班,当时钟表业兴起,他萌生了当修表工匠的想法,于是毅然离开工厂,到东莞市育才电子技术学校学习修表技术。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陈锦明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回来后就在镇内的百货大楼以及商场门口摆摊维修钟表。从那时起,钟姨便跟着陈锦明修理钟表,并学会手艺,小两口起早摸黑在路边摆摊足足6年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钟表生意真的很红火,这条街上全是修表摊位,少说都有十来档。”钟姨坦言,当时同行竞争虽大,但由于市场需求大,盈利可观。
目前,钟姨夫妻俩是寮步为数不多的在业修表师傅,然而他们从没停止过学习。“维修钟表没有一劳永逸,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科技在发展手艺也要跟着进步。”一个手表有一百多个零部件,每个零件的位置是固定的,放错一处都运作不了,可想学习难度有多大。30多年的磨炼,让钟姨从一窍不通,到如今独当一面,无论是机械表、石英表、电子表或是挂钟,她都能摸准“病因”。
临近花甲之年,钟姨夫妻俩的眼神已不及年轻时候,修起手表来非常费神。“只要还有客人需要我们,钟表店还是会继续开下去,即便利润微薄,能够方便街坊们我就心满意足了。”钟姨感慨道,“如果我们关店不干了,大伙要想找地方修表就难上加难了,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这种老手艺需要代代传承啊。”